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发育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为指明有利勘探目标,本文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三维地震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滨里海盆地北部F区块盐下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剖析,认为区块内盐下层系主要发育2套优质烃源岩,5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及4种圈闭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周边已发现油田的地质背景,探讨了盐下层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重点勘探区域及勘探层系。研究表明,F区块盐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有利相带,位于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其上覆盖层为区域分布的盐层,具备形成大型盐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2.
对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地层与沉积以及石油地质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抓住了盐下层系储集体发育与分布这一油气成藏的关键,并通过对已发现的油气田(藏)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在盐下层系中,卡腊通—田吉兹隆起区和北里海—阿兹吉尔隆起区为有利勘探目标区;盆地东部延别克—扎尔卡梅斯和扎纳若尔地区为较为有利勘探目标区;盆地西部和西南部的阿斯特拉罕—阿克纠宾斯克隆起带的西南坡和西坡以及盆地西北部的乌津地区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滨里海盆地是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最为丰富、油气资源储量巨大的沉积盆地.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烃源岩条件较好,盐下层系是其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储层发育良好,主力储层为石炭系的KT-Ⅰ层和KT-Ⅱ层;盖层条件较好,下二叠统盐岩层和下石炭统泥岩为主要区域盖层,其中下二叠统盐层对盐下油气藏起到了很好的封盖效果;圈闭发育,存在不整合面、断层和孔、洞、缝等油气运聚通道,组成复杂的油气疏导体系.  相似文献   

4.
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水平和钻探成功率,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基础问题,从油气成藏的观点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勘探成果,在分析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所需的物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运移方式的基础上,得到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广义自生自储、短距运移成藏模式.并对其勘探远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研究成果对木里地区乃至整个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华北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部及其边缘,构造上隶属于华北盆地。本文通过对南华北盆地盆山演化、原型盆地发育过程及区内深层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较大,成藏类型具有古生界自生自储、上古(生界)生下古储、下古生界自生自储、新生古储等组合特征,并评价出有利成藏区带,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出发,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两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盖层与断裂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不整合面、输导断裂与储层砂体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总结出研究区4种主要成藏模式:源内为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近源为短距离垂向—侧向运移—断层或局部构造成藏模式;远源为长距离侧向运移—不整合面上下成藏模式;油气再次分配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彭光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772-5780
西江南半地堑一直以上构造层渐新统的珠海组和中新统下段的珠江组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已获重大油气储量发现。近年来在"复式油气藏、立体勘探"思维指导下,加大了珠江组之上的浅层(中新统中段的韩江组、中新统上段的粤海组)的油气勘探,并探明有规模性的商业油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2051万m3。浅层油藏具有以边水油藏为主、油藏数量多、储量规模大、充满度高和储层物性好等特征。通过对浅层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的研究,建立了西江南半地堑三类浅层油气运聚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和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断裂在主成藏期时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远离供烃半地堑,为控圈断裂在主成藏期后的再次活动对早期油藏进行再次调整和分配的结果。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明显受成藏期时优势构造脊控制,油气靠断面、不整合面和横向疏导的砂体空间有效配置进行阶梯式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8.
杨晓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720-10726
以安哥拉宽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宽扎盆地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及盆地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研究,系统总结了宽扎盆地的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宽扎盆地经历了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控制着宽扎盆地的盐上、盐下构造单元变化及生储盖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盐下自生自储运聚成藏模式和盐上下生上储跨越式运聚成藏模式。宽扎盆地临近大西洋枢纽带以西及附近深海的盐下地垒(高地)与盐岩分布厚盐区的叠置区域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其勘探潜力大。宽扎盆地盐上Albian阶碳酸盐岩及砂岩发育的盆地近海区域是盐上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含盐盆地油气勘探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为例,自中石油2007年进入以来,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内部相继探明和发现了一系列的礁滩气藏,其上直接为上侏罗统基末利阶巨厚的膏盐岩覆盖,天然气地质储量丰富,展示了盐下碳酸盐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上侏罗统膏盐岩为主要研究目标,重点分析了膏盐岩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对盐下礁滩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末利阶膏盐岩纵向上为"3膏+2盐"的地层组合,自西向东厚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特征。膏盐岩对礁滩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中东部地区下盐段发育的盐丘与礁滩体具有较好的空间配置关系,盐丘之间下伏卡洛夫-牛津阶往往有礁滩体发育,为右岸地区最重要的钻探目标;膏盐岩引起的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洞是礁滩体重要的储集空间;膏盐岩对油气的运移及富集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西部地区受牛津阶上部多层石膏限制,形成层状台内滩气藏,纵向上发育多套气水系统。中东部地区受盐丘侧向封堵,形成各自独立的构造-岩性复合礁滩气藏,气水特征复杂,具有"一礁(滩)一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沾化凹陷南部三合村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认识不清这一制约勘探的主要问题,对油气成藏规律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油藏解剖明确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油源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运移起始点,微幅构造脊控制油气平面运移路径,储盖组合影响油气富集程度。最后总结三合村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为它源阶梯式侧向运移浅层成藏。  相似文献   

11.
