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科技》2011,(8):109-109
2011年7月11日,全国深入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两服务行动”动员大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湖北省荣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称号,成为首批接受授牌的十二个重点省之一。  相似文献   

2.
《太原科技》2011,(11):109-109
为加快推进实施国家科技部关于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计划,推进湖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发展,2011年9月29日,湖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  相似文献   

3.
《甘肃科技》2010,(17):I0001-I0001
为适应新形势下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要求,促进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体系建设,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基层科技工作,8月26~27日,“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工作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省科技厅厅长张天理、副厅长赵旭东,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发展处处长刘兵、薛强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省19个市(州)、区(县)科技管理部门,19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相关省属科研院所的8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09,(3):F0002-F0002
3月7日,安徽省与科技部在北京举行第六次工作会商,进一步加强省部联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发挥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此次会商议定,安徽省和科技部将联手推进以合芜蚌试验区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程,共同实施重点产业振兴科技促进行动,推进民生科技工程。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23,(1):11-13
<正>为推动《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效落实,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本刊继续对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介绍。一、《行动方案》配套政策10——《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部门协同,根据《行动方案》,建立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省领导为召集人,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省、市、县科技部门将联手推进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力争用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我省经济发展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遵义科技》2007,35(4):58-58,F0003
2007年7月,铜仁地区科技局和黔南州科技局先后专程来遵调研,和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工作交流。 此次活动由省科技厅介绍组织,让准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地州有关部门到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调研学习。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1997年挂牌成立,是贵州省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8.
《遵义科技》2008,36(5)
1中心概况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由市政府主办的唯一的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于1997年由市政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2004年4月为进一步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市科技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精神.确立“围绕政府目标、面向企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做好双向服务”的指导方针和“国家扶持,自我发展,强化功能,自我约束,自主经营”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甘肃科技》2008,24(16)
本刊讯为系统研究和规划下一步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整体布局,探索平台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新思路,2008年7月28日至8月6日,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学院、省机械研究院、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省轻工研究院、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省计算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科技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安徽理工大学建设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安徽省第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安徽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解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瓶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地方基础研究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安徽省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开始实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中介机构的服务,这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增多了一份契机。2003年8月,全国科技中介机构宣传月更将“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的气氛推向高潮,科技中介机构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2003年11月,省科技厅召开广东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遵义科技》2010,38(4):56-56
近日,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喜获国家科技部颁布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新农村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此次首批试点单位全国共40家。该试点单位是科技部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把在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加强业务联盟建设中做出一定成绩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列为首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13.
《合肥科技》2006,(10):11-12
2006年9月30日,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承担的合肥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合肥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进行验收,与会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顺利验收。合肥市科技局局长王崧、副局长王林宪、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李林、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韩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3日上午,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加强全省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黄瑞键副主任一行8人到我市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现状调研。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志刚同志主持会议,各区县科技局(经信局)及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上,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林波部长介绍了省中心的主要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与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4,(6):F0004-F0004
安庆市恒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8年。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海关AA级企业,并连续八年获省国税及地税局A级纳税信用单位等荣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国家科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启动了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作。经过20年的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回顾其发展历程,呈现出阶段性脉络和特征。一、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一)起步阶段(1992—1997年)1992年,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建设从零起步,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经过5年的发展,中心数量突破100家,规划、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科苑应用技术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苑集团)成立于1997年8月,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百亿元工程重点承担单位,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目前,科苑集团拥有国家脂肪酸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安徽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科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实体。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转让、生产经营及进出口贸易等。  相似文献   

18.
《遵义科技》2009,37(5):65-68
1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概况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遵义市政府主办的唯一的综合型科技中介机构.于1997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2004年4月市政府为整合资源,增强其为政府、企业服务的能力,经市政府批准.将原遵义市科技情报所和原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两个事业单位合并组建新的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高水平建设“互联网+”科创高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构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互联网+”省域创新体系。《行动方案》还明确,聚焦云计算与未来网络等五大战略领域,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10,(3):29-29
本刊讯目前,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2009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通知”,依托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组建的“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成为安徽省第二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该实验室的获批建设,标志着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领域的研究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这对整合安徽省显示技术领域资源,推动我国现代显示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打造安徽省平板显示国家级基地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