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阳 《科技知识动漫》2007,(11X):113-11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同伴的认同应成为学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认同应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我们通过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公众意识、团队意识、公民意识等四驱动,以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同伴认同和品德认同,以创新性的德育理念和创新性的德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革命.内隐学习有助于个体品德各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应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德育中的运行机制,并从德育主体-教师、德育客体-学生、德育隐性资源-潜课程、德育途径-网络等四个维度进行阐述,以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朱建红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82-182,15
"多维互动"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过程,致力于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多维互动"教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多媒体课件和模拟仿真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形象、逼真和热烈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钱玉霞 《科技信息》2011,(11):I0178-I0178,I0420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实现的"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应确立"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优化德育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道德实践环节,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和谐"成为教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学校优美环境的建设、学科教学渗透、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等途径渗透生态德育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自觉形成环保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XML"课程知识点多且和多门课程有交叉知识点的特点,提出"及时教学法(JiTT)"和"同伴教学(PI)"模式下的教学方案。从教师课前问题的组织、课堂测验问题的选择、组织实施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及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应用于XML课程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的任务首先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确定的,为此,学校要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德育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确定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另外德育任务的确定,还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于一定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理想、特点和思想倾向。又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所以,在确定德育任务时,对中小学生在品德发展的要求上应有所区别。根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立体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课程是学校作为整体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总和,是学校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整体性教育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深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挖掘教材,随机渗透;把握过程,全程深透.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高校团学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新型经济。其特点包括:更新速度飞升,智力因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业为支柱、创新性等。其基础决定性、不断创新性、无限社会性、载体特殊性都对高校团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价值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德育环境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从德育环境的功能看,它对大学生道德认识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情感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大学生品德形成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应注意高校的物质环境、制度和精神等因素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声之教”的优良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重在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智力、品德、审美观的发展作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隐性课程"理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智育为基础,以德育为灵魂,以美育为升华"的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又辅以隐性课程的渗透功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彩雄 《科技信息》2013,(3):330-330
<正>所谓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标:"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幼儿期是儿童接受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校德育教师的特殊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特质在德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是从学生角度来看的,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利于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品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素质。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又是不断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体验是变化的催化剂。本文从主体体验的角度阐述了德育的过程。使德育成为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品德塑造、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学科比其它学科更新快,对该学科的学生更应进行创新性教育,通过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开展“多层次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实现以强化问题意识、提高问题发现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肖亚男 《科技信息》2013,(35):139-139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是关键。物理教学中,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使得学生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的必要性,将"知"与"情"转化为"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本文主要在肯定前人对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这一新的认识,并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新认识,同时提出了在实现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大学生的趋众倾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新一代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原来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班主任助理"这种正规同伴教育,经过制度化的培训与组织,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