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车联网( internet of vehicles)的概念引申自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传统的车联网定义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态、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有效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 随着车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车联网的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 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相似文献   

2.
智能网联车辆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联网但仅以定位和路况服务为主的弱联网条件下,网联车辆面临监而不控、联而不通、汇而不聚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高度智能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强联网阶段。因此,以信息融合互通和出行互助协作为核心的网联车辆协同服务已经成为车联网过渡阶段的重要解决方案。本文梳理网联车辆协同服务场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提出大规模网联车辆协同服务平台构建思路和技术要点,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元宇宙的投资和创业热潮,同时元宇宙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元宇宙”概念的泛化和定义模糊给相关研究、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造成了障碍。文章以元宇宙的概念为出发点,梳理了“元宇宙”术语定义的发展过程,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的“元宇宙”定义(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其定义的主要分歧,并对其做出了进一步思考,为元宇宙领域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信息概念的原始含义包含两个层次,即"赋予质料以形式的行动"的本体论含义和"传授知识给某人的行为"的认识论含义。由于信息概念的词根与哲学概念"形式"相同,因此整个西方哲学史可以从信息概念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不过随着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信息的本体论含义被抛弃了;在信息概念的科学化中认识论含义也被信息的概率定义所取代。然而,要想满足信息研究的需要,必须复兴信息的原始含义并根据当前语境进行适应性转型。  相似文献   

5.
"专业铁路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专用铁路内所有铁路车辆(包括部属车、自备车、机车等)的状态和位置进行实时跟踪,详细的记录车辆的状态、停放位置的变化及历史过程,实时掌握全厂储运生产活动,同时对车辆到发量、装卸量、运输量、保有量、作业次数、车辆状态、停留时间、车辆检维修、运载的货物以及货物仓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管理,并在用户终端上实时显示,辅助各级调度指挥储运生产,为领导及主要职能部门提供管理与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6.
1.简要历史维也纳术语学派的普通理论是由E·Wüster创立的,他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术语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奠定了术语学的基础。这项研究在1931年以“工程技术中语言的国际标准化”〔1〕为题发表了。当此书提交苏联科学院评议之后,1935年苏联标准化协会把它翻译出版了。苏联著名术语学家Drezen参考Wüster的书提出一份报告,苏联基于这个报告在1934年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标准化联合会(ISA)的会议上,建议在ISA中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这个报告被19个国家标准协会所接受〔2〕。Drezen努力传播了Wüster积累起来的知识〔3-6〕。1936年成立了“ISA术语学37”技术委员会,以后不久在布达佩斯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关于ISA词汇表的准备方针、不受语言支配的概念命名原则和国际技术术语规则方面的工作。1951年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TC37术语学(原则与协调)技术委员会(ISO为承接ISA的组织),继续从事ISA37的工作任务。此后奥地利标准学会担任了ISO/TC37的秘书处。1967至1973年间,出版了ISO/TC37的工作成果,即6个ISO推荐和1个ISO标准。1972-1974年间,Wüster写了他的“术语学和术语编纂学的普通理论导论”手稿,该手稿是他在维也纳大学语言学院讲稿的主要部分。Wüster 1977年逝世以后,这份手稿编成了书并于1979年出版了〔7〕。该书已译成法文,正在被译成英文,并计划译成其他文种。2.维也纳学派的术语学普通理论(VGTT)基于“国际语言标准化”,Wüster发展了维也纳学派的术语学普通理论”,他定义该理论为界于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和有关学科的交叉学科〔8〕。这个学科研究的课题是:概念的本质;概念的产生;概念的特性;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联系;概念系统的结构;概念的描述(定义);对概念名称(符号、术语)的说明;客体一概念一名称间的关系;术语本质;术语结构:术语的形成;概念和术语的统一;国际术语学的关键;术语编纂学的方法;等等。而术语学普通理论系统地阐述不依赖于有关学科和语言的规则,即这些规则可普遍运用于术语学的专门理论,或者运用于某个专业领域,如医学、化学等,或者运用于特殊语言。3.维也纳学派术语学普通理论的基础3.1 维也纳术语学普通理论(VGTT)与语言学在方法上的差别3.1.1 与语言学陈述方法的不同与语言学陈述方法相比,VGTT方法可用三个特点来描述:(1)原则上讲,术语学工作是从概念出发,即从定义起始,而不是从词语起始。每个概念与相邻概念的界限是划得很清楚的。概念王国是不依赖于词语王国而独立存在的。在语言领域中,单词形式和单词含意通常是看成一个单元。(2)词汇的限制——术语学家集中研究概念的术语,即词汇。屈折变化和句法均取自普通语言。(3)共时方法——术语学方法是共时方法。个体术语则是它们有关概念系统的现时陈述。3.1.2 与语言发展相比在方法上的不同关于语言发展,术语学方法有三个特点:(1)语言的严谨构成——概念和术语是深思熟虑产生的。(1.1)语言的描述和规定:在普通语言中,仅考虑语言的实际用法,即根据现在情况来看语言是描述事情的。在术语学中,语言的自由发展会引起不能容忍的混乱。由于这个理由,在本世纪初术语学家开始统一概念和术语,在某些学科领域则更早。这些努力导致产生了标准化术语和命名法。术语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也是规定性的。现在已有一万左右个标准词汇表(记录于Infoterm丛书2“国际标准词汇表文献”中)。它们是由各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大量科学、技术和专业机构以及大的商业部门来完成的。(1.2)发展国家中的术语学:在很多国家中,不用本国语言书写科技通讯文件。这些国家日益希望发展他们本国语言的术语。从而企图使他们的文化生活不依赖于有关的外国语言。(1.3)术语组成的评价:术语标准化包括以选择达统一和创造两个方面。它要求对术语组成作评价,而这在语言学中则未予论述。(2)国际语言学方法:个体名词术语标准化,要求统一和语言独立准则,即以理论为根据的准则。由此,ISO对术语词典编纂方法发展了全面的术语学原则和方法。这样就开始了与语言学富有成效的合作。(3)书写形式突出:对于术语学来说,书写形式比语音形式突出。它是国际统一的名词术语书写形式。3.1.3 其他差别3.1.3.1 编排上面描述的特点,对于词汇编排会有一定意义。术语学工作起始于概念。每个名词术语的含义必须是明确的。因此,词条是以概念分类的层次排列的。这样的词条分类层次,使得多语词汇不依赖于主导语言。3.1.3.2 VGTT与语言学的基本不同可从这样一个事实看到,即VGTT包括逻辑学、本体论和信息科学的成份。此外,还必须与各专门学科,如物理、化学、医学等,密切进行经验交流。3.2 Wüster的术语模型图1 Gomperz的语词模型(1908)基于上面的三角模型和de Saussure理论,Wüster设计了一个由四方面组成的术语模型(见图2)。在这四方面中,仅有两个基本关系,即:单个客体—概念和符号—含义。图2中的上半部代表与语言系统相应的概念范畴。图中下半部描述的是可觉察到的实际存在事物。对应每个概念有很多个个体代表物(现实体)。个体概念(A1,A2)对应单个客体(a1,a2),个体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概括为一个总体概念(A)。概念B,作为一个符号,永远指定承担概念A的任务,即概念B是语音和书写形式的单个概念(B1,B2)的总体概念。在通过个体(b1,b2)的语音或书写形式说或写时,这个符号是具体化的。每个形式彼此间可稍有差别,例如书写“椅子”这个词,不同作者可能稍有不同。根据Trubetzkoy,一方面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有差别,另一方面字位和字位变体之间也有差别〔9〕。图2 Wüster的术语模型〔9〕3.3 单个客体事实上,概念是不存在的。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它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思维而存在的。每个客观物体都是一个非再发生个体。单个客体可以是有形的,诸如一幢房子、一架飞机等;但它们也可是无形的,如雷暴雨。单个客体或用专有名称表示,例如“泰晤士河”;或直接根据其特有的概念而定其术语。3.4 概念及其特性3.4.1 概念概念(这里包括个体概念),是思维的任一单元,一般以术语、文字符号或任何其他符号来表示。它代表人们在许多客观事物中观察到的同一共同特性,并且是借以进行脑力指挥的方法。3.4.2 特性特性是构成概念的某种性质。有两类特性:(1)内在特性;(2)外在特性。推荐用内在特性来为概念订名,因为对每个人来讲内在特性比外在特性更明显。有时这些特性在概念的垂直系列上是相互依赖的。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概念的所有特性的总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个概念的一切可想像出来的系列的总合。或者是所有单个客体的总合、亦或是整体中各部分的总合。