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波食品,在国外已有30年的发展研究历史。它以其干净、易贮、品种丰富、加工方式简单、对食物营养保全率高、不产生致癌物质等特点在食品工业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对微波食品的消费总量一般能达到其日常食品消费总量的7%以上,而日本城乡居民微波食品的消费总量,甚至可以达到日常食品消费总量的15%以上。现在,我国约85%以上的拥有微波炉的城乡居民家庭,将微波炉作为食品的再加热工具,致使我国微波食品领域几乎仍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尽管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食品企业要涉足微波食品还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2.
0引言 早在1945年,国外就有人提出利用微波热效应对材料进行加热的设想.随后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对微波加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试验和研究,约花费20多年时间,直到70年代初才打开局面.首先在民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尤其是家庭烹调用微波炉发展极为迅速.有人调在了美国177个工业行业推广应用微波加热的情况,视其应用程度依次为:食品、化学、橡胶、纺织、塑料、铸造、建材、造纸、烟草、制药、水材、陶瓷、皮革、煤灰工业.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当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就能有效地帮助人类更快捷、更科学地生活,微波炉的"进化"历程便是最好的明证如今在很多家庭中,就算你找不到燃气灶台,十有八九都会看到微波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的微波炉,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件生活必需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烹调灶具,微波炉是利用微波这种电磁波加热  相似文献   

4.
在选购微波炉餐具时,应首先对器皿有个了解。微波炉烹饪用的器皿必须满足2个条件:一是微波易于穿透,使微波能穿过容器对食物进行加热,并且不会对微波产生反射;二是微波烹饪器皿必须耐热,能够盛放滚烫的固体食物或液体食物而不损坏、破裂。 家庭常用的厨房器皿,很多都适用于微波炉烹饪,如瓷盘、瓷碗等。如果您对家里的器皿不放心,可以将该器皿放入微波炉中(注意不要装其他东西),高火1分钟后拿  相似文献   

5.
微波炉是利用食品吸收微波后,产生热效应原理的一种新颖的炉具。它具有省时省能、减少营养损失,清洁卫生及体积小等诸多优点。目前,世界上家庭微波炉的年销售量将近2000万台。从1980~1986年,微波炉售价从最高2000美元降至100美元,预计1990年价格将进一步降至50~70美元。美国有60%以上家庭,日本有50%的家庭拥有这种微波炉。  相似文献   

6.
孙奇  窦恭伟 《科技信息》2010,(26):150-150
现在,家里常常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方便又快捷。可是,微波炉里并没有炉火,为什么也可以加热食物呢?微波炉的顶部有一种特殊的装置,它在微波炉工作时会发出波长为0.001~1米的微波。虽然人的肉眼看不见这些微波,但是它们的威力不容小觑。它们可以穿透食物达5厘米之深,并使食物内部的分子发生剧烈运动。  相似文献   

7.
小菲 《小学科技》2009,(10):6-6
现在,家里常常用微波妒加热食物,方便又快捷。可是,微波炉里并没有妒火,为什幺也可以加热食物呢? 微波炉的顶部有一种特殊的装置.它在微波炉工作时会发出波长为0.001~1米的微波。虽然人的肉眼看不见这些微波.但是它们的威力不容小觑。它们可以穿透食物达5厘米之深,并使食物内部的分子发生剧烈运动。  相似文献   

8.
家用微波炉已成为家庭中理想的现代炊具。使用微波炉加热,既快又卫生,能在无火、无烟、无挥发异味的净化状态下烹调各种荤素菜肴和各种糕点,只需片刻之间即成,既保持了原有的营养成分,且香味俱佳,但是微波炉如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介于超短波和红外线之  相似文献   

9.
加热不均匀和微波能利用效率偏低是制约微波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规模化应用的瓶颈.提出在腔体内壁设置圆柱形凸槽的优化策略,利用有限元法仿真研究凸槽结构参数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圆柱形凸槽结构能有效提升微波反应器的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规律,优化后微波反应器的加热效率达到98.53%,均匀性最大提升幅度达到54.12%.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低筋面粉与改性淀粉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家用微波炉快速膨胀蛋糕粉。改良了蛋糕粉经微波熟化时的膨胀速度与程度,利用物理产气原理来替代化学产气原理,达到相同膨胀效果。向蛋糕糊中添加促褐变剂(L-赖氨酸与葡萄糖浆),来提高蛋糕在微波熟化的美拉德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各工艺因素对蛋糕美拉德反应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为:蛋糕糊pH值微波炉功率加热时间水分含量。优化后得到的最优熟化工艺为:蛋糕糊pH=9,微波炉功率为750W,加热时间为3.5min,蛋糕糊水分含量为20%;最优挤压参数:机筒温度为90℃、螺杆转速为200rmp,最优搅打时间为3min。成品微波蛋糕品质优良,拥有一定的焙烤香气与色泽,操作过程简单、方便,适用于家庭制作。  相似文献   

