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技潮》2007,(4):53-53
爱自己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精心培养。在此总结出自爱四宝,帮助大家如何真正做到“爱自己”。多对自己说赞美之辞很多人习惯于对自己说“不”,  相似文献   

2.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圣天门口》向人们阐述了20世纪的中国是一部党派利益的纷争史、杀戮史,是一部广大民众的受难史。最典型地表现了暴力革命在推进历史进程之中的双刃剑性,它加快了政治力量的消长,强化了政治威权的存在,但代价却是巨大的,这是作者对于“革命”所进行的质疑与反思,并提倡人道主义的宽容和爱。  相似文献   

4.
“夜游”对于苏轼来说,似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于苏轼一生的诗、词、赋、文等不同文类之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这位千古文豪坎坷经历的诗意解脱,而且还可以感悟他的作品千古旷达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谈《红楼梦》语言世界的"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度”和“偏离”是修辞学的重要概念,已存在于语言世界等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之中。《红楼梦》的语言世界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层级结构中均存在着偏离。且这种偏离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和”与“争”是伦理思想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心理现象,客观存在于各种伦理思想之中。从中西伦理心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和”与“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及应如何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稳定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心理观。  相似文献   

7.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影  赵成 《科技信息》2007,(14):202
受新课标的启示,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访问法,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进行了重新理解。分析认为,过去部分学校过分追求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对运动技术下的定义存在歧义,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把运动技术纳入到认知体系之中,以提高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三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某种意义上讲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存在的一种模式,人类的进步和创造都往往受制于三的范围之中,艺术的探索和和追求也往往在三的模式之中,人类无法超越这种模式,就像人类无法超越死亡一样,人类只有探索和品味它,而探索和品味的过程就蕴涵着艺术追求的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都可以指代下文所要叙述的内容,其下指用法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子内部,也大量出现在篇章之中。这种用法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在读者心中营造一种悬念或期盼的心理,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在萨特自由观中,"他人"的存在是主体自我存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主体自我的"存在遭遇"主要表现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注视,这种注视把我和他人的自我性相互客体化,导致我和他人关系中的两种态度(比如爱与冷漠),最终也归于失败,即使我和他人的共在关系也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因此,他人是不可理解的,我与他人是无法通约的,我与他人只可能是交互的客体,不存在交互的主体,我与他人永远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只是"一种无力护卫自由的存在"。他的理论明显带有非理性和唯我论色彩,不能建立自我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主要表现为: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科课程的课外“显性探究”、课内“显性探究”与“隐性探究”等。它们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彼此构成一个功能互补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其中,“隐性探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形态而存在,而是通过与其它学习形态相互融合来发挥作用,它是连接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纽带,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蕙,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自《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①  相似文献   

16.
《广西科学》2005,12(2):84-84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  相似文献   

17.
说“黄鹤”     
说“黄鹤”严军“黄鹤”一词多见于古代诗文之中。北周庚信《小国赋》有“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爱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之句;唐李白《蜀道难》亦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猱欲度愁攀援”之感叹;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8.
张继红 《山西科技》2007,(5):104-104,106
文章介绍了为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调动物理课的“本味”和“趣味”,达到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当前城镇发展中的区域关系以及当前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因受制于行政区划界限而各自为政甚至盲目竞争而导致的缺乏区域协调的问题,初步提出建立“规划单元”模式,探讨了一种新的对应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基点的次区域规划模式,从规划编制、内容、实施主体等方面对“规划单元”这一“次区域规划”模式提出了若干编制及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平等”,哲学史界探讨已久,马克思在《手稿》也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首先马克思主张人的平等实际上是对异化的自我本质的复归;其次,他主张平等只能在消除了异化劳动的社会才能实现,平等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而不是作为一种基础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