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向的是"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绝对主体性,它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建立其上的"艺术生产"论,通过"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而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从思维主体本位变革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由主客二分、主客体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势向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转变,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由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的转换;从思维目标变革看,实现了由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换;从思维定势趋向变革看,从简单的、单向型向复杂的、多向型转换。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技术美学将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审美感悟合而为一,不仅表现为产品功能美的圆满实现,还表现为创造与超越给人类诗意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和谐之境。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彼岸的绝对本体,而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此岸世界。打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苑囿的技术美学,以其对天人关系、主客关系的全方位关照,人本状态、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价值规范。一、人类发展的历史闪耀着技术“实用美”的光辉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常常令人逍遥自得,这是自然美的福报;精美绝伦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挖掘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推崇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对自然采用粗暴蛮横的行为方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侵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加深了人的异化。要走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应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主(体)客(体)二分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主客二分"度"的重要性及其把握的途径。认为主客二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以物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将主客体根本对立的观念,都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保持主客体二者的辩证张力,积极追求"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才是解决主客矛盾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世界中,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创制性活动,呈现为一种人的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在这种创制性游戏中,人类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规律,来制定游戏的规则,使设计产品,总是按着人类的规定来生成;为人服务,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已成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在现代社会里,设计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人与设计的相互生成中,人类的生活世界变得和谐。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形态在最近几百年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天人合一”逐渐过渡到“主客二分”,从而也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物质社会的原有面貌,同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别是文化工业的兴起让人们的沦落到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中。这样,审美就应该承担起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拯救。本文试图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和局限的论述,来建立以“存在论”为核心的现代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8.
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追求“绿色”、追求“生态”、追求“(?)真”,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开始认识到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进而产生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强调维护人——地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保护性旅游;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是绿色旅游。  相似文献   

9.
后期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主义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认为一切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这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离开了物道、天道,人道主义成了虚无主义,导致了世界的各种危机;现代主义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存在的遗忘;对存在的遗忘就不能处理好人道、世道、物道、天道之间的关系;要超越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就要首先恢复人的原本含义,正确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把人看作是天、地、神、人四元之一,平等地对待世界的各种存在者,按四元要素的整体统一关联原则出发进行筑造和栖居,从而拯救世界,达到天、地、神、人和谐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逻辑上出现了悖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就可能回到蛮荒之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主客统一是主体通过能动自主的活动不断地构建外部对象世界并接受对象世界的构建,形成一个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类目的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不断寻求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寻求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主客体关系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不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面对发展不协调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困境,人们逐渐认识到正确对待主体与客体、追求主客体的统一才能摆脱当前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语><孟子>等早期儒家文献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和谐特色和儒家的和谐主张.儒家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常与变的思考有伴随人类社会的永久价值;儒家为人类规划的理想社会,在经过20世纪各种实验的兴奋和沮丧,对结果公平、实质公平失去信心后,更显出了它的光彩.如果人类有更高的自觉,迟早会体会到儒家的思考和主张比所有未行的设想和已行的制度--包括现在世界上声势最大的一人一票的票选体制--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2.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丰富的传统和谐文化。包括继承传统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及个人身心和谐等内容,还有通过完善人格、实施仁政、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等达到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庸思想作为儒学的重要内容,经常被人们曲解为陈旧落后、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它积极有益的和谐品质却常被人们忽视。因此,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中庸思想的和谐意蕴,将会有助于现代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共同推动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李海英  李琼 《科技信息》2008,(3):142-143
天-地关系、人-地关系、人-人关系和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理念的内涵;休闲的本质是身心放松、自我解放的生命体验,其终极目标是对人的本我关怀,使人成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达到休闲主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相谐的境界,二者内涵高度一致。和谐休闲氛围是实现度假休闲者身心和谐、自我解放的休闲体验的必要条件,为营造和谐的旅游度假区休闲氛固,本文提出:烘托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休闲文化、运用场景设计的思路、体现统一和谐的景观设计、设置体验化的休闲活动四位一体的系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了和谐教育的理念,他极度关注现代社会中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生命等种种的危机,极力主张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始终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幸福,不仅要追求教育环境的和谐,而且要追求学生生命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解决它就显得更为复杂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人属于自然而具有受动性;人具有能动性而超越了自然;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这对于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才造福人类,否则,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激化人和自然的对立,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理论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展示了新时期我国新的政府理念和政治思维。这一新的政治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建设和谐社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具体的公民的幸福和自由。为了保证这一目的的普遍和真实实现也即为了任何一个平等公民同样的追求,必须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要想建立这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就必须也只有依靠民主法制的实施程序。在具体层面上即和谐社会的广度上,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不仅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要素方面内部和谐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和谐,也同样需要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达到全面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