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人学思想从其“心学”体系出发 ,突出了人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修养。他关于“吾心即是宇宙”、“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和“六经皆我注脚”的三个人学命题 ,体现了陆九渊人学的体系特征 ,也体现了陆九渊人学思想的高度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即理”的命题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他的心学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袁燮文艺观的形成源于其心学思想。在文艺审美旨趣上,他推崇浑然天成之美境。为达到此种境界,袁燮提出“有契于心”的创作理念,并延伸出书以传心与画以写心的艺术命题。而且“有契于心”也是袁燮的鉴赏理念,他认为观者之于书画重点应在体悟省察作者之道心,从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发。因此,他十分重视文艺创作主体之心性修养,认为这是使文艺作品“有契于心”的根源,也是诗书画是否具有宝藏价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明代贵州工学的举旗人。他继承了工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心为宇宙的本原。他借谈《易经》发挥说:“《易》者何也?以著天地万物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理妙于人心,故《易》著天地万物之理以明心也。”’他强调,此《易》之理,“非得自外,得自我也”,是我心生而具有的。这个理,是大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得《易》以清以宁,万物得《易》以生以还,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古来今,罔不毕臻”。[1]王学以自我的、精神性的心为宇宙本体,以为万万万物都不过是我心的意念,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5.
余洋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40-142
范曾艺术思想,涉及到他的价值观、美学观等多个方面。他的“艺术家出自虔诚和勤奋”、“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的艺术思想源自于其“心与物交”、“迁想妙得”中国传统哲学的体悟。本文试就此谈谈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杨简的哲学思想中进一步阐述了"心本性"观念,这是他对于陆九渊"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也更进一步地阐明了心自在,心无物,心自然.注重自我的教育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具有深刻的大我有为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以蛰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但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他却遭到冷遇.为使邓以蛰这一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逐渐鲜明地浮出历史的地表,尽可能得到理性而公正评价,我们尝试对其美学思想研究现状及进一步研究理路作了深入探讨,认为把他的美学思想提炼为“心本”美学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料想不到才40多岁的张维迎头发已经花白。他一直属于学术界较有动静的人物之一,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抛出某个段子后往往会引得纷纭众说。他说:“中国经济脉搏怎么跳动,随时在牵动着我的心。”正是这份“牵挂”,使他成为我国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同时也被一些人称为思想比较新锐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他堪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者.他一向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文,心学也”即是他对创作主体论的最佳诠释.刘熙载的创作主体论以心为本,强调主观情志的核心地位,又以“清而厚”为审美理想.刘熙载这一理论观点既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经验的总结,又为现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老子矛盾转化思想历来为世人所重视,但其矛盾转化思想有其主观条件并遵循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实非相对论、循环论。老子矛盾转化思想的临界点在于“极”。为避免事物向反面转化,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反用”的辩证思想,认为拥有“赤子”之心、“精和”之气,保持“柔弱”、“不盈”的状态,保持近乎平衡而绝非平衡的状态,方得生命或生存之道。这一方法和思想,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象山精舍的创办的主持人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自号存离,抚州金溪人,人称象山先生。他与朱熹齐名,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同他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陆九渊的哲学称为“心学”。他基于宇宙乃为理所充塞,其心亦为理所充塞,宇宙的道理,就是其心中的道理的认识,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著名命题,并  相似文献   

15.
蒙小英 《科技信息》2009,(3):153-154
吕祖谦是南宋中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博采众家之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吕祖谦的教育哲学思想即“道与心一”的宇宙本体论观点、“人性本善,气质有偏”的人性论观点及“内圣成德,外王事功”的理想人格论,彰显了其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王义全  黄丽 《科技信息》2009,(28):I0001-I0003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是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他认为当时中国贫弱危殆的结症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教育落后,三是外力入侵。其认识出自直观感受并亦不断深化,进而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为了实现他的爱国思想,容闳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乡村教育活动。其中派遣留学生是他最大的功绩,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科技人才。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实践活动。都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核心,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学子的赤诚之心。尤其重要的是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心育”是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应有之义。“人本主义”思想是图书馆“心育”功能之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从物质、组织、思想、实体、程序等五个方面为“心育”功能提供支持,以达到“教书须育人,育人先育心”。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美学家,他倡导的涵养“艺术心”的美育思想对于处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身份,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又是一个伦理本体。他既认为仁义礼智本具于心中,又认为心之外存在着天命,人有时只能“一听于天”。他的修养方法偏重于“反求于心”,也注意到读书、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功夫。他在坚持程朱理气学说的同时,又大量吸收陆九渊的心学。他的学说“实能兼采朱陆之长”。他的学说,通过弟子陈献章、再传弟子湛若水影响了王守仁,成为王守仁心学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维桢独特的生活道路和他独特的书法艺术杨尔,方爱龙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若把这理解为“人品则书品”,“心画见君子小人”,则是荒谬的。但书法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它必然要反映书家的情绪而体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也称风格)。这是书家的思想、生活经历、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