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时期的学术界将孟子心性论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孟子荀子心性论的关系及优劣是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子荀子心性论有内在联系,荀子对孟子批评中实际上又有继承;但二者论断的优劣是非问题仍迄无定论。学者还将孟子心性论与以下的心性学说相比较或联系进行考察,包括:孔子心性论、《管子》心性论、朱熹及宋明儒学心性论、老庄心性之学、佛教心性学说、近代来华传教士心性论、弗洛姆性善论、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性论。  相似文献   

2.
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关于心的论述都很丰富。孟子荀子有关心论的论述有心的内涵、心是否为标准、养心的途径与目的、心论产生的背景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表现。这种比较既可以帮助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也可以观照数千年来儒家心论的分派源头和肇始状况。  相似文献   

3.
田小涔 《科技信息》2010,(34):I0152-I0152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是他们对人性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在人性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对我们深入把握人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古代人性学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中“善”、“恶”、“荣”、“辱”、“乐”’等字眼的意蕴以探究孟子、荀子不同的价值标准及思想的巨大差导。  相似文献   

5.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问题上有两大针锋相对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二者都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今天看来,性恶论无疑要比性善论思想深刻得多。本文主要通过对荀子性恶论思想的分析,以及和孟子性善论思想的简要比较,挖掘出性恶论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8.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元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伦理思想与修养方法方面,他把孔子以格言、命题构成的内蕴丰富而形式粗略的体系,加以补缀和引伸,使其具有逻辑连贯的特征;而在实际上,不着痕迹地把本来是与奴隶主贵族利益相联系的内容,变为适合地主阶级开创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与战国后期孔学的另一重要继承者荀子比较,虽然孟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泥古守旧的倾向,不若荀子对传统思想学术之富于批判精神,在伦理思想方面,也反映出这种情况,但是,孟子准确地把握住了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矛盾因素,经过理论的推衍,确实把孔子的伦理思想包括修养方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无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11.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手段,各有其依据,各具特色。先秦儒家推崇王道,对霸道看法不一。孔孟荀崇尚王道,孟子反对霸道,荀子接受霸道,主张王霸兼用,反对权谋,荀子的为政思想更为现实。荀子的王霸兼用思想对当今处理内外事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讨孟荀对辩论的态度、内容、方法等问题,指出孟子的"不得已之辩"和荀子的"君子必辩",对孔子"君子无所争"的主张有所超越。孟荀辩论观是儒家在表达形式上的对外响应,包含着儒家思想的深化发展。孟荀辩论观的差异在于,孟子虽然使用辩论方法,却没有把辩论作为探讨对象。荀子则不但使用辩论方法,还探讨辩论自身的相关问题。通过孟荀辩论观的比较,指出儒家思想若要继续发展,应通过辩论厘清内部理论纠葛,因应外在哲学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政论散文文质兼美,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内容宏富充实,在先秦诸子中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合称为四大台柱,表现出战国大儒的气度。荀子非常重视文采,在论辩上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形成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愿望,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在言说论辩上大有战国纵横家之势。  相似文献   

15.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重点分析了巴赫金《论行为哲学》与《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两部著作中的主要思想,通过与布伯、海德格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揭示出蕴含在早期巴赫金诗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思想根源上对巴赫金诗学进行了条分缕析,并指出这对形成其诗学思想的影响极为重要,也是今人理解其诗学思想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形似和神似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对形似和神似不同观点的重新审视和回顾,就敞开了一条通向诗学真理的通道。大艺术家苏轼的神似之思,即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神似之思的爬梳乃至于归结,意味着顺着苏轼的神似之思,正在走向诗学真理的逐渐澄清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吴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87-188
本文主要对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比较,并且分析了他们各自的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道德修养方法,最后总结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