3.4.3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与相邻概念有关系。Wüster研究了这些关系,并把它们分了类〔10-11〕。他给出了如下分类:1.逻辑关系2.本体论关系3.材料——产品关系4.接续关系5.其他关系5.1 因果关系5.2 工具关系5.3 血统关系5.3.1 家系血统关系5.3.2 个体发育的血统关系5.3.3 物质阶段间的血统关系3.4.3.1 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相似关系。(1)纵向(垂直)关系(属>种)上级:属下级:种例如:运载工具>航空器(1.1)三个或更多概念间的纵向关系可用概念的逻辑纵向系列代表例如:运载工具陆地运载工具机动运载工具机动车…………(2)交迭(×)例如:教育×指导(3)横向(水平)关系(Ⅱ)例如:海轮Ⅱ飞机(3.1)三个或更多概念的横向关系可用概念的逻辑横向系列来代表例如:陆地运载工具 海轮 飞机 空间运载工具………(4)斜向关系例如:灵/猫猫\灵(5)一定领域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可用作为概念系统的总体来代表。特性的类型和为了概念分类选用的特性,决定概念系统的结构。例如:3.4.3.2 逻辑联系连接两个概念可按下面的一种方法产生第三个概念:(1)决定第二个概念可作为一个附加的特性结合到第一个概念的内涵里去。这样,这个内涵则被限定。例如:运载工具+陆地=陆地运载工具(2)概念联合成员概念的内涵结合。最后的概念:这些成员概念的下一个共同种。例如:化学教师化学家∧教师(3)概念分离成员概念的外延结合。最后概念:成员概念的下一个共同属。例如:成年人男人∨女人3.4.3.3 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关系是相邻关系,即接触关系(在空间上)或连续关系(在时间上)。其中最重要类型是局部关系,即整体和部分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纵向部分关系 (整体部分)上级:整体下级:部分例如:欧洲奥地利(1.1)体现整体、部分、次部分的三个或更多个个体间的纵向局部关系,可用这些个体的纵向局部系列来表述。例如:欧洲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2)部分重叠()例如:生物学生物物理学(3)横向部分关系()例如:奥地利瑞士(3.1)作为共同整体中部分的三个或更多个个体间的横向部分关系,可用个体的横向部分系列来表述。例如:法国 瑞士 意大利 奥地利…………(4)斜向部分关系(<,>)例如:蒂罗尔<意大利瑞士>萨尔茨堡(5)给定的整体中的个体与其部分及次部分间的部分关系,可用下列的概念的部分系统来表达。例如:3.4.3.4 本体论联系连接两个个体可产生一个新的整体。两个个体结合。本体论联系不是联合两个成员概念,而是联合两个个体,该个体是属于这些概念的。例如:人类配偶男人Y女人3.4.3.5 连续关系例如:前辈→后继者3.4.3.6 材料——产品关系例如:木材→碗橱3.4.3.7 一些其他关系(1)因果关系例如:原因→效应(2)工具关系例如:工具→用工具加工(3)血统关系(3.1)家系血统关系例如:父亲→儿子(3.2)个体发育血统关系例如:卵→幼虫(3.3)物质各阶段例如:铀I(238U)→铀(234Th)→……镭……→氡(222Rn)→……→铅(206Pb)3.5 定义定义是概念的语词描述。它确定该概念在所有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有三种类型的定义:(1)由内涵定义这种定义给出一个概念的所有特性的总合。它从最近邻属出发,给出此一概念区别于同一水平(横向)系列中其他概念的有限特性。例如:飞行器BS:设计成超出地面影响范围BS的在空气中飞驰的运载工具(B S=英国的标准)。(2)由外延定义列举一个属中处于同一抽象水平的或整体内各部分的所有种。例如:比空气重的飞行器BS是指滑翔机BS、轻型飞机BS、飞机BS、旋翼飞机BS和扑翼飞机BS。(3)由上下文定义在一个句子中,概念已被确定了的术语已被表达出来了。定义还可根据目的分类。有的定义正在起着描述概念的作用,有的则已过时失效。3.6 术语术语是概念的名称。它可以是一个简单词,也可以是一个复合词或者是一个短语。一个术语由一个或几个词素组成。有三种类型词素:(1)词根(2)词缀(3)词尾3.6.1 缩写和词首字母缩略词术语的缩写形式在信息交流中愈来愈重要。因此在VGTT中仔细地研究了缩写和词首字母缩写的规律。3.6.2 成分(词素)联系与命名的概念数目相比,词根的数目是很少的。词根数量为几千个,而概念数量则达几百万。由于这个缘故,大多数术语是由单词成分组合而成的,或者是转变而成的。单词成分联合结果可能是词组也可能是复合词。词尾变化成分不能看成是单词,也不能用作术语。单词成分的每一种联合都表示出四种概念联系的一种情况,即:决定,连接,分离和结合(参看3.4.3.2和3.4.3.4)。3.7 术语对应概念的永久指派类型术语学要求一个概念指定一个术语,反之亦然。因此,无论是多义术语(一个术语有多个涵义),还是同义术语(不同术语有一个涵义),都是不希望有的。这个规则不能严格实行,因为概念数目远远超过词根数目(约1,000倍)。Wüster对多义词和同义词的不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7〕。3.8 概念与术语的统一在建议概念与术语统一之前,需要全面考察一下。人们必须调查一下哪种语言和在哪个学科与国家,使用着某一术语和(或)某个定义。有官方推荐这些术语和定义吗?术语学方面的合作努力,应限定在建立最新技术上,但是亦应力图纠正那种冲突的语言用法。统一是从对一定概念领域内的概念进行比较开始的,就像不同国家语言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对概念作定义。通过不断的国际努力,使冲突的各国概念系统统一起来。3.8.1 国际术语学的关键在科学技术的某些学科中,如生物学、化学等,由拉丁语和希腊语派生出来的单词成分是相当多的。人们企图在这样的学科领域中解决国际术语问题。为了形成国际术语,需要把许多语言中按某种分类法具有类似涵义的全部词根和词缀,都列出来。3.9 术语词典学术语词典学是在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经验是获自大型术语词汇,如国际电工协会(IEC)的“国际电工词汇”〔12〕,Wüster的“机械工具”〔13〕和Schlomann的“图解工程字典”〔14〕。对概念指定术语,仅当以任何人都能容易获得这个记录的方式记录时,才是长久的。这个记录可由不同的数据载体,如传统的词汇表、缩微胶片、磁带或磁盘来完成。3.9.1 术语数据术语数据是描述概念的数据成分。对于一个概念,这样的数据成分是:推荐术语,同义词,定义,上下文,外文对应词,概念联系,术语和定义的源,以及分类符号。VGTT研究和描述了这些数据成分。3.9.2 词条中术语数据的顺序和词汇表类型识别和描述了词汇表的类型。术语词汇表是由组成术语数据的词条构成的。对词条中术语数据的最佳顺序、词条的安排、以及对一种或多种语言的术语词汇表列出概念一览表和字母索引进行的研究,是VGTT的组成部分。3.9.3 词典学符号为了术语词汇表的专门目的,精心阐述词典工具,以使能够把概念的复杂关系统一地表现出来。3.9.4 语言、国家和官方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1)该术语或定义属于哪种语言;(2)该术语或定义在哪个国家使用;(3)由哪个官方当局推荐该术语或定义。3.9.5 机器可读形式的术语数据记录术语学理论中包含工作记录单、工作方法和数据格式等。3.9.6 术语数据交流进行术语数据交流,要求术语数据成分和交流形式标准化。这方面研究也属于术语学理论。4.术语学理论包括的其他课题Wüster打算在VGTT中包括进去许多别的课题。遗憾的是在他逝世时他只留下一个目录表和一些注解。这些课题是: 语音学 符号系列变换拼写变体 信息理论传统和现代逻辑 信息理论中使用的符号逻辑用符号 代码和编码术语统计学 数据处理术语成分的使用频率 程序设计固定和自由术语连接 数据载体 5.未来发展过去50年,许多国家实现了术语学的基本研究。今后,则期望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实行密切合作和组织经验交流。由于这个缘故,应当定期举行术语科学的国际专题讨论会。这样,人们获得进展的信息,则可容易地为所有感兴趣的团体所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是"科技热门概念辨析"系列文章之二——技术篇,介绍"技术"的定义、特点、分类,分析技术与工程、技术与专利、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并就当下人们极为关心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谈谈我的认识。一什么是技术技术(technology)一词来自希腊语,指技能、手的技巧,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也被称作"技艺的科学"或"工艺科学"(science of craft)。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04-109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现代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其所引发的众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人深思、亟待解决。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的任务。弗洛里迪试图构建第二代信息伦理学,对ICTs引发的伦理学难题背后的哲学框架和概念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信息哲学的研究视角构建一种原创性的信息伦理学框架,以填补概念上的“真空”和澄清一些概念上的困惑。我们尝试厘清弗洛里迪信息伦理学基本概念上的疑惑,并讨论该伦理学与当代机器道德实践研究的关系,最后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相关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制定术语标准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术语标准化。实现术语标准化的基础是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术语。准确地表达这种对应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靠定义。因此定义是术语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定义的准确程度是术语标准质量的重要标志。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对定义种类和原则作了论述。逻辑学教材中也论述了下定义的方法与原则。一般了解这些原则并不困难,但深刻理解和全面正确运用则非易事。笔者通过编写和审定术语标准颇有体会。一、定义的种类简单地说,定义是通过语词用已知概念对未知概念的描述。具体地说,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使该概念与同类其他概念相区别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明确后,反映概念的术语定义也就明确了。因此,下定义就是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换言之,定义分为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两类。