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体现出来的。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语言,作为达“道”的工具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则进一步指出: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摆脱言、象的牢笼和陷阱,而且还要诉诸“忘言”、“忘象”的内心体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共同影响和铸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言意关系在欣赏角度渗透着"得意忘言"的美学因子,在创作角度却无法"不立文字",体现出言意的对立统一,流露出深刻的哲学——美学内涵,口译交际活动中,语言和意义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包含着理解和表达两个程序;释意理论提出在理解和表达程序中脱离语言外壳,蕴含着言意的动态哲学美学因子,本文试从口译的哲学美学思想源泉——传统言意关系,到过程分析——释意理论分析,再到动态的归宿即"快,准,和谐",以期全面解读口译的哲学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书写性"是由中国传统审美与文化而孕育并产生出来的绘画言语与技法形式,它贯通了中国形而上的"气"、"道"、"形"、"意"、"韵"等思维方式,并以形而下的"骨法用笔"、"线面结合"等笔墨线条与笔墨效果呈现,追求笔墨的文化内涵,营造一种尚意的自然境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书写性"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笔墨语言与技法的体现,是诗歌的境界、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并能激发人们共性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观念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意识形态,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语言理解不仅仅是对语言、词汇、语法的识别,更重要的是对观念的理解。观念差异是造成语言理解难的一大障碍,在学习语言时,应着重注意对观念的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综述了隐喻理解的制约因素,其中探讨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对应性制约,认知主体的认知力(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制约,及语境的制约,从而使人们有效利用各因素准确、透彻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6.
借用其他理论家的思想对索绪尔、蒯因和维特根斯坦等关于语言意义的原发、成型和存活的部分思想进行诠释,得出语言意义是人的心理的原发现象。语言意义在字、心、声、事,或思维、言语和物的整体链条之中得到确定和认知。语言是一种游戏,相似性将它交缠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使用中存活,在似与不似之间活动。再从中国古老的哲学角度,可以看出语言是意义的一种虚实状态:惟有"虚","实"才能转化为"意";只有"实",则无从生"意"。惟有"虚","意"才能活动,不会因"实"而成"死意"。  相似文献   

7.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滥觞生成超越——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流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最乐意创作的题材之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滥觞生成到超越,月亮意象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意义的增值。探究它的流变过程和传承体制,乃是对中华月亮文化的重新解读与体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话、思维对语言的超越、意对象的超越。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前理解,加深对于涉月作品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9.
诗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历来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艺术表现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意见,其中之一即是著名的"一意"一笔"说.这个诗学见解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别具一格的,是联系船山诗学"以意为主"和"诗道性情"两个命题的内在枢纽,旨在创造一种纯净的诗美.  相似文献   

10.
陈梅玉 《科技信息》2006,(11):158-159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影响了英语学习效果.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如何排除听力理解障碍.本文首先从英语口语特点,从意群、多余词、缩略式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障碍.接着分析了非语言障碍它包括心理障碍与文化背景障碍.最后结合G.Brown对听力理解的性质的五点看法,笔者谈了自己对排除听力理解障碍的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辩是源于中国先秦而盛于魏晋的热门话题。言意之辩有三个核心问题:“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可行性,“言不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局限性,“得意忘言”的体认和教育的创造性,是饶有意味的对应关系,认识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作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人们惯常理解的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进行的经济上的"三大改造",也应该是一个文化过渡的过程。虽然它不像经济过渡那样广泛触动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但是,它在文化思想领域掀起的波澜,对中国文化格局重组之功能,对中国文化脉象影响之剧烈,却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的变异体,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必然会产生一些差异。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及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林启泉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4):46-49,52
写意性是工笔画固有的审美特征,认识和理解工笔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精神,是工笔画艺术长期坚持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方式。在工笔画创作中以"意"为主导,注重以文脉、精神、情趣、品味对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现实生活的体验,实现工笔画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15.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程、"道"意味着"天人不同类"等;也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关于老子"道"的理解和解释存在诸多的偏颇:"道"含有阻碍科学发展的特性、"道"具有"重虚轻实"的特性、"道"具有"尚古淡今"的特性、"道"及其德性是无法证实的虚名等.因此,胡适关于"道"的认知、理解和解释,完全是科学主义方法的实践,而在科学主义方法应用过程中,"道"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消解.  相似文献   

16.
许迎军  王晓娜 《科技信息》2011,(29):276-276,31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反应和思维方式。隐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用一种事物或经验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是思维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语言的概念隐喻的创新应用;隐喻是篇章的框架,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深化,隐喻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杨小兹 《科技信息》2009,(31):260-261
汉字本身就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书写上讲究结构布局和章法,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并且还代表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资源宝藏,利用汉字的特点和产品的优点进行广告创意,能给广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性·人本·人化--人本管理的实质及其管理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湘远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11-13,17
管理理论的建构常常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对复杂人性本质的不同推定,决定着管理科学理论的不同走向.人本管理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诸如"物本管理"、"资本管理"、"能本管理"等的管理理论,其不同之处或者说其进步性就在于它谋求对人的理解,即试图在对人性的种种假设中探寻"人"与人之"本"的内在逻辑,以建立一种"人为"与"为人"的柔性的管理规约.在我国特有的管理语境中,人本管理的本质与实现的理解是有其独特性的.在管理实践中,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本身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圜道即循环之道.圜道观即循环论,其认为宇宙及宇宙间万物都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发生、发展、消亡.它的展开论述始见于<吕氏春秋·圜道篇>,从先秦至今,圜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形态之一,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把"循环往复"理解为圜道观的最大特点,殊不知,"变"才是其真正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亦称《老子》,是最早的道家经典。全书通篇论述都具有丰富的辨证思维韵意,它包括"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辨证思维,"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思辩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