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完成,山东省基本形成了涵盖地震前兆观测台站、省前兆台网中心的前兆网络观测体系。在网络环境和各种软、硬件设备都已经具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系统,将前兆观测网络产出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一种较简捷的方式提供给各类用户使用,是研发《山东省地震前兆管理软件》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1 课题简介 1.1 课题目标 研发地震预测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构造活动动力过程及前兆机理的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研究,发展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开展区域预测预警判据和指标研究,提出典型地区分级地震预警技术方案,研究结果在日常地震预报工作中获得实际和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地震经验性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5):74-75
石英倾斜仪是监测地球固体潮汐的重要手段。截至到2000年左右,由原地震仪器厂生产安装的SQ-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数量达到了300多台套,在地震前兆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石英水平摆倾斜仪是通过感光照相的方式来实现观测曲线纪录的,通常观测人员每周取一次纪录相纸,经过显影、定影、手工量图来获得观测数据,数据的实时性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之一,井水位观测是地下流体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井水位动态分类,水位异常预测地震的方法、原理,水位观测数据异常干扰以及我国观测网分布状况,介绍了地下流体观测技术中的井水位观测技术,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立项背景: 几十年来,我国地震预测工作多以经验性预测为主,近些年来,随着地震监测台站及前兆观测手段的不断建设,以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信号处理技术、大地测量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分析预测人员提取地震前后地球介质变化信息提供了更多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26-27
该项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要求,旨在开展针对InSAR、IR、EM等多种空间对地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识别与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探索地震位移场、热状态、空间电磁效应等相互关系。通过应用示范,突破InSAR、IR、EM等空间对地观测信息源应用于地震日常监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已初步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地震观测系统,为我国的地震预报实践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但是与国际多地震国家及地区相比,井下观测刚刚起步,相对于地表型宽频带地震计,井下地震计的技术指标及功能相对落后,国内的井下观测仪器大部分局限于短周期,仪器研制的相对落后制约了我国井下监测台网建设和井下观测数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0-31
本项目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地磁、电离层与电波传播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目标是按照我国地震电磁卫星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合地震电磁探测卫星方案论证,通过与俄罗斯相关研究机构的全面合作,获得和引进俄罗斯方面在卫星电磁观测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地震局塘沽地震台集中监控及远程控制系统的建设、设备及软件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借助于光纤技术,实现了前兆观测手段地震台站无人值守模式的应用,保障了台站观测环境及仪器设备安全、监控、控制等需求。塘沽地震台作为先行建设的试点,为今后无人值守台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及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固体潮观测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服务(2002DEB30093),于2003年1月启动,2005年12月完成。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含有重力、倾斜、应变、深井承压水位及其它所有对地球固体潮汐有响应的测项及其相关辅助测项的、具有开放式功能的地球固体潮汐整点观测值数据库。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主动地震探测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的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和适用于地震短临跟踪的观测仪器系统,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获取地球物理场、应力应变场、孕震区介质物性等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提高地震短临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12.
火山与水库地震监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火山地震观测、GPS和大地水准测量、遥感分析、火山流体活动、野外地质调查与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火山区深部介质性质与应力状态,研究各种火山前兆活动的关系,探索火山活动预测与火山灾害评估的方法;通过典型水库库区诱发地震监测、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研究,探索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理,探索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有效方法,通过建立水库地震预测与危害性评估系统,为水电运行地震安全性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2-12,17
1课题简介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3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17-19,22
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三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深化对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和成因机理的认识,建立在水库加卸载动态过程作用下的水库地震发生条件模型,为水库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赵珍 《科学大观园》2010,(11):72-73
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则更加困难。翻检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1):34-36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一个由德国Astrium公司领衔的工业团队近日完成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建造工作,这是未来将会安装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上的4台科学观测载荷之一。近红外光谱仪设备的任务是判断其观测视野内天体的组成、年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十五”天津市地震前兆台网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以及应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8.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环境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要素观测的准确性受到观测仪器精度、观测方法、观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观测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观测环境变化、恶化所造成的误差通常大于仪器测量误差,完全能够淹没气候变化的信号。我国现有2400余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已经或轻或重地受到了观测环境的影响,目前这些资料正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由于缺乏观测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者无法判断数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更无法对数据进行精确订正,无形中已将资料的偏差带入到业务服务工作中,影响了气象业务服务的质量。因此,亟需通过定量分析与研究,确定气象观测环境的影响范围和量值,并给出不同条件下观测要素的不确定范围和可订正性,将这些作为元数据提供给数据使用者参考使用,或将误差订正后的序列提供使用,提高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益和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本项目针对此目的开展研究,旨在解决观测环境对观测要素影响的定量评价问题,并据此提出观测环境等级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误差水平估计,进而根据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对误差水平的技术要求,确定不同类别台站相应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及选址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星载激光后向反射镜阵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18届全会上,该届全会主席、我国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目前,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都在推动建立一个全球综合协调持续对地观测系统,共同提高对地观测的能力和效率,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中国不仅支持和参加建立全球对地观测系统,而且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成包括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4-2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欧阳祖熙研究员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以其高精度四分量观测与优良的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多年,美国实施了板块边界观测(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PBO)研究计划,建设了北美西部钻孔应变仪台网。日本开发出“地壳活动综合观测装置”,集成了含地震、应变、倾斜、地磁和高精度地温等测量单元,安装在千米深的钻井中。上述工作显示出国际地球科学界对发展深井观测技术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