1.内涵定义根据揭示内涵的方法,内涵定义可分为属加种差定义和语词定义两类。属加种差定义是最常用的一类定义。例如要给等腰三角形下定义,只要找到它的属概念“三角形”和种差“两边等长”,“两边等长的三角形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便找到了。从上例可以看出,关键在于找准种差。要找准种差,关键在于准确掌握与之并列的种概念“等边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换言之,属概念的分类标准和结果应是清楚的。只有对欲下定义概念上下左右诸有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定义才能表达准确。属加种差定义有四种形式,或者说有四种找种差的方法:(1)性质定义把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作种差的定义称性质定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即属此类。再比如:“积极防空”是以摧毁和截击敌人空袭武器为手段的防空。与之并列的种概念为“消极防空”。“战术导弹”是射程在1000公里以内的导弹。与之并列的种概念为“战略导弹”。此种定义是最常用的一种。(2)关系定义把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的关系,或它与另一对象对第三者的关系作种差的定义称关系定义。例如:“平面系数”是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换气次数”是某房间单位时间流经的空气体积与房间容积之比。“警报音响覆盖率”是警报音响实际覆盖与计划覆盖面积之比。可以看出,此种定义适于描述带有比率、比值、系数等概念。(3)发生定义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的基本情况作种差的定义称发生定义。大家熟悉的例子“圆”是适宜用发生定义的典型。土木工程施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术语也适于采用发生定义。例如,“沉管法”这一概念,如果仅从字面解释或找本质属性都不能准确下定义,但采用发生定义则非常清楚且富有知识性。其定义如下:在水下先挖沟槽,再将预制管段沉入沟槽和覆土的水下隧道施工方法称沉管法。“逆作法”从字面很好理解。如果定义为“与普通施工顺序相反的施工方法”便是不妥的定义。但采用发生定义便很清楚。其定义为:按照先开挖浅基坑再构筑中间柱和顶板,然后挖出内部土心再浇注底板和侧墙等作业顺序建造地下建筑的施工方法称逆作法。看了这个定义,内行人很清楚,外行人也能了解概况。(4)功能定义利用概念所能完成的特定功能作种差的定义称功能定义。防护建筑与非防护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预定防护功能,有的为前者,没有的为后者。如果用组成或用能力都不能准确区分两种建筑。防护门、密闭门、防护密闭门也适于采用功能定义,即:有阻挡冲击波但无阻挡毒剂功能的门称防护门;有阻挡毒剂但无阻挡冲击波功能的门称密闭门;两种功能均有的门称防护密闭门。至于材料、构造、组成等都不能准确区分它们。如果再加上其他文字在定义之中,反而“画蛇添足”。规定或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称语词定义。此类定义应用较少。例如,三防是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和防生物武器的简称。采用这类定义应慎重,否则定义的严肃性将降低,不稳定性将增加。即使是比较流行的俗称,也不要轻易给它下定义。例如,防化训练中常说扎三口(扎领口、扎袖口、扎裤口)便不宜写成定义。2.外延定义列举出被定义概念同一分类标准下全部种概念的定义称外延定义。例如,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的统称。其中的三个种概念是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分类所得的全部种概念。它们是并列概念,诸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三角形的外延。可见,欲采用外延定义,必须正确掌握分类原则和准确知道全部种概念。外延定义适用于内涵定义难下或外延定义比内涵定义较为清楚时。例如,核弹可采用内涵或外延定义:装有核装药的弹头;原子弹和氢弹的统称。两者均对。在一般场合,后者易被理解。建筑是个多义词。仅当实物理解的定义比较难下,采用外延定义则较简单。其外延定义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综上所述,应优先采用内涵定义,确有必要时再采用外延定义。以内涵定义为主,辅以外延作补充常能更清楚地描述概念。采用内涵定义时,应优先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找准种差是关键。有多种选择可能时应取最优者。二、下定义的基本原则1.明确定义的目的是统一人们的认识和用语。一般用语不同于定义。定义的用词都应是明确的而不应含糊。例如,防水混凝土既不能定义为能防水的混凝土,也不能定义为防水性能较强的混凝土,因为这些都是含糊的,无法准确区分防水混凝土和一般混凝土。正确的定义应是:在0.6兆帕以上水压下不透水的混凝土。同理,轻混凝土的正确定义应是:密度在1900kg/m3以下的混凝土。下面再举几个属于不明确的定义:(1)野战给水是野战条件下的给水。用野战解释野战,定义项中包含了被定义项,当然不明确。(2)地道工事是平地的长条形工事。长条形平地作为一般用语或形容词可以,但在定义中则属不明确之词。因为无法知道长、宽比为多少叫长条,也无法知道地面坡度在多少度以内叫平地,更无法知道有陡坎、冲沟时是否叫平地。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后完全可以避免出现含糊之词。正确的定义应是:大部分主体地面高于最低出入口的暗挖工事称地道工事。(3)永备工事是……具有较高防护力和较完善内部设备,能长期使用的工事。其中的较高、较完善为典型的含糊之词,根本无法准确确定概念的内涵或外延。2.适度所谓适度,就是定义要准确确定概念的外延,不能超出也不能缩小。下面举正、反例予以说明:(1)防护是为使人、畜、装备和物资免受或减轻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很明显,普通炮弹、炸弹等常规武器被遗漏。防护不仅包括措施,还包括原理、器材等。因此该定义缩小了概念应有的外延。正确的定义应是:防止或减少敌人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的非攻击性行动称防护。(2)永备工事是利用自然地层作防护层,……具有较高防护功能和较完善内部设备……的工事。众所周知,平时构筑的上部无自然地层或无内部设备的亦为永备工事。上述定义显然大大缩小了概念的外延。正确定义应是:永备工事是平时构筑的工事。(3)核战争是使用核武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常规战争,但使用了核武器。故定义应改为:核武器发挥主要作用的战争称核战争。(4)平地暗挖工事称地道工事;山地暗挖工事称坑道工事。除了山地、平地为含糊之词以外,丘陵地、高原、海岛等处的暗挖工事被排除在上述两概念之外,致使两者的外延之和不等于属概念暗挖工事的外延。地道工事正确的定义如前所述,坑道工事定义与之相反。以上举例均引自正式书刊甚至是著名的书刊。可见,使术语标准中所有定义都适度并非易事。要适度,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找好属概念和种差。3.精练精练,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字准确适度地下定义。不必要的字多了则不便理解记忆,也浪费笔墨,甚至能缩小概念的外延。编写术语标准的人员通常不是汉语专家,但术语标准在汉语方面则应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这就要求编写者在文字上应下功夫和作有心人。现举例说明。例中括号内的为应取消的或取箭头后面的字。(1)空袭是用航空、航天武器对(地上、地下、水面、水下→陆地、水域)目标的攻击(行动)。(2)消极防空是(无攻击行动)以阻碍敌人空袭武器发挥效能或消除空袭后果为手段的防空。(3)轰炸密度是投(向目标的炸)弹总枚数或总重量与目标水平投影面积之比。取消五个字后不仅文字精练且外延适度。(4)中等破坏是(对)建筑物或设备(造成)需经中修后才能使用的破坏。(5)核航空炸弹是装有核装(填物,通过核反应释放爆炸能量→药)的航空炸弹。(6)想定作业是用想定情况诱导(进行)的(训练→作业)。(7)再次报警是(遭敌空袭)首次报警后的各次报警。(8)空袭警报是发现敌(将要进行)空袭明显征候时(发出)的警报。(9)构筑物是人(们→员)不直接在其中(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的建筑。(10)工程结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建筑)中(主要用于)承载(的)构件(及其)连成的组合体。(11)毒伤减员是(在→因)中毒(人员中因)需(要)经(过医疗部门)救治而减少的(员额→人员)。总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提高术语标准质量的重要问题。只要重视、用心和多实践,必能不断提高。结束语:写好定义是提高术语标准质量的核心问题。深刻掌握下定义的原理和方法并多实践,才能写好定义。力求文字精练亦是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50年代在短短几年间几乎所有学科都翻译了俄文的教材、工艺规程、产品规范、检验标准、技术标准等,作为我国的教材、规程、规范和标准等使用。这样,我国就从俄文翻译引进了一整套概念和术语,形成了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我国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培养了几十年人才。我们现在审定技术科学术语,只能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为基础,否则(比如改用英美的)就会造成广大科技人员的概念混乱,从而是难于被接受的。当然,俄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有其不足之处,即比较滞后于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俄文的现代科技术语,有很多是由德文翻译引进的,所以俄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德文接近。德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很早,对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一向非常重视,加之使用德文的国家又很少,所以德文术语用词严谨、系统性强;“一义多名”和“一名多义”的现象甚为少见(指前西德而言)。英美特别美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原因,其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德国、前苏联差异较大。英美的现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反映到科技术语上,其新的术语出现最多。