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果报应是佛教关于关系的基本理论。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是结合了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论。本文从因果报应的根源、报应的主体、报应的方式、因果报应理论在中国佛教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赵娟 《科技信息》2012,(8):173-173
《平家物语》是成书于日本镰仓时代的军记物语,通过描写平家的兴衰宣扬了佛教中盛极必衰、因果报应的道理。本文将主要通过《平家物语》中对平家权力之首平清盛的嫡长子平重盛的描写结合史实进行研究,分析平重盛"忠臣谏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佛教旨在劝人弃恶向善,佛经的叙事必然是紧紧围绕善恶来讲.因果报应观念贯穿了整个初传汉译佛经叙事.初传汉译佛经正是通过因果报应的逻辑观念来将多个故事片断连接起来,从而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因果报应观念成了初传汉译佛经的最重要的叙事逻辑.而这种叙事逻辑分为二种:其一,作恶得恶报、行善得善报;其二、弃恶即可从善--恶善果报相随的叙事逻辑.这使得初传汉译佛经的叙事显得复杂绵长而又宛转多姿,对初传汉译佛典繁复叙事的形成有着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教经历了中国佛化和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加入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内区文化。尤其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佛法教义与中国传统的惩恶心理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明代人情小说中体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用“因果报应”说构架整个小说 ;二是借“因果报应”说惩恶扬善 ,劝诫世人 ;三是图解“因果报应”说  相似文献   

5.
汉族民间叙事有神话、传说、普通民间故事、史诗、叙事诗等多种体裁,它们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也有部分散文叙事作品存在于书面记录中。汉族民间叙事以善恶报应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演化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信奈的多种故事类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妖魔鬼怪构成民间叙事的重要内容。此外,某些民间叙事作品格调低下,宣泄人们的阴暗心理。  相似文献   

6.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7.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品清新淡雅,即景抒情,堪称山水人格化的典范之作,也是我国游记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永州八记》进行赏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弘一法师的佛教伦理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佛法为主,融合儒释;二是因果报应,深信不爽。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世界和谐与个人德性修养。  相似文献   

9.
利用Authorware 中的计算图标来实现多媒体考试系统功能,发挥了Authorware的多样化功能,实现了动态记次,动态记分,动态记录,历史记录,汇总成绩。  相似文献   

10.
牛的形容词意义是本身固有的,其衍化是人类在对牛性状的认知中经历了隐喻及转喻的过程,使其原型性状在各主体间经历了抽象与泛化,而且,人类对原型性状的这种认知及词义的转换方式是很多名词衍化成兼类形容词所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黄雪 《当代地方科技》2010,(13):175-175
皮影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之初就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皮影演出,几乎都是以宣传教义为主要任务,大部分曲目都是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题材。  相似文献   

13.
龚隆勤 《科技资讯》2007,(24):136-137
新闻作品的翻译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正变得日益重要,而新闻翻译实践需要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来指导.由于新闻领域所固有的特性,德国的功能派翻译原则及观点应用于新闻作品的翻译中有其独到的解释力.从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指导新闻翻译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龚隆勤 《科技资讯》2007,(28):134-136
新闻作品的翻译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正变得日益重要,而新闻翻译实践需要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来指导.由于新闻领域所固有的特性,德国的功能派翻译原则及观点应用于新闻作品的翻译中有其独到的解释力.从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指导新闻翻译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16.
《马家河寻兄传奇》《七襄机》《南楼记传奇》《南楼记》等四种传奇杂剧均诞生于晚清民初,并曾见于某些著录,但或只是简要提及,或被标为待访剧目,因而未能引起戏曲研究界的充分关注。上述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受到关注。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与背景作出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语言因哲学,科学等外部因素及自身衍化结果,已从工具论进化到文学的本体论,一些作家采取“回到语言根源去”的语言策略,在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作品当中,由于语言的言说方式而呈现一种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六朝、唐代、宋明3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概况探讨记体文文体观念的演进,表明不同的社会阶段,文人对记体文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六朝时期,虽有记体文作品存世,却没有创作的自觉;唐代出现了记体文创作的自觉,但尚未建立相应的文体理论;有宋以降,人们在继续写作记体文的同时,还表现出理论认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落实为民间的道德实践,令百姓过上道德自律的生活,重塑下层伦理秩序,成为明代以来知识分子重大关切。佛教本体化之后,与儒家道家思想辗转磨合并诞生出的因果报应学说,深刻地契合着现行的政治统治之需要,更为劝导善的生活提供了理论支持。世本小说《西游记》在神魔叙事的同时,也完成了伦理叙事,即,在善恶有报、德福一致、神明诛殛的框架下充分体现因果报应的立场。这令小说的读者与听众在享受其文学价值之余,也接受了道德劝善与教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