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汉诗兼有音(韵律、节奏)美、形(诗体格式)美、景(物象、事态)美、情(情思、意趣)美。汉诗英译如何处理原诗的音、形、景、情,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诗言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古人论诗、评诗,多重在志、思、情、义。因此,诗情,即诗的志、思、情、义,是一首诗的根本。汉诗英译,首先要准确传达原诗所表达、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所谓诗情。否则,便要产生根本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3.
一、原诗和译诗 最近我有机会读到了约翰·邓恩的诗《莫愁苦——告别爱人》,其最后三节比喻奇特而精妙,见解独到而深刻,读后深受启迪,于是我就把原诗译了出来。(此三节在全诗中结构相对独立。) 原诗:  相似文献   

4.
英译中国古诗词,应使译诗能在目的语中产生相似的审美效果。一方面既要传递其整体的音韵效果,另一方面更要着重传递其内在的审美意义,从诗词的意境、神韵、情绪、表达方式、诗人的敏感性和风格等要素入手,深入把握原诗的声韵、节奏、用词、形象、意象、谋篇布局和构思等。  相似文献   

5.
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译介全面深入,在海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对原诗的再现,而且注重译诗本身的诗歌性和审美性。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选、编、译有明确的方向性,译介的诗歌往往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原诗中"意象"的再现,同时也对原诗中"声响"的再现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译好古诗词,要遵循的原则有许多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要再现原诗的神貌。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做到“形神”兼备;译者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得悉心揣摩原诗的情景,领会诗人的感情旋律不可,否则不可能使译诗与原诗神思默契,与原诗一样情景交融。 下面从国内外出版的一些古诗词英译本中列举实例,并试作评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Giles的译文: My eyes saw not the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to think I c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翁显良的译文: Men there have been,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风格问题、音韵节奏问题几方面论述,认为诗是不可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如果不能够充分体现原诗的意味与风格,在节奏与韵律等方面也不能与原诗对等,就不是对原诗的翻译,而只是根据原诗进行的再创作或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诗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者比较。作者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运用和谐的形式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把音乐和图画,节奏和形象两者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实践则完全反映了他自成一体的诗歌理论。文章对坡所提出的诗歌要写“美”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即:一首诗应尽量简短以获得印象美的统一,一首诗音乐美,节奏美的统一以及一首诗应选择忧郁美与死亡作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李白《静友思》的五种译文,尝试探讨汉诗英译的真谛。汉诗英译不应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和模仿原诗,而是在充分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将原诗的韵致、意象和情愫跃然纸上,以求译诗像诗。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声情并茂的文学样式,它不仅饱含丰富的感情,而且极富音乐性.诗的艺术感染力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陶冶读者的情操;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唤起读者的美感,拨动读者的心弦,使诗产生音乐效果.作为民间的诗、大众的诗的歌谣,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外,它的音乐美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歌谣的音乐美怎样体现出来呢?本文将从语言学、音韵学的角度作一探讨.(一)节奏的来源和表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一是指它的节奏,二是指它的韵律,可以说,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谈到诗的音乐美,不可能不谈到它  相似文献   

12.
本从我国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首小诗谈开,并试译4种,供读比较。作认为,译诗,应有两种忠诚:一是对原诗形式的努力追求;二是对原诗意境的准确把握。最后本人需强调的是,译诗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对原诗意境的深层挖掘和忠实诠释。  相似文献   

13.
许霆 《洛阳师专学报》1991,(1):57-64,54
闻一多、徐志摩新诗都富有音乐美,但其诗体风格差异较大,从声韵节奏上说,这是因为闻一多新诗体现的是音组连续排列的韵律节奏,而徐志摩的新诗体现的是意顿对应排列的旋律节奏,本文运用节奏理论,结合创作,具体论证了闻、徐诗律论的差异,提出了新诗两种节奏体系的见解,并对它们的价值和前途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得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深层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从宏观(如诗体、韵律、修辞)和微观(如人名译法、误译、文化传递)入手,对比分析陶渊明《责子》一诗的三种英译本,能够看到这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有效传递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以节奏论为核心的诗歌音乐观是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象派诗人紧紧抓住节奏这个诗歌音乐性的本质要素 ,提出以情绪节奏统领诗歌音乐节奏的自由诗理论 ,使诗歌外在节奏情感化和内在情感节奏化 ,并从体裁范畴提出了诗歌形式在情感表现上的独特机制。意象派的上述独到见解有别于单纯求诗歌外在音乐性的传统诗歌美学 ,从而对现代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7.
从强调诗歌语言的自身特性出发,纪弦等现代诗社诗人反对诗的语言音乐化,主张“诗”与“歌”的完全分离。首先是字词的口语化的提倡和运用,其次是音步的非规范化提倡和运用,再次是无分行音步的提倡和运用。从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看,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纯诗话语的接受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既与他们接受纯诗话语的现实背景有关,又与中西语言的基本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19.
杜荣 《科技信息》2010,(16):142-143
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和音乐、舞蹈就是三位一体的,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古今中外诗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本文试从语言节奏、诗歌旋律、拟声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以揭示其悦耳动听的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创立新诗“格式”论,字句整齐的均齐格式和字句相对整齐的对称格式,就成了格律体新诗的两种主要格式。对称体格律诗与均齐体格律诗相比,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具有活泼的音乐美、丰富的建筑美、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高度融合、便于“制作”等。一、活泼的音乐美音顿的等时性弱、诗行的长短变化、韵的灵活选择等,都是对称体格律诗音乐美相对活泼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