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奉贤县海岸岸滩近十年来的冲淤特征,着重讨论了潮流,波浪和沿岸泥沙运移对岸滩演变的影响。本区岸滩纵向上由东向西存在着明显的波状变化特征,在横向冲淤变幅上以低潮滩至水下斜坡上部最为明显;相对稳定的沿岸潮流和波浪作用强度是岸滩稳定的动力保证,沿岸泥沙供应量的变化则是局部岸滩冲淤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国内外对潮滩剖面形态和演变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以全球最典型、潮滩资源最丰富的江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潮滩观测量测方法、潮滩剖面形态及沉积过程,潮滩演变特征及其物质和动力响应等,并讨论了潮滩发育与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南汇边滩近期演变影响初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LFT3D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将上游洪、枯季流量概化和外海典型潮波组合,建立了长期冲淤模型.通过10年实测地形资料对模型进行的验证,显示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长江口水沙运动以及长期冲淤演变过程.考虑三峡工程蓄水后上游来水来沙的变化,对近期南汇边滩的演变趋势给出预测,结果显示:三峡工程实施之后的5~20年,南汇边滩发育基本稳定,上游来沙量的减少不会造成大幅度冲刷,边滩整体继续向东南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4.
近50年伶仃洋滩槽冲淤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伶仃洋河口湾是珠江口最大的河口复合体,其滩槽演变趋势对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涝、伶仃洋出海航道的维护、河口整治以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重大影响.通过选取1953、1964、1974、1989、1998年海图进行对比,分析了伶仃洋近五十年来的滩槽冲淤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伶仃洋的淤积是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容积均在减少,但各个滩槽不同水深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浅滩愈浅、深槽愈深"的特点.文章最后分析了伶仃洋滩槽冲於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57 a(1948~2004年)NCEP/NCAR全球对流层顶月平均温度场进行分析,并讨论了57 a的主要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的演变,结果分析表明:第1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对流层顶温度场结构的分布状况,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的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结构不太一致,南半球纬向分布较为平稳,而北半球经向和纬向活动都比较强,且有明显的温度槽脊结构;南北半球的极地对流层顶温度结构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的第1模态温度场全年具有整体一致型分布;温度场各个季节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30年来闽江口的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闽江河口区沉积特征、浅滩形态变化,以10~15年的研究尺度,探讨了闽江口的冲淤演变.提出闽江口沉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淤积转为冲刷的观点,揭示入海泥砂扩散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以此警示河口侵蚀的生态环境危害,为河口区的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技术,建立长江口北港1973~2003年间不同时期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叠合分析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图,得到长江口北港不同时段相对的河床冲淤分布图.分析了长江口北港30年来河道的冲淤变化和演变情况,并计算了河道泥沙冲淤量.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视化方法;北港河段在1973~2003年间整体呈冲刷之势,泥沙冲刷量为1.58亿m3,平均每年冲刷0.05亿m3;北港河床航道稳定性较差,受南、北港分汊口演变的影响,北港河床逐渐演变.洪水在北港河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不同级别支流的汇流建立了枯水期河流网上的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稳态下泥沙冲淤量在河段上的分布服从指数标度规律.利用黄河枯水期的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作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模拟自然河道的冲淤状态,且可以预知一定条件下的稳态. 相似文献
10.
泥沙运动及其岸滩演变规律是海洋工程建筑物设计、施工及维护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结合印尼巴齐丹电厂码头工程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本文针对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性对工程区岸滩冲淤变形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海洋工程对海湾港口的冲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近20多年来钦州湾海洋工程建设较为频繁。了解该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给海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外业调查、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钦州湾围填海与海洋开发建设引起的岸线变迁、地形改变、泥沙冲淤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近20多年来,钦州湾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导致海湾面积明显缩小,岸线变化呈现平顺化趋势,人工岸线逐渐替代自然岸线。钦州湾东部浅滩因填海使得0m等深线被阻断,而10m等深线因东航道扩建得以贯通至湾口。钦州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陆相径流、海相输送以及近岸海洋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含沙量分布随季节变化而不尽相同,但总体属低含沙量范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钦州湾总体呈现微冲微淤的稳定态势,但在龙门水道等急流水域,底床冲蚀较为明显。【结论】在钦州湾东部,因大规模围填海建设,导致局部海域的冲淤环境发生显著改变:三墩公路东侧中部的潮滩,由微弱淤积状态转变为明显冲蚀状态,年冲刷量可达0.07m。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下泄流量与含沙量条件下三盛公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输移规律,统计了河道的含沙量、累计冲淤量和河段沿程冲淤量,并计算了河道单位长度冲淤量,定量分析了不同河段的冲淤特点。结果表明: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进口含沙量越大,河道沿程淤积量和累计淤积量越大,但水库下游100km后水体含沙量逐渐趋于一致,与进口含沙量无关;水库的下泄流量和含沙量对下游河道的冲刷和淤积影响明显,下泄含沙量不大于3kg/m3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水库至三湖河口河段冲淤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明显,该河段冲淤平衡来沙系数在0.004kg·s/m6附近。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海岸滩涂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其等级评估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对岸滩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本在综合考虑了目前长江河口区和杭州湾北岸水动力机制、沉积、地貌的基础上,将上海市目前重要的岸滩按冲淤强度分为强淤涨型、弱淤涨型、侵蚀型和稳定型四个等级,并在重点分析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对岸滩冲淤的影响后,预测至2030年上海市岸滩冲淤强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即强淤涨型、弱淤涨型、强侵蚀型、弱侵蚀型和稳定型,并进而讨论了这种分级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管理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全球变化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的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探讨了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指导海岸带生态安全管理的原则,包括预警原则、资源定位原则、海陆一体化,以海定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尺度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南汇东滩为期1a的水体盐度监测,了解了当地淡水资源的年度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洪季和枯季的淡水出现几率分别为76.98%~82.94%、35.04%~42.66%,说明洪季有足够的淡水,即季节性的淡水,而枯季也有时段性的淡水,如果充分利用季节性和时段性的淡水,是可以满足建设水库的淡水需求的.大通流量对南汇东滩淡水资源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通流量<10000m3/s时,仍然有时段性的淡水出现,南汇东滩的淡水资源可能还受风向、地形、科氏力等的影响.经过计算,还给出了大通流量和淡水资源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口市近52年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个季节(春季除外)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非常显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显著,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无论平均最低气温还是极端最低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白天气温变化趋势都不显著;DTR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各个季节(冬季除外)及年气温突变性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且在前期夏季白天气温发生跃变性降温。 相似文献
20.
海洋垃圾主要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根据2011~2015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山东省8处典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87 557个/km~2,质量密度为1 255.52 kg/km~2;大块/特大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58个/km~2;中块/小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4 515个/km~2,质量密度为51.25 kg/km~2;海底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800个/km~2,质量密度为220.56 kg/km~2。海洋垃圾数量以塑料类最多,约占总量的54.16%。海洋垃圾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的海洋垃圾数量最多,约占77.09%。山东省沿岸海域海洋垃圾除海滩垃圾质量密度外,其余各监测项目均高于中国东部沿海海域(ECS)监测数据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