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力  代伟 《广东科技》2013,22(8):141-142
如今,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炭灾害的发生也变得比较频繁。煤炭地质灾害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被认为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员之一。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还严重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引起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地质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因此,要充分的了解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更好促进煤矿的可持续开采。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0—2010年鲁中山区的地质灾害资料,对61a来鲁中山区地质灾害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鲁中山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其中7月中旬出现频数最高,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旬份,鲁中山区地质灾害主要以暴雨型地质灾害为主;(2) 鲁中山区出现泥石流、滑坡多发区在鲁中山区南部和西部一带,其中尤以南部为最多,鲁中山区的泥石流滑坡在6—8月有逐月向北推进的趋势;(3) 鲁中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为地质灾害多发生期,80年代和50年代为地质灾害少发生期,近61a来鲁中山区存在显著的10—15a的年代际尺度和3—6a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4) 鲁中山区中南部在大暴雨情况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西南部、中东部在大雨以上情况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发生地质灾害日不同雨量等级与前期降水条件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剧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各类地质灾害严重制约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根据1922-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地质灾害数据,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地区地质灾害呈现出不规律的波动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发生规模与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2)印度是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国家;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南亚地区的尼泊尔、巴基斯坦,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等国家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一带一路”区域在1922-2015年的年均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为82.3次/年,受伤人数75人/年,死亡人数292人/年。(4)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经济走廊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时,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合理的危险性评价,这有助于对有限的救灾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鼓励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使用,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详细的一手灾害调查数据;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抗灾能力亟需提升,以此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目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连续型大降雨、地震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了减小地质灾害对管道造成的损失,对管道地质灾害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17年07—08月对西南管道地质灾害的排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了6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别为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水毁、地面塌陷。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南管道的布置范围及沿线的自然条件,其次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及产生的条件,最后分析总结了管道地质灾害的识别及防治措施。本文旨在提出管道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及其进行治理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有短时强降水、短期降水和长历时降水.由短期降水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样本分别占78%、83%和75%,其中超过75%灾害发生前3 d出现强降水事件,泥石流更是高达96%;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前12 h,其中滑坡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4 h,泥石流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 h;云南大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主要由短期降水引起,特别是怒江地区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长江沿岸五座主要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市的典型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崩塌、岸崩、管涌、堤身开裂、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和特性的研究,总结出皖江沿岸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同时进一步证明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调查和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皖江港口总体规划、岸线及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提出可以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秦炎福  何恩节  官邦贵  陈廷利 《科技信息》2011,(15):J0028-J0029
为了查明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掌握其发生发展趋势,对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可行性依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不断地探测到地质灾害发生的背景与条件的大量信息,统计皖北地区煤炭矿区地质灾害状况,事先圈定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时间及危险程度,建立矿区地质灾害区域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监测,并进行信息化预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9.
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事件辨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 ~ 2009年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1 695个历史地质灾害点(含滑坡灾害点771个,崩塌灾害点924个)和分布区域内3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降雨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时空相关性、原始累积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切,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对于降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日降雨量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受控于前期累积降雨量,滑坡、崩塌灾害分别与灾变前8天、前6天的降雨情况最相关;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降雨量计算模型做了改进,认为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权重是天数和降雨强度的函数,推导了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时间判别模型,并例证了该模型在常规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确定,是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前提。目前,中国对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研究不多,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研究更少。在对中外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研究进展、丽水市2008—2016年经济发展情况、地质灾害致死情况、经济损失情况等系统总结和综合分析基础上,针对生命死亡、经济损失等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研究。基于最低合理可行(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ALARP)原则,采用厌恶型风险因子n=1.5、位置常数为1×10-6,建立了社会生命可接受准则模型。采用相对经济损失的指标,选取位置常数为1×10-2,建立了社会经济风险可接受准则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可接受经济风险指数为0.1,即个人经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不超过人均GDP的10%。因灾死亡100人发生概率超过10-8、社会经济损失1 000万元发生概率超过10-3都属于不可接受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丽水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阳湖坪镇地处张家界市永定区东北部,长张高速、宝潭公路横穿全境,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19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21543人。辖区内有非煤矿山4处,渡船7只,挖沙船10只,烟花爆竹仓库1座,炸药仓库1座,危险化学物品2处,地质灾害点3处,各型水库6座,变发电站3座,加油站2处,烟花爆竹经营户26家,机动车保存量1141台,是全区安全生产情况较复杂的乡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将重点针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不同种类,探讨其具体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措施和建议,以期引起大家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重视和深入了解,在相关情况发生时能做出一定的防范措施,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符诗存 《科技资讯》2008,(7):234-235
2006年7月14日~17日,强台风"碧利斯"袭击粤北大地,乐昌市处于强台风暴雨中心区,自7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24小时内白石镇降雨量352.8mm、乐城镇197.9mm、坪石镇287.6mm,自7月15日至7月17日3天统计,连续降雨量白石镇>486.6mm、乐城镇>319.1mm、坪石镇>413.3mm。短时间内山体崩塌群、滑坡群、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链突然发生,据调查统计,短短3天内共发生地质灾害2261处,造成29人死亡,31人失踪,倒塌房屋5518间。"7.15"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乐昌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经实地调查、取土样分析和综合研究,初步探讨乐昌市"7.15"地质灾害成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规模的利用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肆虐利用等因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温度的升高产生的一系列因素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降雨的增多,部分地区降雨过少,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从而促进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气候变暖主要对中国这几类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如斜坡地质灾害(崩、滑、流的加剧),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沙质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气候变暖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导致这几种地质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种灾害可能在中国发生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是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人类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灾害现象.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本区在新的应力场作用下,一直发生着断裂和差异升降运动,导致本区地质构造破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临汾盆地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历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3年11月25日中午13时40分,临汾盆地又一次发生地震,震中在洪洞县甘亭一带,震级为5.3级.这次地震的发生,重新唤醒了当地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为了全面了解临汾盆地主要地质灾害情况,提前做好具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准备工作,该文作者协同临汾市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对临汾盆地现存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系统防治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多样,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日趋加剧,地质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遥感技术不仅可以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能够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拟建场地位于浙南山区,地形条件较复杂,岩体风化程度高,常年受台风暴雨影响,场地四周的5处边坡、4处小型冲沟,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依据场地地质条件,采用经验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范围预测模型,通过预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最大危险范围,对场地划分了适宜性差、基本适宜、适宜等三个区域,并为场地建设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晶  龙丽珍 《科技信息》2010,(31):344-344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地址灾害已成为影响我们正常经济建设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地质灾害受灾情况的详细介绍,揭示了我国现行地质灾害情况的严重性;通过对我国地质灾害灾害区划的分析,提出应根据不同的省市区,分区域分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加大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测,提前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应对措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现在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地质灾害也在频繁发生,煤矿地质灾害不单单是发生在我们国家,在外国也会频繁地发生煤矿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地质灾害在各个国家频繁发生,煤矿地质灾害问题渐渐得到了国际上的聚焦关注,地质安全研究部门加大研究力度,减少煤矿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文章主要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煤矿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繁多,一旦发生不仅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的还会阻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岷县十里铺标准图幅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从1990~2018 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度多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将多年植被覆盖度与相近年份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了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对应关系,结合植被的水文效应以及力学效应探讨了植被的抑灾及致灾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先后经历了急剧退化~逐渐恢复~略微退化的发展趋势,历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于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总体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呈近似负相关关系。植被并不是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的关键因素,植被的水文效应和力学效应具有抑灾和致灾作用。在研判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时应综合考虑植被覆盖度、大气降水强度、历时产渗流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