11.
微波加热在工业生产中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波加热高新技术,使家用微波炉成为当今世界普及的现代厨房用具。与此同时,在食品、化工、建材、医药等很多行业中开发了规模生产用工业微波设备,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近年来,微波还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向前发展,并在陶瓷烧结、金刚石膜生成、脱硫、环保等方面已有成功的实例。 我国于70年代开始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性研究。80年代初中国电子微波分会和真空电子分会相继成立了微波能应用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联合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每二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积极推广微波能新技术。第十届全国年会于2001年召开。为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我们请承办此届年会的上海司安工业微波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周其德、张锡年二教授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参与。  相似文献   

12.
微波炉加热圆柱形食物的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热效应的发现带来了厨房革命,微波能因其作用的整体性特点成为高效热源,微波炉成为食品的重要加工设备。但是微波加热的食物产品常因受热不匀出现质量问题,并导致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为了找出微波能作用饼形食物形成的温度分布规律,介绍了微波加热的原理和特性,分析了微波能在食物中的作用过程,由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推导出了圆柱形食物的温度分布计算式,并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介绍微波加热设备的基本结构原理,根据微波加热技术在食品保鲜中应用的实际及其产品加热升温的规律,提出了用DSP控制微波加热设备的理论依据,实现物料温度的实时在线控制,确保物料接受的辐照剂量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微波加热对自来水杀菌的高效性,本实验采用微波炉对一定量的自来水进行了加热杀菌处理,并对微波杀菌效果达到国标时自来水体积与加热时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实验组的杀菌效果达到国标(GB19298-2003)时所需的时间及所需的温度明显低于电炉加热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水温为35.0℃时比初温13.1℃时含菌量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杀菌效果达到国标时,加热时间与水的体积成线性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热杀菌,微波杀菌具有稳定的高效性,为饮用自来水微波炉杀菌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楠 《科学世界》2010,(5):84-85
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没有转盘也可以吗? 现在微波炉的普及率很高,许多家庭都在使用。为确保其安全性,微波炉的炉门上使用了多种设计。本文将介绍这些设计并介绍微波炉是如何加热食物的。  相似文献   

16.
微波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炉特性研究闫丽萍马进明孙曼江汉保(无线电电子学系)微波炉正迅速涌入我国寻常人的家庭,并进入了化学领域和各种实验室.微波炉的输出功率、加热均匀性及泄漏是微波炉的主要性能指标,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测定微波炉输出功率、加热均匀性是一项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技掠影     
微波炉 实用型的微波炉1953年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但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渐普及。微波炉由微波发生器(磁控管)、波导、加热槽(谐振腔)、电源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新型烹饮灶具——微波炉的优越性能,给现代家庭烹饪食品带来了方便和美味,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使用微波炉的家庭大幅度上升,然而在使用中如何讲究科学、安全等基本知识的掌握还需——。  相似文献   

19.
《太原科技》2004,(1):92
1忌用普通塑料容器应使用专门的微波炉器皿盛装食物放入微波炉中加热,一是运用普通塑料容器加热食物会使塑料容器变形,二是普通塑料会放出有毒物质,污染食物,危害人体健康。2忌用金属器皿放入炉内的铁、铝、不锈钢、搪瓷等器皿,微波炉在加热时会与之产生电火花并反射微波,既损伤炉体又加热不熟食物。3忌用封闭容器加热液体时应使用广口容器,因为在封闭容器内食物加热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使容器内压力过高,易引起爆破事故。即使在煎煮带壳食物时,也要事先用针或筷子将壳刺破,以免加热后引起爆裂、飞溅,弄脏炉壁,或者溅出伤人。4忌超时加热…  相似文献   

20.
微波是一种频率很高、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电磁波。当微波炉启动时,会形成一个微波场。处于微波场中食品的分子随微波正负极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频率进行周期性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分子相互碰撞和摩擦,从而产生高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