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中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要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广东省急需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现代学徒制,让企业与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重作用,能有效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了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机械专业自身的特色,在现代学徒制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对机械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有了新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也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培养新型的人才,近年来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摸索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需待完善的问题。该文就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方案,希望能为建设适应职业教育下的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建筑专业的培养质量,剖析了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异同点;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流程方面报道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的应用实践;分析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注意事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下一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储备大量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突破口。研究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对现代职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和香 《科技资讯》2014,(29):139-14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于计算机仿真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专业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仿真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我们解决现阶段高职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该文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仿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讨论如何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做好课程重建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刘飞 《华东科技》2023,(7):123-125
<正>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虽然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实施对象主体也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两种模式独立施行虽可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铁路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丽丽  周晓  叶春燕 《甘肃科技》2023,(3):47-49+57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下形成的产物,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贸易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文章主要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原则和主要内容出发,结合当前电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电子商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广泛了解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明确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职业院校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评价。探讨如何完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如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形成行业企业、社会认同的高技能人才认证机制,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同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准确定位,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校企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杨继玲  刘小慧  龙龙 《科技资讯》2022,(4):80-82+8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用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符合当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德育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心理品质、求精心理的塑造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对于学徒制学生的培养,与非学徒制的学生在工匠精神以及职业胜任力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通过对学徒制教育措施的实施,培养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胜任力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徒培养最大的区别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徒可以成长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隐性知识的习得与迁移是培养现代学徒的重要因素。首先,立论于SECI模型的理论视角,探索并建立个体隐性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生成及转换模型;然后,从四个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途径:在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中习得隐性知识、校企协同合作开发隐性知识课程体系、创设教学情境诱发产生隐性知识、改进教学策略外显和内化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银行现代学徒模式是现代学徒制在银行业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梳理总结了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施,阐释了银行现代学徒模式培养优质金融人才的体制机制和实践路径。提出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应加强学徒模式推广,重点完善利益主体协同的学徒培养机制;加强学生职业指导,重点引导明确就业方向;加强学徒培养过程管理,重点把握校内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两个环节的指导与考核。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而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供给,是企业、学校和政府共同思考的问题.相较于学校、企业单独培养高技能人才来说,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分析目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三主体模式,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现代学徒制,引发了高校、通信行业及企业的热切关注。现代学徒制的执行理念是招生就相当于招工,在校既是学生也是员工培养理念。所以,在培养进程中更应符合企业所需。本文从招生创新模式着手,结合本通信技术专业的实例,详细阐述其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人才培养形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上进行了十年探索,建立了连接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培养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表明,依托跨学校跨企业的"双跨"培训中心,实现了校企协同、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运用并不多。以现代学徒制作为平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及“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应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与顶岗锻炼的矛盾;科学评价顶岗锻炼,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占峰 《科技信息》2012,(11):337-337
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需要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大批量不同层次的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模块化教学法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巴基斯坦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已被本土化的模式,如学徒制、创业教育模式、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培养模式,如与中国合作的OBE、EPIP及CCTE培养模式,与德国合作开展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巴基斯坦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高了巴基斯坦应用型人才的素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必将助力“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现代学徒制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优化培养模式、完善校企课程体系、完善考核与管理评价机制角度阐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学徒制是我国当前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尝试融合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的重要实践,其核心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该文从新型学徒制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该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阐述了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剖析了新型学徒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