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洪桂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Z2)
根据现有热力学致据,运用共同平衡原理,对钨及其主要伴生元素氧化物的氯化过程进行了热力学探讨,绘制了这些元素的 Me-O-Cl 系的热力学平衡图。利用这些图可知一定温度下在不同氯位和氧位时系统中稳定的化合物的形态、各种氯化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及所需的热力学条件、以及当生成的氯化物及氧氯化物均为气态时,气相成分与系统中氯位氧位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这些图综合分析了对复杂钨精矿进行选择性氯化使钨与某些伴生元素分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化学反应中温度与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以及温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对部分碱性氧化物与水或酸性氧化物CO2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得出了碱性氧化物酸碱性变化规律,此项工作对碱性氧化物热稳定性和酸性氧化物变化规律的探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热力学非线性区最小熵产生原理和热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只能在热力学线性区证明最小熵产生原理,无法在非线性区证明该定理.将热力学熵平衡方程同动力学方程组结合,使最小熵产生原理能够在热力学非线性区得以证明,使之成为非平衡态热力学线性区和非线性区都成立的普遍原理.经典的非平衡态热力学超熵未包括宏观动力过程.必须引入广义动能修正超熵才能作为系统的Lyapounov稳定性函数.但是考虑了动力过程的理想流体负超熵可以直接作为系统的Lyapounov稳定性函数,而且证明导致系统不稳定的原因是流体宏观参数扰动同宏观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环境流体这个Lyapounov稳定性判据是目前得到的普遍的稳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白钨矿碱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测定了70℃,90℃及105℃下氢氧化钠溶液与人造白钨反应的平衡浓度商K_c。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的K_c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碱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地增大;105℃下,NaOH浓度为5.68mol/L时,平衡浓度商K_c为0.0259;在70~90℃之间,其反应热为25.80kJ/mol,是一个吸热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证明,反应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8.83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1.73。升高温度和增大碱浓度都可加快反应速度,强化浸出过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雪层、冰层与水层海冰热力系统抛物型方程的极大不可微性,采用非重叠区域分解,以及分布参数系统的参数辨识和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海冰温度场最优控制模型,并证明了该系统最优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8.
9.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结合已有热力学数据,对Ce-F-C-H2O体系、La-F-C-H2O体系和Nd-F-C-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25℃下各体系可溶解组分的lg c-p 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氟碳铈矿分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p H下,氟碳铈矿可被酸分解,生成难溶于酸的Re F3和可溶的氯化稀土,故酸分解过程中,氟碳铈矿只能被部分分解;在一定碱度条件下,氟碳铈矿可被碱转化为含氟量很低,易被酸处理的混合氢氧化稀土,并与溶液中的氟化钠及碳酸钠分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磷酸盐分解钼酸钙的过程,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绘制了25℃时Ca-Mo-P-H_2O体系溶解组分的lgC-pH图,以及不同总磷浓度条件下溶液中总钙、总钼的lgC-pH图和钼酸钙稳定区. 结果表明,在溶液中总磷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pH的增大体系中会依次出现H_2MoO_4(s)、CaMoO_4(s)、Ca5(OH)(PO_4)_3(s)和Ca(OH)_2(s)稳定存在的区域. 总磷浓度直接影响到钼酸钙的分解过程,随着总磷浓度的增加,钼酸钙的稳定区域不断减小甚至消失,使得钼酸钙更加易于分解, 因此溶液中总钼浓度不断增大,而总钙浓度不断降低;但总磷浓度过高会导致溶液中残留游离含磷离子过高.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在钼酸钙分解过程中,添加磷酸盐比碳酸盐更加有利于钼酸钙的分解.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草酸钙渣酸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基于同时平衡原理、质量守恒原理、电中性原则,以盐酸和硫酸为分解药剂,计算和绘制草酸钙酸分解的热力学平衡图,并结合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的趋势一致,且部分情况的实验值和计算值吻合;草酸钙是较稳定的沉淀,在pH=4~13的范围内,维持较低溶解水平;在盐酸体系中,氯化钙和草酸对草酸钙的溶解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在硫酸体系中,硫酸钙的生成使溶液钙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促进草酸钙的分解;硫酸参与草酸钙分解的反应率随初始酸度增加而增加,硫酸浓度为4 mol/L时,硫酸的反应率可达39.7%;而盐酸的反应率几乎不受初始酸度的影响,维持在5.4%的较低水平。此外,硫酸参与草酸钙分解的反应率随初始草酸浓度增加而下降,但在相同初始草酸浓度下,硫酸参与草酸钙分解的反应率明显比盐酸的高。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垃圾焚烧灰渣熔融处理中铅氯氧化物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高温X射线衍射及固相氯氧化物的活度测定结果,对PbO-PbCl2系组成相图、PbO相对化学位及固相中间化合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等Pb-O-Cl系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从而为熔融处理中铅氯氧化物的生成和沉聚反应的热力学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基于液相安定函数及理想会合熔体模型,讨论了PbO-PbCl2系液相安定性对熔体中形成氯氧化物复杂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存在的中间化合物为PbCl2.PbO,PbCl2.2PbO及PbCl2.4PbO. 相似文献
13.
