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MMA-CO-BA))为壁材,通过调整BA在共聚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制备了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交联P(MMA-CO-BA)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仪、差示扫描量热(DSC)仪表征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和玻璃转化温度.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粒子分布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共聚单体中BA质量分数增加,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减小;BA在共聚单体中质量分数为5.0%,10.0%和15.0%时,所得微胶囊的玻璃化温度分别为115.0,110.3和94.3 ℃.  相似文献   

2.
利用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不饱和超支化聚(酰胺-酯)为交联剂,染料隐色体为芯材,合成了交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乳液.系统研究了乳液聚合过程中各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3.5%~4.5%,芯壁质量比为1∶8,引发剂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6%和6.0%,聚合反应温度为70℃时,单体转化率较高,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0.19μm.  相似文献   

3.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E-51环氧树脂为芯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自修复环氧树脂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胶囊形貌,金相显微镜测量了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微胶囊化学结构,综合热分析仪分析了微胶囊热稳定性.将E-51微胶囊与潜伏性固化剂邻苯二甲酸酐植入到E-44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了自修复微胶囊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测试了试样冲击强度和自修复效率.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体,囊芯质量分数高,热稳定性好;微胶囊的植入使得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从平整形态向针状斑纹形态转变.当自修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微胶囊和潜伏性固化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和3.0%时,自修复效率达到81.5%.  相似文献   

4.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研究不同固化剂对微胶囊成囊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钙的固化效果最佳.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姜挥发油微胶囊颗粒呈较规则的球形且饱满;成品微胶囊包埋率为(68.22±2.26)%,,载油量为(36.74±1.76)%,,平均粒径为187.6,μm.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的热重损失明显低于生姜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热稳定性.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pH 6.8条件下生姜挥发油微胶囊累积释放总量高于在pH 1.2条件下,其累计释放总量分别是44.09%,和36.80%,.  相似文献   

5.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原位聚合法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T31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光学显微镜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微观形貌和热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乳化剂用量和乳化转速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和热性能,最后讨论了制备过程中不同酸化时间对微胶囊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52%的吐温60和48%的司盘60组成的复合乳化剂,其用量为芯材质量的5%、乳化转速为3000r/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呈现呈粒径均一、表面光滑、密封良好的球状,相变温度为303.10K,潜热最高达63.85J/g,平均粒径为9.32μm;在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适宜的酸化时间为90min.  相似文献   

6.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含氢硅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一步法制备微胶囊,用于液体硅橡胶的自修复研究。研究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阿拉伯树胶(GA)及其复配对不同反应时间的微胶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分析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分别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微胶囊的芯材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以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微胶囊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芯材质量分数较高;采用GA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粒径分布较宽,芯材质量分数适中;采用SDBS/GA复配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较窄,但芯材质量分数较低。微胶囊的起始分解温度(质量损失率5%)为229.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双环戊二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光学显微镜(O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50μm,脲醛树脂囊壁的厚度为10μm,微胶囊分解温度为150℃,囊芯质量分数可达65%左右,且囊壁有良好的密封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采用低起泡性的OP-10/AEO非离子复合乳化体系解决微胶囊制备过程中乳化缺陷问题。以改性环氧树脂E-51为芯材修复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自修复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分别对形成过程、化学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Gauss拟合研究粒径分布,并探讨了乳化剂体系选择、乳化剂用量、芯壁比、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改善乳化剂起泡效果,用量为5.0%,芯壁比为0.8∶1,搅拌速率为1 200 r/min,微胶囊包封率达到80%,粒径分布相对集中,具备良好的室温贮存性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香精微胶囊化是指利用高分子材料对香精进行包裹,起到保护和控制释放的作用.以柠檬香精为芯材,吐温-20为乳化剂,壳聚糖和明胶为壁材,研究了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的技术.结果表明:在香精乳化时,香精与乳化剂质量比为4:1,乳化时间为30 min,乳化速率为1000 r/min,得到粒径为28μm左右的香精微球;在壁材聚合阶段,芯壁比为1:1,明胶与壳聚糖质量比为2:1,可以得到粒径为55μm左右的微胶囊,满足香型纸制备的工艺要求.将微胶囊加入到纸浆中制成纸张,微胶囊缓释效果良好,纸张香味持久达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为囊芯,密胺树脂为高分子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径分布仪、光学显微镜、微机差热天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态、热性能和化学结构.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以及芯材与壁材的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胶...  相似文献   

11.
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体量比、预聚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物质的量比n(脲)∶n(甲醛)=1∶2.0、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可制得结构紧密、包覆良好、包埋率为26.7%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2.
阿霉素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PLA-PEG-PLA)为载体,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出阿霉素微胶囊,考察了稳定剂和制备条件对阿霉素微胶囊的性质及阿霉素的载药率和释放速率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测试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呈类球形或不完全球形,粒径大小为900nm左右。阿霉素微胶囊对阿霉素的包封率为35.7%。通过体外释药实验表明,阿霉素微胶囊可持续释药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3.
W/O/W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W复相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是一种使聚合物从油相中沉淀分离包围住芯材的成囊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经随着内水相粘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和搅拌转速提高而降低。同时,不同乳化剂影响也不同,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时,所得的微胶囊比使用Tween 80时粒径小,且分布窄。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resent study,microcapsules with disperse dye solutions and a direct dye solution ascore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plex coaeerva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facialpolycondensation method respectively.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usion time and the release rate of the core material intothe surrounding medium.A concise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permeability constant was derivedand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By means of duplex focus on the inner and outer diametersof a microcapsule,the average wall thickness of microcapsules was measured.  相似文献   

15.
以润滑剂(亚麻籽油、聚α烯烃或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修复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双芯材微胶囊,将微胶囊填充在环氧树脂中得到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三维白光干涉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和修复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在整体上呈球形,结构完整,两种芯材均成功包覆;当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微胶囊(芯材为亚麻籽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时,与环氧树脂相比,在摩擦试验测试1 200 s后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了约90%,在磨损试验测试2 h后其磨损体积减小约3个数量级(由1010 μm3减小到107 μm3);被划伤的复合材料经50℃加热1 h后,与加热前相比划痕变窄、变浅。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双功能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相对环氧树脂有所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相变材料。采用SEM,DSC,光学显微镜等测试仪器考察了乳化剂种类、用量及乳化转速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助剂NaCl和分散剂NNO的用量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相变潜热和平均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转速为3000rpm下,使用用量占芯材质量5%的复合乳化剂合成的微胶囊热性能良好,球体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加入NaCl溶液后,微胶囊的相变潜热增加;当NaCl浓度为10%时,相变潜热达到最大,包覆率达到92.04%。同时加入占芯材质量2%的NNO,微胶囊的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7.
可降解瓜尔胶载药微胶囊的聚乙二醇修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将三聚磷酸纳溶液滴加到阳离子瓜尔胶和聚乙二醇(PEG)混合水溶液中,利用多糖聚电解质的离子凝胶化反应首次制得经PEG修饰的可降解瓜尔胶微胶囊,并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进行了考察;通过对不同浓度牛血清白蛋白和阿司匹林二种模型药物的负载实验,发现修饰后的微胶囊比未经修饰的微胶囊有增大的负载百分率和载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