由于它们对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长期坚持不懈,现在其每个学科都有术语汇编(规范或标准)。只是由于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改进其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加之使用英语的国家又多,以致在英文文献中“一义数名”的现象比较多见。法语,如所周知,表义严格,很少出现歧义。法文的科技术语也是如此,用词严格,很少歧义。只是不少术语用词较多,不过所表达的“意思”十分准确。法国科学技术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美接近。日文术语,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来自德文,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只由英文这一种文种引进了。现在,除了还保留着个别来自德文的术语以外,日文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文基本相同。日本科技界,近三十多来年,相当重视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各个学科都不断编辑出日文术语释义词典(绝大多数都附有英文术语),各个行业的日本工业标准中都订有术语标准。日语与汉语比较接近,它以汉字命名的术语对我们审定汉文术语有很大参考价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较晚,现在进行的“一义只对一名”的汉文术语审定工作比科技发达国家晚了一些。不过,这对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我们可以借鉴各国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的经验,可以吸收各国术语的优点。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审定汉文术语,应立足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80年代)水平上,在基本保持我国已存在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常用几种外文的术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来充实和改进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使我们现在审定出的汉文术语(和配注的英文术语)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二如上所述,科技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审定汉文术语应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当今)水平上,应与世界科技术语发展到今天的状况相一致。因此,不可过分强调“习惯性”,否则,我们现在审定出的汉文术语就有可能只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过去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审定出的各学科术语文件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稿的质量高低,因为初稿是后来几次审定(讨论、确定)的基础。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觉得探讨一下“拟订初稿的步骤”会是有益的。笔者感到“拟订初稿”应按下列几个步骤:第一步:按我国现有概念体系列出所有应审定的各个概念(以暂用名代表)。第二步:给出每一概念的“暂拟定义”,必要者(后面所列实例之类的汉文术语、词不达义的汉文术语以及定名时可能发生争议的汉文术语等)则需给出完整、确切的科学定义。“定义”是审定名词的根本依据,是判断所定的汉文名和所配注的英文名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以及是否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当今水平的根本依据,也是后来对初稿的几次审定的根本依据。笔者非常赞同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经验之谈:“要坚持在定义的基础上统一定名”,“若不给出定义,即使现在统一了(指只列出汉文名和英文名的审定文件),也很难说是真正统一”〔1〕。当然,给出每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并非易事,而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需要核对各种资料和仔细的文字推敲,特别是为了满足我们审定出的术语文件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当今水平这一要求,定义工作就更加繁重了。因此,对于大多数概念来说,可以先给出个“暂拟定义”;只是对于上述那些种必要的概念需给出科学定义。第三步:根据能反映当今(80年代)世界科技水平的诸权威性英文文献,按照前两步所列出的我国概念体系及诸概念的定义,查找到并录下表达各该概念(定义)的现有英文术语(包括权威性的工业标准中的和规范术语汇编中的以及现在书刊中习用的英文术语)。此时,需要对以下各类术语问题进行仔细的处理。(一)录下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所没有的每个概念——其定义(或译成汉文)和英文名,并根据定义拟出汉文暂用名。(二)将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已有汉文名,但当今英文文献中其内涵已改变了的概念(定义)和英文名,填到该汉文名之下,并根据后者的定义拟出新的汉文名。例1:50年代由俄文дисперсионное твердение翻译引进的汉文名“弥散硬化”,是表达“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内析出第二相弥散微粒而导致合金强度(从而硬度)明显增高的现象”(第一个定义)。以往在英文文献中表达此定义的术语是“precipitation hardening”<沉淀硬化>*。但是,这个英文名当今表达的涵义扩大为“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内发生脱溶而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区)以及析出第二相弥散微粒而导致合金的强度(从而硬度)明显增高的现象”(第二个定义)(这样一来,此英文名所表达的涵义就与法文名durcissement structural**和德文名Aushrtung相同了)。我国现在所使用的“沉淀硬化”、“析出硬化”以及这里的“弥散硬化”这些同义语都是根据第一个定义(过时的)就字面直译自英、德、俄文的,以后不宜再用。鉴于世界发达国家(英、美、德、法)现在都是以第二定义使用其术语,我国也应重新命名,按第二个定义可命名为“脱溶强化”。(三)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的一个种概念,在当今各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一个属概念,其下为一组种概念。此时,应录下每一种概念(定义和英文名),并审查原汉文名能否构成诸种概念的汉文名,若不能,则应重新命名。例2:50年代我国从俄文патентирование翻译引进了汉文术语“铅〔浴]淬火”,其定义是“将钢加热到稍高于Ac3的温度,保温,然后在540~560℃的熔铅中冷却,以获得适合于拉拔高强度钢丝的组织——索氏体”。此种工艺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发展为一组工艺。在这组工艺中,冷却介质除熔铅外还可用熔盐、空气或流态床;另外,不只是用于高强度钢丝的拉拔中,也用于高强度钢带的轧制中。下面列出这组工艺的英文名(第三栏)等:由上表第四栏内的汉文名<盐浴铅淬火>、<空气铅淬火>、<流态床铅淬火>等名称,根本无法理解“所言何义”。这些工艺与铅都完全无关。由此可见,汉文名“铅〔浴〕淬火”必须废弃。根据patenting的当今定义“将钢加热予以奥氏体化,随之予以控制冷却,以获得适合于随后的冷形变加工(拔丝或轧制)的中珠光体(又称“索氏体”)”,或可命名为“索氏体化处理”。这样一来,可将上表第三栏的英文名所表达的概念命名为:“盐浴索氏体化处理”、“风冷索氏体化处理”、“铅浴索氏体化处理”、“流态床索氏体化处理”***等。(四)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的几个概念,在英文文献中已统一为一个概念者。例3: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回火马氏体”、“回火托(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三者,在英文文献中早已统称为“tempered martensite”<回火马氏体>(定义: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由于在铁素体奥氏体相变温度以下的温度加热时发生分解而形成的产物)。这四个概念汉、俄、英文名如下表所示:第一和二栏三个名称的定义是:(1)回火马氏体: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于回火第一阶段发生分解——其中碳以过渡碳化物的形式脱溶——所形成的、在固溶体基体内弥散分布着极其细小的过渡碳化物薄片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即使放大到最大倍率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整体是黑针(外形与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的白针相同);(2)回火托(屈)氏体: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于回火时分解而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的碳化物(包括渗碳体)颗粒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在金相显微镜下仍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是看到其总体呈黑色(原马氏体针的轮廓已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消失);(3)回火索氏体:淬火时形成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于回火时分解而形成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才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状颗粒的复相组织。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觉得:为了照顾我国现有习惯,可暂时保留现用的这三个汉文名,但其后皆应配注统称的英文名“tempered martensite”,并加注说明〔6〕。