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日前,依据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报告,8%现代人类遗传基因物质来源于一种病毒,而不是来自人类早期祖先。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德  相似文献   

2.
概述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的开拓性贡献使他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原种类一院病毒(Prion),并阐明了它们潜在的作用机制。斯坦利·普鲁西纳把院病毒列入了众所周知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感染原表中。院病毒通常以无毒细胞蛋白的形式存在,但它具有将其结构转化为高度稳定的构象的潜能,这种构象最终导致有毒颗粒的形成,成为人类和动物所患的几种致命痴呆型脑疾病的致病原。院病毒疾病可以是遗传性的、横向传染的或散发性的。脑病区呈多孔海绵状,这是神…  相似文献   

3.
生命体是以繁殖为目的,是能自发进行熵变的化学体系。曾经,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体只分为三种形式: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
  不过法国科学家在智利和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新的巨型病毒。这种病毒直径达1微米(相当于1000纳米),而大多数传统病毒的直径只有10~500纳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并确认它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病毒。更奇怪的是,这种所谓的“病毒”并没有呈现出人们所认为的正常病毒形态,而且它只有6%的基因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基因类似。因此,科学家已将“潘多拉病毒”列为第四种生命形式。研究人员猜测,该病毒来源于远古时代或是其他星球,比如火星。  相似文献   

4.
王春 《世界科学》2006,(2):47-47
发表在1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治疗和防范埃博拉病毒的新方法,埃博拉病毒对于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例如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致命的,它会导致发热和严重的内出血,50%到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因此会死亡。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在和病毒的长期对抗中,对病毒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对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机制增加了了解。我们人类依然无法摆脱病毒这个噩梦。科学家发现,不少的病毒都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和野生动物保持应有的距离?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下面列举近年来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灾难的几种病毒。  相似文献   

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是导敛爱滋病(AIDS)的元凶。大约一个世纪前,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从黑猩猩传播到人,从而引发了HIV/AIDS的大流行。这是在逆转录病毒和其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斗争中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到处都在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军方一直在秘密研究外星人,其基地被称为“第51区”。由此可见,科幻电影《第9区》(District9)的片名显然来源于此。 但与以往那些“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科幻影片并不相同,这次的情况似乎有些复杂……  相似文献   

8.
Alan  J  Cann  王克夷 《科学通报》2006,51(6):678-678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第四版)以简明、清晰、图文并茂的风格论述现代病毒学.内容包括病毒基础知识、病毒颗粒形态、病毒基因组、病毒复制、基因表达、病毒感染、病理机制、亚病毒介质等.书后附有词汇和缩写、亚病毒感染剂的分类、病毒学历史等.最新版增加了“病毒和凋亡”、“噬菌体和人类疾病”等新的小节,增加SARS等热点.在每一章前列举了学习目的,每章后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列表,内附有光盘,内含互动的学习资源,对本书的每一章加以补充,该书在国外的许多院校作为推荐教材,美国微生物学会称其“特色鲜明,比同类书中的任何一本都更适合大学生使用”.  相似文献   

9.
苏光陆 《自然与人》2010,(2):F0002-F0002
瑞士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治疗技术使瘫痪的老鼠重新恢复奔跑,这一技求同样能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遭受到传染病的困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最可怕,因为病毒个体小,基因少,变化快,传播速度快。人类历史上还有许多骇人的传染病,比如鼠疫、炭疽病、霍乱,那是因为本文只列举了10种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也包括微生物重组体(杂交体或突变体)。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近期的研究报告称,癌症不仅夺走无数人的性命,也成了野生动物的主要威胁。 今天,超过10%的人类死亡是由于癌症造成的。现在科学家意识到,癌症能以同样的速率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刘经保 《世界科学》1998,(10):19-20,16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被发现:一个是由卢克·蒙达尼耶领导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另一个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罗伯尔特·加洛及其同事们。现在人们把人类免疫缺陷称作可怕的疾病,“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AIDS这个命名展开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3.
<正>尼纳·诺特曼采访了助推人类重返月球的科学家——这一次,他们决定去了就不回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时说出了这句名言。自那之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还送了5次宇航员去月球。1972年12月,尤金·塞尔南(Gene Cernan)和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成了目前而言最后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从那时算起,人类已经50多年没去过月球了。  相似文献   

14.
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董晓楠  应剑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7,52(9):1021-1027
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近年来病毒多爆发于亚太地区的热带区域。为了研究人类肠道病毒的进化历程以及遗传变异性,我们搜集了全球在1970年至2004年间分离的532株病毒的序列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完整或接近完整的VP1片段序列(全为891个氨基酸)。经过两两序列比对以及遗传距离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病毒株属于先前分类的B或C型。同时,也观察到一种特殊的不属于任何分型的毒株R13223-IND-01,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病毒分型。在B型和C型病毒中,存在着一些区别于同型其他亚型的“孤儿株”,它们的出现在病毒进化分析中有重要的意义。此外,VP1片段上有6个位于离散位置的氨基酸存在共变异的现象,分析发现这种高比例的共变异与病毒亚型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机器学习以其发现欺诈性信贷或识别面孔的能力而闻名。当下,研究人员正用它学习和识别什么样的病毒可能引发疫情。鼠痘于20世纪30年代被人类首度发现,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能在老鼠群体内传播且对它们高度致命,不过科学家长期以来从未将其视为人类的潜在威胁。然而,现在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美国乔治城大学生物学家科林·卡尔森(Colin Carlson)博士和他的同事——以及他们计算机上的病毒预测模型——发现鼠痘病毒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本刊2008年第11期),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豪森正是因为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可以引发子宫颈癌而获此殊荣,“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7.
美国、西欧的临床教学医院中观察到一种新的疾病。其症状和致病因素与艾滋病的情况相类似,可是在患者身上找不到这种病的传播媒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医学家们急于要找到这种新的艾滋病的病毒。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生老病死,人类的最大福祉是健康长寿。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而揭秘出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真谛.为人类益寿延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阿碧 《世界科学》2009,(2):14-15
据美国能源部(DOE)国家核安全局(NNSA)网站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正在开展2009年完成NIF点火的筹备工作——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聚变点火(用激光点燃一个“人造太阳”)。从长远来看,核聚变能将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被科学家称为“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发表了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到1980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班杜拉在颁奖大会上作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阐述。而《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班杜拉完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