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高不开网络.网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如何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带来不利的影响,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制定有效的网络道德策略,对于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倩玉 《华东科技》2023,(11):78-80
<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信息媒介的广泛普及,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逐渐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当前,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通过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和水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民主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民主意识。首先,高校必须实行民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培养正确的网络民主观;加强说服和议程设置,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民主;宣传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培养网络民主参与的行为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应培养生态法治观,即生态整体法治观、生态伦理法治观、生态共享法治观,以指导生态法治行为。培养大学生生态法治观应以生态法律知识的传授、生态法治思维的养成、生态法治行为的导正为其内容体系。高校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治观:构建高校生态法治教育机制,营造大学生生态法治观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利用思政课堂教学、开发生态法治选修课、开展生态法治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开展生态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建构校园生态法治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法治教育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部分。进入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主客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深入探索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提供有效的法治教育供给。因此,高校需要在构建跨文化的社会法治环境、加强学校法治建设和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法治学习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6.
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使其学法、懂法、守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高校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和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当下"微博"不仅为社会大众欢迎,政府机构和官员也逐渐进行"微博问政"。随着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微博"所具备的优点符合大学生维权方式转变的需求,"微博维权"对传统面对面的维权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一次挑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维权发展阶段和关注内容入手,探析"微博维权"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高校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微博维权"机制进行理性思考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育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阐释“互联网+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其中包括:掌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需求,建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育人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目前,“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存在教育碎片化现象严重、教育形式比较简单、缺乏科学引导、网络运营水平不佳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推进党团云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多种专属传播媒介、科学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和打造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等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观养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网络的消极影响,提出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养成的几点思考:加强红色网络社区、红色网站建设,占据网络意识形态宣传高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理性政治认知的养成;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观念教育,促进大学生规范政治参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其在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养成中的引领作用;重视发挥朋辈先进分子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认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大学生则是中国互联网的网民主体,网络日益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有效平台使得其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广大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平台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深入推广,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工作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调查并总结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并探索完善网络德育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行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特点,倒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形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需要"互联网+"的创新驱动,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是当下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特点,坚持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一般运用提升到战略举措的定位;根据"互联网+"开放生态的特点,坚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堵疏结合、导胜于禁的方针;根据"互联网+"尊重人性的特点,坚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化、方法立体化的要求;根据"互联网+"创新驱动的特点,坚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永葆生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新课程建设,组织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学生规范意识缺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立足教育法治化背景,尝试从创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入手,构建法治理念下的"规范化教学",强化大学生"规范意识"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人格范式,以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命。  相似文献   

14.
法制观念的日益深入、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大学生的权利观念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与其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他们的维权意识也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5.
伴随国际互联网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成为我国网络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El益风行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网络论坛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给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对网络论坛在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论坛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愈来愈大,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重要。高校是中国网络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应该从调整课程设置、打造“红色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养水平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7.
注重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责任.立足人的二重属性开展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是一个重要视角.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应特别注重忠诚国家、民主参与、权利义务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养成;基于人的生物属性,应特别注重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规律意识的教育与养成.有效开展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发其它课程的现代公民教育功能,着力拓展实践教育渠道,努力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现代公民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各业也在挑战中不断的革新,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综合利用现有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简化工作流程,融入网络流行元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网络时代信息繁杂,难以鉴别取舍的弊端,如何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下,完成思政教育的革新,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该文结合当代大学生行为特点、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和互联网技术,提出了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与网络深度交融,但当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普遍存在认知模糊、网络行为管理能力不够、网络法制淡薄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要发挥高校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加大网络法制宣传与普及。  相似文献   

20.
王宸 《科技信息》2011,(36):257-257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手机网民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而新型媒介形态SNS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将手机社交网络(MsNs)与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相结合,分析探讨了手机社交网络(MsNs)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开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影响力,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