(五)我国现用概念体系中一概念的汉文名,与已被废弃的英(德、法)文名在字面上对应,而与其新名不对应。我们应根据英(德、法)文新名,重新厘定该概念的汉文名。例4:我国从俄文троостит(或троостит закалки)翻译引进的“托(屈)氏体”(或“淬火托(屈)氏体”),是表达“片层间距在大约0.1μm左右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总体是一团黑、而实际上却是极薄的铁素体片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片层交替重叠而成的复相组织”。表达此概念的、与汉文名“托(屈)氏体”字面对应的英文名troostite(或primary troostite)(还有德文名、法文名)早已被废弃,而改称为fine pearlite<细珠光体>。我国现在也应改称为“细珠光体”,并加注说明其原因〔6〕。但为了照顾我国现有习惯,应将“托(屈)氏体”列为“又称”。例5:我国从俄文сорбит(或сорбит закалки)翻译引进的“索氏体”(或“淬火索氏体”)是表达:“片层间距在大约0.25μm左右的、在金相显微镜下高倍放大才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片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片层交替重叠而成的复相组织”。表达此概念的、与汉文名字面对应的英文名sorbite(或primary sorbite)(还有德文名、法文名)早已被废弃,而改称为medium pearlite<中珠光体>或very fine pearlite<很细珠光体>。我国现在应改称为“中珠光体”,并加注说明其原因〔6〕,将“索氏体”列为“又称”。(六)当世界上某一科技范围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已为新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所取代时,我国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也应随之改变。例6:表达“向钢件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我国现在称为“碳氮共渗”)的诸工艺方法其世界各国的名称都越来越显得混乱,从而,最近各国讨论制订了新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命名体系如下:(七)某些量,由于旧名称对涵义表达得不正确,从而国际单位制将其废弃而改称新名。我们审定汉文名(和配注英文名)时应与国际单位制相一致。(八)当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一个汉文名,表达英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时,我们以用这些英文名所表达的各概念来充实和改进我国的概念体系为好。(九)当我国从俄文翻译引进的一个汉文名,在字面上与某一英文名相对应,但后者所表达的概念却与前者不同而且在我国的概念体系中没有后者所表达的概念时,我们审定名词之际应将后者所表达的概念作为一个新概念(适当地厘定其名称)来充实我国的概念体系。例8:我国从俄文полный отжиг引进的“完全退火”,其定义是:“将钢予以完全奥氏体化(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点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点以上),随之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退火工艺”。而英文的full annealing(就字面直译也是“完全退火”)其定义却是:“将钢予以奥氏体化(亚共析钢加热到Ac3点以上(完全奥氏体化);过共析钢则加热到Ac1点与Accm点之间(部分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以获得最低的硬度和强度的退火工艺”。此后一工艺,根据定义并参照其同义语dead-soft annealing,可定名为“完全软化退火”。(十)当一英文名在字面上与我国概念体系中的概念A的名称相对应,但其涵义却与我国的概念B相同时,此英文名应配注于概念B的汉文名之后。例9:我国从俄文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翻译引进的“回火脆性”,其定义是:“淬火硬化的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后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脆化温度区间后所出现的韧度低的现象”;此涵义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回火脆性”有“不可逆回火脆性(俄文名为: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 первогорода<第一类回火脆性>或неоσратимая 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不可逆回火脆性>)和可逆回火脆性(俄文名为: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 второго рода<第二类回火脆性>或оσратимая отпускная хрупкостъ<可逆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定义是:“经过淬火硬化的某些钢(如Cr钢、Cr-Ni钢、Mn钢、Cr-Mn钢等)在大约450~500℃之间(脆化温度区间)相当长时间地回火,或者在更高的温度回火随之缓慢地冷却通过该脆化温度区间所出现的韧度低的现象”。英文名temper brittleness或temper embrittlement所表达的正是这后一概念,所以应配注于“可逆回火脆性”之后。(十一)我国概念体系中某些概念在英美的概念体系中没有,则应在其汉文名之后配注俄文(或其它种外文)的名称。例如上面列举的例8中的“完全退火”或例9中的“回火脆性”就是如此,下列诸例也是如此:由上列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定义”是我们审定名词和配注英文名的根本依据。若不是根据“定义”而只是根据名称的字面,无论是审定汉文名还是配注外文名,都常造成错误。在此应着重指出:(一)在查找配注的英文名时,英文文献必须是英国或美国的权威性机构编纂的、最新的规范术语汇编或术语标准,或者英美的著名科学家的80年代著作(而不能是英美科学家或情报人员译自别种外文的;也不能是非英美人写的英文著作)。只有当英美文献中确有某一概念及其名称时,才能在我们审定的名词中作为该概念的英文名来配注。(二)切忌使用下列方法配注英文名:(1)根据一般构词法知识自造英文名:(2)自己按汉文名的字面直译为英文名:(3)以英文释义词典为依据配注英文名。因为词典中是新、旧术语皆收入。(4)以英汉双语词典为依据配注英文名。因为:一则它不是以概念为单元,而是以术语为单元。一个概念若有几个英文名,则被列为几个词条,每一英文名之后,可能列出了一个汉文名,也可能列出了几个汉文名;二则由于这样的词典中常有不以“定义”为依据而译出、从而汉文名是错误的情况。第四步:解决汉文中的“一名多义”问题,即必须给每个概念命一个名称。笔者将“一名多义”的问题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是我国所特有的问题,即由于汉语中修饰名词用的词不象英、德、法、俄等种外文里那样能表示主动或被动动作,从而将由之构成的、不同涵义的两个复合术语译成了同一个汉文术语。第二类:非第一类原因造成的“一名多义”问题。第五步:解决我国已经习用的汉文术语的“词不达义”的问题,即需要重新拟订“词达义”的汉文名。第六步:将字面涵义过于“泛泛”、不象具有特定科学涵义的汉文术语,设法改为象个具有特定科学涵义的术语。第七步:汉文术语的系统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系统性”作为定名的主要原则之一。这是极其重要的和非常及时的,因为“不成系统”是我国名词混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根据“系统性”这一要求:(一)同类的概念,应该用同样的命名方法。例如:向金属件表层渗入其它元素如碳、氮、硼等,应称为:渗碳(carburizing)、渗氮(nitriding)(而不应称为“氮化”)、渗硼(boriding)(而不应称为“硼化”)等。(二)一个基础性概念一经定名后,由该概念构成复合术语时则皆应使用之。例如:金属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中的位错运动受阻从而其强度——形变抗力——(从而硬度)增高的现象,称之为“强化”,由之构成的复合术语则都应使用“强化”。如:又如:“对金属施加外力使之发生塑性形变”在构成复合术语时简称为“形变”,由之构成的相关术语则皆应使用“形变”。如:当然,根据“系统性”的原则审定汉文术语,比孤立地推敲单个概念的合适(表达定义贴切且与表达其它概念者不相混淆)的汉文名称复杂得多。因为为了“系统性”,一则需要仔细推敲每个概念的定义中所包含的每个词、语的确实涵义(不只是字面涵义),查明有否收入“名词文件”的概念(不只是名称),若有,两者则需使用同一个词;二则一个概念的名称一经改动,其它相关概念的名称皆需改动。三按照以上步骤所拟出的名词文件初稿,可以满足下列要求〔8〕:一、先进性:因为选择的文献是能反映8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二、科学性:因为汉文名都是根据每个概念的“定义”拟订的;三、单义性:每个概念是只用一个汉文名来表达的;四、系统性:相关的概念是用相关的词来表达的;五、可译性:每个汉文名之后都配注当今英美概念体系中确实有的概念的英文名(或者别的文种中确实有的外文名)。注释-------------------------------第5页* 尖括号内的汉文名是其前英文名就字面的直译名——下同。** 当英文名改为第二个定义后,此法文术语被durcissement par précipitation所取代。*** 本文中没有给出定义的所有术语,其定义皆请见:汉英德法俄日术语对照《金属学及热处理词典》,程肃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下同。-------------------------------第9页* 按该词典上所给出的定义,我国现在称之为“螺型位错”,该词典称为“螺旋位错”。** 与本英文名相应的汉文名是“蜷线位错”。*** 此汉文名是从俄文译来的理论金属学中使用的,我国现在的金属学中多称“加工硬化曲线”,按定义来严格命名应为“形变强化曲线”。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术语学基本原理时,定义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概念——定义——术语,是术语研究工作的三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的整体。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术语是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表达一个特定科学概念的语词形式。术语依附概念产生与消失,概念是术语生成的基础,术语是概念的载体。定义则是术语和概念之间的桥梁。