掺铜锂锰氧化物的结构和循环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熔盐法制备出掺铜的尖晶石锂锰氧化物LiCuxMn2 -xO4 (x =0 ,0 0 3,0 16 ) .研究合成掺杂样品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 .样品中锰的化合价分析结果表明 ,锰的平均化合价随样品中铜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XRD结果表明 ,合成样品均属于立方晶系的尖晶石结构 .尖晶石型的锂锰氧化物掺入铜后晶胞常数 (a)减小 ,掺铜量x =0 ,0 0 3,0 16的锂锰氧化物尖晶石晶胞常数依次为 8 2 35× 10 - 10 m ,8 2 2 1× 10 - 10 m ,8 2 18× 10 - 10 m .恒电流充放电结果表明 ,随着掺铜量的增加 ,样品的初始容量降低 ,但循环稳定性增加 .掺铜量为x =0 ,0 0 3,0 16的锂锰氧化物初始容量分别为 97 9、 85 3、 71 1mA·h/g (0 5mA·cm- 2 ) ,但 5次循环后的容量损失依次为 34 5 %、13 1%、1 5 % .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氧化物冶金技术,具有较好诱发晶内铁素体形核的夹杂物着手,介绍了诱发形核最为有效夹杂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Ti-Al-O-N系、MnS、VC、VN、V(C,N)析出的热力学条件以及诱发晶内铁素体形核的夹杂物的合理尺寸,并分析了控冷制度对夹杂物形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述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
本文根据B.H.Lavenda的非线性热力学理论,论述反应与输运过程的准热力学稳定性判据——φ-δ_2S判据。这种判据同广义热力学中的GlansdorffPrigogine判据形式相似,但性质殊异。它不把δ_2S作为列普诺夫函数,不受局域平衡条件的限制,可以同过程的动力学描述直接对应,而且在很多重要的情况下,能给出非平衡定态稳定性的充要条件(而不只是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Burgers-KdV方程差分解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3):33-37
对Burgers-KdV方程的周期边值问题建立了全离散两层加权中心差分格式,得到差分解及其高阶差商的模估计,从而证明了差分解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并且得到了显格式和弱隐格式收敛性及稳定性的步长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谱线强度公式,研究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氟化物对各种元素谱线强度的影响,也讨论了这些元素的谱线强度增强的机理。所得结果表明,电离度的降低是易电离元素的谱线强度增强的主要因素,对某些难电离的元素,谱线强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使用氟化物,电孤等离子体中,元素的浓度增加所致。某些难挥发的元素浓度的增加,是由挥发过程加快和扩散过程变慢所引起,而易挥发的元素浓度的增加,则由扩散过程变慢所造成。 相似文献
18.
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钼酸铅矿的氢氧化钠分解过程,根据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原理,运用热力学数据绘制25 ℃时Pb-Mo-H2O系组分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工艺条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pH值范围内可分为3个物质稳定区,即pH<6.17时为H2MoO4的稳定区;6.17<pH<11时为钼酸铅的稳定区;pH>11时为Pb(OH)2的稳定区,在该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当Pb(OH)2达到过饱和时,溶液中开始析出Pb(OH)2沉淀,从而实现钼酸铅的碱分解过程.通过对Pb-Mo-H2O系的热力学分析,苛性钠分解彩钼铅矿在一定的pH值下是可行的,但在碱分解过程中Pb2 与羟基形成了配合物,主要是以的形式存在而大量进入溶液,因此,尚需进一步除铅. 相似文献
19.
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近似下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得到PuCO气态分子的热力学函数 ,根据热力学原理 ,计算得到PuCO气态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变 ,据此说明PuCO气态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高温超导体的发展以及研究状况.实验显示,可用正电子湮没参数来表征元素掺杂对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结构缺陷和相变的影响.表明了正电子湮没技术是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元素掺杂效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