南堡凹陷断裂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南堡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考察油气分布与断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断裂在油气成藏中控制作用进行综合定量研究,并对南堡2号东构造断层圈闭进行油气钻探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源断裂类型控制着对圈闭的供烃能力,断裂活动形成的背形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调节带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着油气分布层位,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着断层圈闭油气富集程度;T4-51N和T4-21N为两个油气钻探风险最小的断层圈闭。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发现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①两个地区都发育沙三段主力烃源岩,但下辽河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还发育沙四段主力烃源岩;②辽东湾断陷储集层成因类型较单一,下辽河坳陷多样化;③与下辽河坳陷相比,辽东湾砂体不发育,断层少,输导条件欠佳;④辽东湾已发现的圈闭类型较单一,以构造圈闭为主,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而下辽河坳陷内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⑤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都具备良好的区域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⑥辽东湾断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东营组,而下辽河坳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⑦辽东湾断陷现今找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主断棱带上,而下辽河坳陷在斜坡带、陡坡带及深陷区均有大型油气田发现,具有“整凹含油”的特点.以上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预测辽东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它们是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5.
以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明水-绥化地区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按其发育特点将该区反转构造划分为上逆下正型、上下皆逆型、下断上褶型及上下皆正型四种构造样式。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认为明水-绥化地区的反转构造丰富了构造样式,提供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改善了储层的发育及物性。同时,该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s and oil/gas-watercontact retrospection as well as other methods, the marineprimary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ic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are found to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late Caledonian toearly Hercynian, late Hercynian, and Himalayan, and oil andgas adjusted and redistributed in the Yanshanian (Jurassic toCretaceous) and Himalayan (Tertiary). The analyses alsoshow that the remaining primary oil accumulations aremostly form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and the secondary oilreservoirs resulted from the adjust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the earlier accumulations during th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especially late Himalayan), of which the Himalayan isalso the major stage of gas accumulation. The primary oilreservoirs form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mostly occur withinthe Paleozoic formation, whereas the secondary reservoirsformed in the Himalayan in the Mesozoic. The late adjust-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 region ofthe Tarim Basin is ubiquitous because of the intensified tec-tonic movements since the Mesozoic, especially Cenozoic andintrusion of the high- to over-mature gas. Furthermore, thelower amplitude of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 region also makesthem easier to be adjusted and redistributed. Therefore, theremaining paleo-uplift and palaeo-slope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stable tectonic regions are the main potential areas forthe middle-large mari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17.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超  余朝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79-4085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区域板块运动和应力背景,对B盆地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盆地经历了前白垩纪的盆地基底形成期、白垩纪断陷期、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的构造反转期和始新世至今的整体坳陷期四个演化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密切相关。断陷期沉积的大量物质为油气的生成聚集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储集空间,断陷期长期活动的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反转期的构造反转提供了圈闭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浅层油气藏的破坏,坳陷期的稳定构造环境为油气的最终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两次充注,第一次是在晚第三纪早期,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充注期次相对比较晚;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时期比较晚,为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的新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温压场、应力场、流体势分析,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莱州湾凹陷明下至沙四段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划分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他源常压开放3类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动力特征决定了莱州湾凹陷油气以断层运移、垂向运聚为主.北部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下阶段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次之为东部走滑带他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