定义的任务是表述概念,用最简练的文字,科学地说明概念的内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文化各个领域正在逐步实现技术操作计算机化,数据库与数据交换等现代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在日益增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术语及术语的定名进行更仔细的推敲和选择,与此同时,科技术语工作者应当对术语的定义加以同等的重视,尤其是某些术语在非本专业的读者看来似乎陌生或有多重涵义时更加如此。由于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而各学科之间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由于科技术语规范化对许多不十分精通科技专业的人士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如不能按规范对术语作正确的阐释,术语的定名及其相关定义就可能产生歧义。综上所述,把术语学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术语仅有定名仍不完备,还必须有准确的定义加以阐释,才算完成了整体工作。以下是笔者在定义研讨中的几点初步认识:一、定义的基本形式和方法1.科学概念的严密性和一词一义特性选择了定义式作为术语的释义方式在研究和阐释词义时,通常有三种释义方式,即词语式、描述式和定义式。词语式是一种以词释词的方式,通常是以今注古,以普通话注方言,以常见注生僻。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足迹”的释义,足迹:脚印。词语式的优点之一是简洁明快,多用于同义词的对释。描述式是通过描写实物、叙述情节和说明用法来解释词义的方式,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鸭儿梨”的释义,鸭儿梨:梨的一个品种。果实卵圆形,皮薄而光滑,淡黄色,有棕色斑点,味甜,脆而多汁。描述式多用于描写实物和介绍知识。定义式是一种揭示概念内涵的释义方式。常用的方法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如《大气科学名词》中对“露”的释义,露: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定义式的最大优点是严密、准确、简洁、惟一,非常适用于阐释科技术语。2.加注定义的几种方法(1)最常用的定义方法:被定义概念=属+种差这里借用了形式逻辑的公式。被定义概念是需要解释的词,用来解释词的文字统称为定义项,它包括邻近的属概念(是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和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区别于包含在同一属中其他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其中“属”是上位概念,“种”是下位概念。例如,图中右边术语依次是左边术语的“种”概念。反之左边的词是右边的词的“属”概念。给“种”概念下定义时,首先要找到它的“属”概念,然后找到该“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与其同“属”的其他概念的本质差别,即“种差”,再将二者合起来。例如:例1 磨床:用磨具或磨料加工工件各种表面的机床。例2 机床:用于加工设备零部件的机器。例3 烟煤: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的煤。例1和例3中的“机床”和“煤”都是属概念,“用磨具或磨料加工工件各种表面”和“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都是种差。而例1、例2中均出现的“机床”即是例1中“磨床”的属概念,又是例2中“机器”的种概念。这种定义方法在阐释科技术语中应用比较广泛。(2)上述方法只是一种用得比较普遍的方法,不是惟一的方法。只要能满足“定义”要求,能揭示词语的涵义,即为定义对那些非种概念的术语(如宇宙、物质等)、总括性术语和概念复杂的术语,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常有困难,应具体对待。例如,例4 星系:通常由几亿至上万亿颗恒星及星际物质构成,空间尺度为几千至几十万光年的天体系统。例5 气候:以对某一地区气象要素进行长期统计(平均值、方差、极值概率等)为特征的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例6 蜃景:(俗称“海市蜃楼”)空气光线穿过密度梯度足够大的近地气层而使光线发生显著折射时,在空中或地平线下出现的奇异幻景。(3)采用数字式定义也是科技术语定义中常用的形式之一,它可使比较复杂的概念显得简单明了,常用于表述复杂的概念和与参数、公式有关的术语例如:例7 质量函数:单谱分光双星两子星的质量为m1与m2(后者侧视向速度未能测到,轨道倾角为i)。则称为质量函数。(4)图表定义。以图、表作为主要定义(或释义)手段的方法这种方式常用在以文字描述不清或十分冗长,用图表则一目了然的词条。图解法还可达到形象、简明、易懂的目的。常用的有形象图(如动、植物形态)、原理图(如电路图、框图)、结构图(如机器、建筑图)等。例8 扩充的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交换码:一种由8位编码字符组成的编码字符集。参见下图二、定义的基本要求1.概念准确定义的准确性来源于概念准确性,为拟定一术语的定义,必须先十分清楚术语所表达的基本概念。如对“阶梯铰孔”中作下述定义:“利用阶梯铰刀分级完成扩孔的方法”即有失妥当。因为“铰孔”的目的是“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和降低表面粗糙度”,而“扩孔”的目的是“扩大工件孔径”,所以这里定义中把“铰孔”说成是“扩孔的方法”是混淆了概念。2.紧跟时代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定义应反映当前的学术水平。例如,人类对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有一个认识过程,原子就曾经被定义为“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而近代物理学不仅发现了原子核,而且还发现了质子、夸克电子,上述定义就不再能阐释“原子”的概念,而必须加以修正。3.反映本质定义是一个术语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某类事物所特有的,能把该事物同其他类事物分开来的那些特性。如对“第二宇宙速度”的三种定义方式:①宇宙飞行的一种速度;②每秒11.2公里的速度;③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飞往星际所需的最低速度。此例中①项无本质属性,无区别性特点;②项只表示数量,无物理本质属性;③项准确地把握了“第二宇宙速度”与其他“宇宙速度”本质属性的区别,正确地表述了“第二宇宙速度”这一物理学概念。4.资料可靠拟定定义是一项收集、研究、比较资料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占有的资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不正确的资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由此而产生的错误定义往往会造成对概念的曲解。三、拟定定义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在加注定义工作中,除了掌握加注定义的基本方法和达到基本要求外,还应当注意正确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1.定义应当确定所界定概念中最基本的特性非基本特性可以述及,也可以省略。如煤炭术语中关于“冲刷”有以下两条定义:例9 同生冲刷:泥炭堆积过程中,河流或海浪等对泥炭层的冲刷。例10 后生冲刷:泥炭层被层积物覆盖后,河流或海浪、冰川等对泥炭层的冲刷。例9和例10两条定义中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对泥炭层的冲刷过程的时期不同,如没有此不同特性,也就看不到这两条术语的区别。至于两条定义中的“冲刷物”,可以多述及几种,也可以采用“等”字加以省略,不是此两条术语相区别所必备的基本特性。2.定义应当体现出此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以更清楚地表明此术语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机械制造术语中的“热处理”定义。例11 热处理:将固态金属或合金材料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例11中的定义明确指出“热处理”是机械制造工艺中(区别于设备、材料等)的一种,体现出了此概念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3.定义中使用的所有重要概念本身应当在此概念系统的其他地方作过定义在确定某一学科的术语定义时,应仔细斟酌其中每一个重要概念是否另作过定义,以形成本学科的完整概念体系。如发现未作过定义,应及时进行增补。例如天文学术语中对“吸积盘”的定义。例12 吸积盘:有角动量物质被天体吸积时,形成的环绕该天体的盘状结构。例12中的“吸积”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天文学名词》中则对此专门作出定义,“吸积:天体因自身的引力俘获其周围物质而使其质量增加的过程。”4.定义应当在所注明应用范围或领域的最广义涵义上确定例如“红”既是人人知道的一种颜色,又是光学中的一个术语,两者的内涵完全相同,但在不同应用范围内则有不同的定义,例如,例13 红: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现代汉语词典》)。例14 红:波长为622~770纳米的单色光对一般观察者所激起的色觉(《现代科技词典》)。在普通语言词典中作为生活用语,以《现代汉语词典》对“红”作出的释义即可以了,但作为科技术语体系中的一个“光学术语”,则不仅要指出其“对一般观察者所激起的色觉”,还要指出其“波长为622~770纳米”的物理特性,即要在其物理学最广义涵义上确定。5.定义的理想结构由单句或短语构成为达到更便于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目的,科技术语的定义要求简明、准确,以达到揭示概念内涵的目的。释义过于冗长、琐碎,不易于掌握概念的要领,因此,推荐采用单句或短语的形式。单句是有一套主谓结构,表示一个简单的表述关系的句子,短语是大于单词的词组(或词的组合)句法单位。例如,例15 侧向混合: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湍流交换(大气科学术语)。例16 雨:液态降水。6.定义推荐采用属+种差形式,但在外延定义或其他一些场合,也可另采取较简洁的形式定义按其揭示概念涵义的深度可分为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内涵定义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特征,外延定义可以表述无独立内涵的总括性术语。例如,例17 机器:由零件装成、能运转、能变换能量或产生有用功的装置。例18 机器:一种诸如计算机、制表机、分类机、整理机或机床之类的设备。例17为一内涵定义,例18为一外延定义。外延定义可采用非属+种差形式释词。另外,一些自然现象等无法以种/差+属形式定义的术语,也可采用描述形式阐释。