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进了我国瓷器生产的发展。青花瓷在烧制上,得到了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为釉料,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首次对传世的元青花瓷器进行了研究,几十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元青花钴料产于何处,从哪条通道传入中国的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在此前提下将元青花钴料和"苏麻离青"认定为一种矿物的论点是不严谨的。"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特定产物,学术界没有理由将其混淆。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作者30年来(1975~2004年)从认识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到对科技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过程,并对“胆水炼铜”、“白蜡虫”和“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经历作了详细的回顾.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巡展工作方案》,计划从2014年起用2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巡展。根据整体安排,2015年将继续在13个省(市)区15个城市巡展,路线及时间为:巡展线路1:石家庄(4.8—4.21),太原(4.29—5.12),呼和浩特(5.22—6.4),银川(6.16—6.29),固原(7.7—7.20),石河子(8.4—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3,(6):67+1-3
<正>"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明永乐年间的帝国船队像是常驻海上的"维和部队"。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打击海盗,引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临近2005年,国内外学术界举行一系列会议和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2004年12月11日,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科技史学会、武汉航海学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主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湖北、北京、台湾、浙江、江苏的5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组织者筹资出版了由29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7.
林硕 《世界知识》2022,(4):67-69
<正>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中原王朝与西域往来的三次断绝与三次恢复,史称"三绝三通"。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此后施行错误的西域政策,引发天山南北持续动荡。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出兵焉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附近),中伏大败。李崇率残部退至西域都护府治所龟兹乌堡城(今新疆轮台县西北),  相似文献   

8.
《科技导报(北京)》2009,(13):115-115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的"2009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定于2009年10月18-22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学术年会的主题为"微生物与自然"。会议主要内容有:纪念中国微生物学界前辈报告会,院士报告(5位),大会报告(12位),3个分会场学术交流。分会场的主题分别为:①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②微生  相似文献   

9.
正据上海市科委官方消息,《规划》编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战略研究阶段(2014年5月—10月),二是规划编制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0月),三是意见征询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历时近2年,并与市委一号课题——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融合推进。其编制工作可谓特点鲜明,体现了"一新三大"的理念——新使命、大格局、大视野与大协同。自2014年5月,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动员、集思广益,深入  相似文献   

10.
《郑和的后代》中的"我"追述祖先郑和的生平时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叙述困境,主要表现为叙述人称的分裂与融合,其背后则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造成的对郑和的记忆与遗忘。历史也具有创伤本质,历史真实也会经历创伤叙述所遇到的创伤压抑和创伤再现。《郑和的后代》中"我"的讲述是郭宝崑以及新加坡人"文化孤儿"的创伤体验的结果,而历史记忆的复现也打开了探索开放文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政府资讯     
《上海信息化》2014,(11):86-87
<正>2014"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出炉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4年10月9日消息,工信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联合发布了2014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名单。通告称,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1号),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通[2014]5号),经城市申报、各省预审和专家综合评审,确定39个城市(城市群)为2014年度  相似文献   

12.
正江干区"国高企"培育现状近年来,江干区"国高企"培育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总量偏小,增幅居前;领域集中,特色鲜明;成长迅猛,贡献突出。目前,江干区"国高企"为115家(三年一周期,需要重新认定),占全市总量的4.04%(全市为2844家),数量居全市第7位、主城区第3位。其中,近三年新认  相似文献   

13.
补白     
最近接到CNKI发给本刊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报告显示,本刊各项指标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总被引频次2223(上年度为979),影响因子为.0233(上年度为0.153),5年影响因子为0.209(上年度为0.148),即年指标为0.038(上年度为0.022),  相似文献   

14.
闯关东     
从顺治八年(1651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山东人用299年的时间完成了"闯关东"这一大型移民历程。2500多万人涌入关东,成为开垦东北的主力军,山东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垦荒,"放出"、淘金、伐木、筑路。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却与关东融为一体,与关东人共同谱写着关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朝九晚五-"玩物找酒" 由张帆和张文倩创办的"朝九晚五"网站(www.95to59.com),成立于2007年7月6日.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75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六国在法国古堡朗布依埃召开首脑峰会以来,这一代表了国际自由秩序"顶点"的富国俱乐部已经存在了将近43年。其间加拿大的加入让其成为七国集团(G7),而对叶利钦治下的俄罗斯的"优待"则让其化身为八国集团(G8),直至因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而让其做了减法。如果说俄罗斯宣布永久退出G8不过是让后者变得更加"纯粹"、算不上危机的话,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动物科学》2010,(5):55-55
<正>根据新闻出版署关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每篇文章必须附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E-mail/电话)。请你投稿时将上述内容一并寄来,谢谢合作!  相似文献   

18.
学人风采     
正陈填烽,男,汉族,1981年。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2012年),国家863青年科学家(2013年)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21,(1):29-33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模型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环境生产前沿,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实践者;"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呈现先快速降低(2009—2010年),再快速增长(2008—2015年),后高水平波动(2015—2018年)的态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效率。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旅游业技术水平、旅游业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旅游生态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对大多数人而言,对抗这场病疫的最有力武器就是"预防"。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Corona(冠状物),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一场病疫从武汉开始,席卷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