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相对于职业文学批评家来说,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点比较散,碎,但难得的是他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来谈,这就使得他的研究接近作者、接近读者,更好地体会作者本意。同时,他的研究体会也给中国现在的文学批评界一些启示:一是要尊重文学感受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二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点评等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蒙身兼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对李商隐的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值得关注。王蒙的李商隐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原创性:他是一位注重体验与感受的批评家,是唐诗鉴赏学派在当代的突出代表;他运用多种批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他注意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去自觉反思、揭示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 1980年前后,随着王蒙《夜的眼》、《春之声》等一连串作品的问世,在文艺界刮起了一阵子势头颇猛的“王旋风”。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王蒙陆续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学评论。贯穿在王蒙全部评论中的一条基本线索,是他对文学与生活关系中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思考,是他对文学现实主义原则的多角度的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阐明了文学(文艺)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关系;从这儿出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推敲"的典故说起,以《红楼梦》"残"字为例,比较李商隐的诗句用字,分析《红楼梦》对"枯残"二字的择选缘由,从中把握语感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找出培养学生创新思辨力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蒋艺 《科技信息》2007,(28):176-176,296
本文试图从"推敲"的典故说起,以《红楼梦》"残"字为例,比较李商隐的诗句用字,分析《红楼梦》对"枯残"二字的择选缘由,从中把握语感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学生创新思辨力培养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计算机辅助文学研究的工具—《红楼梦》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基础之上,可提供四个方面的功能:《红楼梦》原著的分类检索;《红楼梦》全部人物的档案查询;由红学研究成果归纳的多种表格;大观园和荣国府的平面图及主要人物的活动路径。文中还介绍了系统建立中的若干技术,同时对计算机如何用于非结构化文学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红楼梦》的阅读和随之不同程度感受和感悟的描写,简要阐述了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在哲学、艺术、爱情等尤其在文学方面的观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儒家的忠孝节义、功名政治,佛教的因缘轮回、万境归空,道教的创世神话、太虚神仙等方方面面,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奇书。本文将分析宗教文化因素在《红楼梦》中的反映及《红楼梦》两英译本对宗教文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视角提出文学中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塑造了一批十分鲜活的典型人物,其中有部分女性悲剧的命运与其在当时那种男权世界的话语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话语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探析"全失语""半失语""半语"女性与其悲剧命运,以期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茅盾研究《红楼梦》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一生对红学多有研究和贡献。目前,学术界研究茅盾者甚夥,研究茅盾红学思想者却不多,对此做系统梳理的则少之又少。从茅盾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对待历史上诸红学派别的态度、以及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态度、对《红楼梦》的"删削"等几方面入手,爬梳整理茅盾红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能丰富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真实”和“天然”是自然论的精髓,其中“真”是自然应有的含义,创作的自然首先表现在文学伤口内容的真,“天然”是指创作手法上要摈弃人工的雕饰。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及其中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有些人评《红楼梦》的文章,常常只看到《红楼梦》“万境归空”的色空意向,却没有分析因色变空的轨迹流程。细读《红楼梦》大作,联想佛学中的“成、住、坏、空”,就会越发觉得《红楼梦》是在揭示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的终极规律。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在刻画王熙凤这一人物时,并长仅仅停留在“恶”的一面,而是用摇曳生花之笔,写出了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人情味,以及在管理家政方面所表现出的干练、果断的才能、智慧。如此着笔,就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生活的真实。正因为曹雪芹以细腻婉转而又流畅奔达的笔触层层皴染出凤姐性格的复杂性、深刻性以及独特性,这一艺术形象才骨肉丰满,达到典型化的高度,成为小说之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6.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对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红楼梦》原著去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认为作品体现了作者四个方面的文学思想,一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和拓展,三是对虚实相生,有无相成艺术创作原则的把握,四是对“意境”的营建,对它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和仔细的研究,和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样,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王熙凤对他人的称谓为研究对象,在Halliday的情景语境理论的指导下,探究语场和语旨的变化对称谓变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交际过程中称谓变异能够揭示使用者的心理,与此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变异称谓可以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归纳了《红楼梦》中使用的山东方言。认为《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只能来源于东鲁孔梅溪,由此提出了孔梅溪参与《红楼梦》早期创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