例如大气科学术语中的“雪幡”(snow virga),例19 雪幡:雪晶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升华、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白色丝状悬垂物。7.定义应当表达意义而非简单描述科技术语定义的作用在于揭示术语概念内涵,着重指出其在科学上的意义,而非简单描写其外在特征。如:例20 泥炭: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泥炭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质堆积物。例21 泥炭:呈黑色、褐色或棕色,外观像泥土的煤。例20作为科技术语定义,揭示了泥炭的生成机理和化学成份构成,具有科技应用上的意义。例21只描述了泥炭的表现现象,是一般性表述,而非术语的定义。8.定义应当避免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所谓“同语反复”就是以被定义项自身来解释被定义概念,“循环定义”意指用A定义B,又用B来定义A。如:例22 失真:信号波形失真的现象。例22中以“失真”定义“失真”,是为同语反复。应改为:接收信号与原来信号之间出现的不希望有的波形变化。例23 黑:与白相反的颜色。例24 白:与黑相反的颜色。例22和例23中“黑”与“白”互相阐释,是为循环定义。可改为,黑:像煤或墨的颜色,是物体完全吸收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线时所呈现的颜色;白:像霜或雪的颜色,是物体被日光或与日光相似光线照射,各种波长的光都被反射时呈现的颜色(《现汉·修订本》)。9.定义应当明确、简明扼要,避免模棱两可或有多重涵义例如:例25 铣槽:用铣削方法加工工件的槽或键槽。例25中,为简明扼要,可去掉“或键槽”。因为“键槽”即属于“槽”中的一个种类,叙述上显得累赘,而且造成“键槽”不是“槽”的模棱两可的涵义。例26 磨齿机:采用展成法使用一个或两个砂轮或采用成形法使用成形砂轮磨削齿轮齿面的机床。例26中去掉“使用一个或两个砂轮”、“成形”之后,定义似更为明确。“采用展成法或成形法”、“使用砂轮”即已可反映出磨齿机的最主要特征,至于采用什么形式的砂轮已在“…法”中明确,而砂轮数量在这里没有决定性意义,可以省略。10.在拟定否定概念的定义时,应当正确使用否定定义。对于非否定概念,不宜采用否定定义例如:例27 不分级入选:原料煤不经分级直接进行分选的方式。例28 不粘煤:变质程度较低,挥发分范围较宽、无黏结性的烟煤。例29 植物:不是动物的生物。例26和例27正确采用了否定定义,例29则是错误采用否定定义的示例,因为植物本身不是一个否定性概念,而且这种定义也没有反映出此概念的本质属性。11.定义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同一术语在其他概念上的应用一些科技术语在其他领域有不同涵义,拟定定义应当注明其应用的学科范围。如:例30 质量: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例31 质量: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例32 翻译:用mRNA上的遗传信息指导核糖体上多肽链合成的生物化学过程。例33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或结果。例30中“质量”,为物理学领域的术语,在作定义时标注出其应用学科,以明确其概念内涵,并与例31中的“质量”相区别。例32和例33对“翻译”的定义明确表现出二者的区别及分属学科。以上一些制定定义的原理是针对科技术语定义研究而言的,其他类型的语词释义当有别论,应采取其他释义方式。在拟定一条科技术语的定义时,不可能、也不必要同时兼顾到上述所有方面,而应当依照每条定义本身的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出现派生出来的其他问题。此外,还有不少确定定义应注意的事项尚有未论及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得出更详尽、更完善的论点和论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实验证据的增多,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受到极大关注。但是,作为直接知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Affordance的精确定义问题仍处于认知科学界的激烈争论之中。伽亚尼(2014)提出一种TAP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Perception),该理论将Affordance定义为行动者的一种感知运动模式。然而通过对吉布森关于Affordance特征描述的分析,显示出TAP在解释Affordance的层级性和随机性等特征方面仍存在缺陷。因此,尽管与Affordance的倾向属性理论(Dis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Affordance,缩写DIA)相比,TAP能够更为深入地解释二维世界中的Affordance效应的出现,但仍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Affordance定义。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与internet的中文推荐名已于一年前被定为因特网(97.X.2)与互联网(97.X.1),intranet与extranet已定名为内联网(98.X.1)与外联网(98.X.2),这些推荐名在大多数报刊和媒体上已得到广泛的采用,但旧有的习惯译名仍不时被沿用,特别常见的是:称Internet为互联网,称intranet为企业网。为此,目前对Internet与intranet两名词的译名问题仍有讨论的必要。一、不宜将Internet译为“互联网”Internet的许多译名中除音译名外,所有的意译名无非在“国际”“全球”“电脑”“计算机”“资讯”“交互”“互联”“网络”……这些词语的范围内加以选取和组配,多则9个汉字,少则3个汉字,但无论如何选配均有其不足之处:internet(inter+net,即internetwork的简写)泛指各种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其中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网演变而来的、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而Novell网则是采用SPX/IPX网络互联协议的另一种互联网。因此,internet为泛指性普通名词,而Internet为专指性专有名词,其区别在于其英文名的第一字母是否大写。W.Stallings 在其1998年的新著《High-Speed Networks; TCP/IP and ATM Design Principles》中阐述internetworking时说:“The most important example of an internet is referred to simply as Internet.”(互联网最重要之例即为因特网。)(见该书p.35,554)internet已被定名为互联网,如果再将Internet也定名为互联网,则这两个“互联网”就混淆难分。试用以下的文句来描述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是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internet)”,如果抽去括弧中所注的外文,则阅者必将对这段文句的逻辑性发生怀疑。如改为:“因特网是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则概念就十分清楚了。Inter指“互”,并非“International”的缩写,因而并无“国际”或“全球”之含义;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有多种,而Internet并非计算机网络中唯一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尽管Internet的TCP/IP协议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de facto standard),但不是法定的标准(de jure standard),何况这“国际”二字并未得到许多欧洲国家的承认。国外公司名称及其产品名称往往不可意译,例如美国3M公司的全名为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如按原义译出,不但冗长,而且令人误解为该公司当前的产品是矿山机械;Motorola的原义为“汽车音乐”(英语Motor+希腊语rola,该公司原以制造电子管式汽车收音机而起家);著名的夏威夷地区分组交换网取名为ALOHA网,有一种解释说,ALOHA是缩略词,其全文为“Additive Links On-line Hawaii Area”,但Aloha原是夏威夷本土语汇中的“欢迎”,此外,美国夏威夷州又有“The Aloha State”这一绰号,因而在中文辞书和文献中一般只能将ALOHA网译为“阿罗哈网”;Sprint原义为Special Police Radio Inquire Network,Southern Pacific Communications switched long distance service,如按原义逐字译出,不免成为画蛇添足之举,由此可见在有的情况下音译胜于意译。Internet虽非公司或单位名,但现已有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工程特别工作组)等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所从事的是与Internet(因特网)有关的工作,但并不是所有各种internet(互联网)的工作。Internet发展虽给信息社会带来一场革命,但也存在网络拥塞、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目前已在研究Internet 2(第二号因特网),也许若干年后还将出现另一种比Internet 2 性能更好的,但以其他新名称命名的新型互联网,因而“互联网”的名称只能用为泛指性的普通名词而不能用为专指性的专有名词。为此,Internet的译名宜按ALOHA network,ARPANET,Sprintnet,Telenet,Tymnet等例采用“音+意”的方法订名为“因特网”,在科技书刊中也可直接引用英文原文。二、不宜将intranet译为“企业网”首先应明确intranet的拼写问题,也就是应明确intranet究竟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探讨intranet的命名。与Internet、internet的情况有所不同,intranet的第一字母无论用大写字母I或小写字母i均为普通泛指性名词而非专有名词。因此,应当以intranet(及extranet)作为正规的拼写形式,在文章的标题、句首,以及句子内容中需突出强调上述名词时,可以将其第一字母大写,但他们的概念相同,应理解为:Intranet=intranet。目前国内许多报刊常不分场合地在全文中一律采用Intranet的排印形式,作为突出主题、着重介绍新词,这种排印方式未可厚非,但在词汇表、辞典等工具书中以及标准化文献中应排印为intranet及extranet。