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4年6月2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联合光明网正式对外发布试用第一批204条科技新词,其中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三维打印”等。首批科技新词一方面旨在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注,对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规范;另一方面旨在引导公众通过科技名词关注科技进展。“钅哥”“钅夫”“钅立”三个新元素也在此次公布的新词之列①。笔者与光明网《名家访谈》节目组一同就三个新元素的相关问题采访张焕乔、刘青、赵宇亮三位专家,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
3.
一、概况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委”从1989年就开始了名词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在1994年底交出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数位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出版前又经科学出版社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相当于一本小型的汉英—英汉气象词典。对我们出版部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成为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小百科全书。二、名词释义的重要性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具体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它分支学科的名词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比起仅仅是定名的版本来,内容及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实现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定名“中层”,后者定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定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所以,通过名词释义达到了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收词工作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等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地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总之,通过名词释义可以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了名词定名随着学科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定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定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定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如1997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发布的因特网等某些名词的中文推荐名),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三、名词释义工作的步骤1.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明确要求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不再外延。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在工作开始之前明确要求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使大家有所依据,避免大规模展开后走冤枉路。2.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和应用气象学等八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如果开头撰写时在文字上达不到要求,最初应要求将名词内涵写全、写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体会是,宁愿释义写得多些,不要写不足。写得多了,文字上删减润色比之内容不全、不确切改起来要容易。3.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需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各审定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三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定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的。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才于1994年底完成了初稿。四、几点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曾经说过:“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定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作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定名释义收入。2.名词定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定名准确,如以往常讲的“激光”一词就定得很好,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定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定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定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在大气科学名词的定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定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定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定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对一些新词的定名,能从意义上恰当定名当然好,如一时没有合适的定名,也可以采取音译(当然能音义兼顾更好)的定名方法。这在大气科学中较多,如“厄尔尼诺(El Nio)”、“恩索(ENSO)”等,其它常见的如“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等,一经定名,就要严格遵守用法。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作用很大。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中,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4.
时常听到这样的提问 :台湾把计算机(computer)称为“电脑” ,不是很好吗 ,而且在社会上 ,很多人把计算机称为电脑 ,我们为什么不定为电脑 ,偏要定为“计算机”呢 ?这说明 ,很多人十分关心名词的定名 ,同时又可能不大了解大陆和台湾对计算机定名的实际情况。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说明和介绍。一、首先看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标准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 94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 ,有关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和电脑及几条相关名词的定名为 :计算机 computer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时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台湾把计算机(computer)称为"电脑",不是很好吗,而且在社会上,很多人把计算机称为电脑,我们为什么不定为电脑,偏要定为"计算机"呢?这说明,很多人十分关心名词的定名,同时又可能不大了解大陆和台湾对计算机定名的实际情况.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说明和介绍. 相似文献
6.
prion是1982年Prusiner(布鲁西纳)创造的一个字头组合词。自从此词产生,就存在诸多的争议,即使是1997年Prusiner因发现了prion而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国际上有些争议仍在继续:关于prion是否为一些脑病变的真正感染源。国内除了上述争议,对prion的中文译名争论得也较多。笔者认为,除译名外,prion的定义也比较模糊,为此,本文从prion一词的定名和定义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prion是1982年Prusiner(布鲁西纳)创造的一个字头组合词。自从此词产生,就存在诸多的争议,即使是1997年Prusiner因发现了prion而得到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14日,我和同事沿着繁华的中关村大街一路向北,来到国家天文台李竞先生的家中。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楼掩映在春天的嫩绿色中,和一墙之隔的中关村大街比起来,尤显得古朴幽雅。由于工作中常有联系,和李先生已经比较熟悉,但登门拜访还是第一次。早就听说李先生酷爱音乐,和夫人陈志凝女士曾在协会、学会演出,但是进门后,还是被书房和客厅里珍藏着的几千张音乐光碟震撼了。就在这个朴素而富有的书房里,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9.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 ,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 ,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 ,对它们的概念 ,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 ,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 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 ,现列举于下 :1 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 :(1)失效 ;(2 )故障。·《电工、电子和信…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术语定名是术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科学的概念指称的创立,是术语推广、传播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前提条件。文章从术语知识发现这一新的视角论述了术语科学定名对于术语知识发现工程的重要作用,从应用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术语科学定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读了《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1期围绕汉字数词和词头定名问题的八篇专论文章,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谈一些我知道的情况,并提出两点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取得既符合国家法规,执行起来也很方便的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的徐汇区岳阳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把道路两边的树木冲洗得愈加碧绿。笔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拜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先生。在绿树掩映的院内,一座颇有年头的实验楼里,笔者见到了年近八十、身体硬朗的祁先生,他听到我们上楼的声音,走出办公室,笑着迎接我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内,一壶刚刚泡好的茶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冰箱里还有可乐,随便喝。”祁先生长辈般的话语,使我们瞬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没想到采访居然是在如此温馨的家庭般气氛中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的徐汇区岳阳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把道路两边的树木冲洗得愈加碧绿。笔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拜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先生。在绿树掩映的院内,一座颇有年头的实验楼里,笔者见到了年近八十、身体硬朗的祁先生,他听到我们上楼的声音,走出办公室,笑着迎接我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内,一壶刚刚泡好的茶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冰箱里还有可乐,随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合成和确认的过程,以及IUPAC关于新元素的命名指南。介绍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英文名、符号及其推荐理由,并根据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原则,提出了4个新元素中文命名的草案。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军事概念及其指称形式的嬗变,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聚焦军事术语语形变化,分析了新军语定名在要素标识性、词长逆增律、简称正名化、数字统括式、指称精准度等方面的特征,初步探索了新时代军事术语语形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30余年来,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审定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在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时期,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项工作正在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深化对审定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方法的认识,对与时俱进推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他们治学严谨、博识敏思,为名词审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德仁院士即是其中一位,他是当年中国很年轻的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也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在与李院士联系时,适逢他即将来北京开会,于是采访得以成行.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他们治学严谨、博识敏思,为名词审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德仁院士即是其中一位,他是当年中国很年轻的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也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在与李院士联系时,适逢他即将来北京开会,于是采访得以成行。 相似文献
20.
正电子是人们认识的第一个反物质粒子。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于1931年预言了它的存在。次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D.Anderson,1905—)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偶然”观察到一个新粒子。不久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M.S.Blackett,1897—1974)和意大利青年物理学家奥恰里尼(G.P.S.Occhialini,1907—)证实了这项观察,并指出这就是狄拉克预言的粒子。从此,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揭开了新的篇章。在历史上,这一事件比较典型,许多作者对此作过评述,一些当事人也作过回忆。本文拟在已有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