现举W.Stallings 《High-Speed Networks:TCP/IP and ATM Design Principles》书中对intranet所给的定义为例:“Intranet: A corporate internet that provides the key Internet applications,especially the World Wide Web.An intranet operat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l purposes and can exsist as an isolated,self-contained internet,or may have links to the Internet.”(p.35,554)。此外,国外期刊对intranet和Internet的理解及其排印形式也是如此:“…across an intranet or the Internet…”(“Going Public with Voice over IP”,《Telecom Asia》,Vol.,No.10,October 1997,p.48)。由此可见,①当intranet与Internet两名词并举时,前者第一字母用小写,而后者第一字母用大写;②intranet前面用不定冠词an,而Internet前面用定冠词the,表明前者为普通名词,后者为专有名词。国外新出版的各有关Intranet及TCP/IP等书籍中也均如此排印。目前国内外出版的中文报刊中常用“企业网”作为intranet的简名。但在电信名词中原已有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有时简称为corporate network或enterprise network)如再将intranet称为“企业网”,将造成混淆。在上述《Telecom Asia》的同一卷期中,其46页有这样的句子:“…to be transmitted over 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s,intranets,and the Internet.”由此可见:①企业网与intranet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网;②原文中的intranets用复数(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intranet),而Internet却用单数(专指的,独一的)。在所引用的原文中,intranet之前原省略了corporate,这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惯例,如果原文的著者不用省略的文体而采用完整的表达形式,则原文应成为“…to be transmitted over 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s,(corporate) intranets,and the Internet.”在该文正文旁的内容提要之末有这样一段:“…VoIP on the corporate intranet.”足以说明原文中所用的术语为:①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企业网,有时被简称为corporate network,也有时被简称为enterprise network; ②corporate 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通常被简化为intranet。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几点结论:①intranet和internet都是普通名词,而Internet是专有名词;②企业内部互联网的全名为corporate intranet,通常被简称为intranet;③intranet虽采用Internet技术,但Internet是专有名词(专指的,独一的),而intranet是普通名词(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intranet),不能认为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因特网”,因而应采用内联网或内部互联网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15.
有人认为,我们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既然是附以相应的英文名词,那就应与英、美的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相一致。这种认识,对基础科学而言也许是对的,因为世界各国在此领域中的概念体系基本相同。但是,对技术科学而言,这种认识就值得商榷了。在技术科学领域中,各国的概念体系并不都相同,比如英、美的概念体系就与我国和前苏联不同。我国几乎所有学科在50年代都从俄文翻译引进了一整套名词。虽然自60年代以来我国改用了自编教材和技术规范,但是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仍与50年代相同,至今仍是如此。这就是说,我国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前苏联基本相同。我们以这套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培养了四十年科技人才,在生产、科研实践中也使用了四十年之久。假如现在我们审定技术科学名词要改为与英、美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相一致,那就会给我国科技人员造成概念混乱,因之难于被接受。现以冶金行业、机械行业及涉及制造机械(包括仪器仪表)的各个行业都会使用到的金属热处理这个领域的几个名词为例,来说明我国(和前苏联)的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与英、美的差异。一、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概念及其名词,英、美则没有例1:例2:二、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名词,其概念与字面对应的英美名词并不相同例3:英文名称temper brittleness直译为汉文也是“回火脆性”,但其定义与上不同,只是指汉文的“可逆回火脆性”而言。例4:英文名称tempered martensite直译为汉文也是“回火马氏体”,但其定义与上不同,它是汉文的“回火马氏体”、“回火托(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三者的总称。三、我国(和前苏联)习用的名词,其对应的英文名词早已被废弃例5:与此对应的英文名称tempered troostite早已被废弃。例6:与此对应的英文名称tempered sorbite早已被废弃。四、与我国名词所表达的概念(定义)相同的英文名词,由于命名原则、方法和习惯等的不同,在字面上与我国名词并不对应:上列实例明显反映出我国(和前苏联)的概念体系以及命名原则、方法和习惯等与英、美的差异。所以我国审定技术科学名词,从总体上说,应以我国习用的概念体系(及其术语体系)为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习用的名词,都不能改动。对于(i)与现行国际通用标准不符的;(ii)词不达意的;(iii)造成混淆的;(iv)已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现状等的汉文名词(实例见下表),都是应该予以改动的。对于英、美和其它国家(德文、法文、日文等)的名词,在保持汉文术语体系的前提下,应适当地予以吸收。 注:例7-18例所列的十三个概念的定义(和有关注释)以及汉、英、德、法、俄、日六种文字中的每一文种的所有同义名词,请参看《金属学及热处理词典》(程肃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①1991年11月19日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术语协调会,会议认为ISO公布的retative atomic mass比原英文名atomic weight概念更明确,可以取而代之,但中译名仍沿用“原子量”,没有改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编辑注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于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大会上投票通过了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提交的七易其稿并几经修订的《行星定义》决议案。根据新的行星定义我们太阳系共有3类天体族群。它们是行星(planet)、矮行星(dwarf planet)和太阳系小天体(small  相似文献   

17.
美和理论物理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美的定义是什么?韦伯斯特(Webster)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这是一个不到25个字的简洁的定义。(在英语中这段话仅24个词——译者注)当然,美的概念实际上比这个定义复杂得多。你会问在文学、绘画、音乐和科学中,美的含义是什么?当你这样提问时,你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许很难给出一个周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本篇是"科技热门概念辨析"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1)。在辨析有关"科学"和"技术"的热门概念之后,我们需要对"研究与开发"(简称"研发")进行一些研讨。这里介绍了研发的定义和特点、研发活动的分类及其任务,讨论关于"预先研究"的概念与实践,并对研发的战略、策略问题谈了笔者的一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什么是研发研发就是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相似文献   

19.
纳米材料研究及其在国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7方面: (1)通过先进的纳米电子设备取得持续的信息优势; (2)研制以纳米结构电子设备为基础、技术上更先进、经济承受性更好的虚拟训练系统; (3)研制性能更好的自动化武器装备或设备,以补偿兵力的减少,减小作战人员实际面临的危险.例如,通过减轻重量可以增大无人驾驶战斗车辆的作战距离,改善战斗机的灵活性,提高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反映了地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新进展,还反映了中国地理现象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色,并对所有选定的地理学名词进行了科学定义,规范和更新了地理学领域里的概念,对地理学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传承和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可商榷和待修补之处,留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