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酱油二次沉淀物氨基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检测了广州地区常见的四种品牌的酱油的二次沉淀中的氨基酸,发现四种二次沉淀物中氨基酸的摩尔百份含量相近;二次沉淀物中蛋白质的疏水性比酱油中多肽的疏水性强;各种氨基酸参与二次沉淀形成的趋势各异。由此推测,由二次沉淀母体物质转变成沉淀的过程中,蛋白质的疏水作用和氨基酸侧链的反应不可忽视,而这个过程中可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实现。  相似文献   

2.
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质量平衡原理,推导出Zn-Cl--NH3-CO32--H2O系金属氧化物及碳酸盐在水溶液中热力学平衡的数学模型,计算并绘出该体系的浓度对数-pH图,研究了各配位体及pH值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当溶液有NH3和Cl-存在时,ZnO的溶解度增大;NH3的浓度对ZnO的溶解度的影响最大,因而不宜用氨水作为Zn2+的沉淀剂.当溶液中有CO32-存在时,Zn的溶解损失小;即使溶液中含有一些NH3,但溶液中Zn的总浓度还是比较小.当溶液中有CO32-存在时不仅使Zn完全沉淀时的pH值降低了,而且pH值的范围也加宽了,因而可选用Na2CO3,(NH4)2CO3等作为Zn2+的沉淀剂.根据溶液中[Cl-]T,[NH3]T,[CO32-]T的不同,通过这些浓度对数-pH图可以在理论上初步选择Zn2+沉淀的最佳pH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作图法求算碳酸钙水溶液的溶解度及pH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导出了CaCO3水溶液的溶解度(S)与溶液pH值间的关系式;建立了CaCO3水溶液的溶解度由线及CaCO3电离出的CO3^2-的水解曲线;并得出了CaCO3的溶解度及溶液的pH值。  相似文献   

4.
实验测定了pH对Bacilusthuringiensisvar.entomocidus温和噬菌体TP3存活与吸附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介质中,TP3存活的能力相差很大;酸性介质及高碱性介质对TP3都有不同程度的瞬间灭活作用;TP3存活的最适pH为7.7,且适宜其存活的pH范围很窄;pH不同,TP3吸附到苏云金芽孢杆菌表面上的效率也不同,在pH≥9范围内,pH升高,吸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不同pH值条件下,在20~50℃温度范围内氟铍酸三甘肽(TGFB)晶体的溶解度与pH值的经验关系式为:S=6.6×10-8T3.729(1.16-0.115pH)-(pH-1.4)[7.5-0.4(1/lgpH)2.5].研究生长母液的酸度对亚稳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TGFB单晶的最佳pH值范围为2.2~2.6.  相似文献   

6.
小麦胚芽分离蛋白(WGPI)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碱溶解酸沉淀法制备了分离蛋白,通过实验确定了WGPI制备的工艺条件。其中一次碱提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pH9.0加水量16ml/g原料,提取时间60min,酸沉淀条件:pH值4.0。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国内外正借助可编程序电子计算器计算难溶沉淀的溶解度问题。作者也曾报导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E.Kelly最近报导了难溶沉淀当有阴离子水解时的溶解度计算方法。但是比此更为复杂的研究迄今未见文献报导。作者拟就FePO_4在水中的溶解度一例着重探讨当阴阳离子均发生了水解且其间还有络合物形成的这类复杂情况下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沉锂母液中锂深度回收的问题,对磷酸锂沉淀法的工艺基础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磷酸锂的表观溶解度与溶解行为、生成磷酸锂沉淀的pH和温度条件、磷酸钠加入量及磷酸锂产品特征等.结果表明:(1)磷酸锂在水中的初期(48 h)质量分数和pH相对稳定,可将初期质量分数作为表观溶解度,但随着溶解时间的增加,溶解液pH持续降低,Li+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到第50天尚未稳定;温度从20℃升高到90℃,磷酸锂表观溶解度从0.022 8%略微升高到0.025 6%.(2)尽管温度对磷酸锂表观溶解度影响不大,但对磷酸钠沉锂反应速率影响巨大,反应温度宜控制在90℃以上;沉淀反应的pH应控制在12以上,沉淀反应在开始的10 min内可完成总反应的90%.(3)基于上述条件,用沉锂母液制备出的磷酸锂容易过滤,经3次洗涤和干燥的磷酸锂,其纯度在97%以上;磷酸锂产品颗粒分散,晶形为南瓜状,产品中未发现磷酸钙、磷酸镁等杂质.  相似文献   

9.
盐卤硼酸盐化学XXX.含硼水溶液中硼氧配阴离子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盐酸-pH滴定浓缩盐卤中硼酸盐的结果表明,盐卤中的硼是以“四硼酸盐”的综合统计形式存在。在盐卤加水稀释实验中观察到硼酸镁过饱和溶解度现象。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研究中,测定并得到硼酸镁在浓缩盐卤中的过饱和极限溶解度比平稀溶解度高7倍。采用差示FT-IR光谱技术,记录四硼酸镁过饱和水溶液及其稀释过程和酸化过程的FT-IR光谱结果显示,含硼水溶液中存在在不同的多聚硼氧配阴离子,同时观察到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0.
酱油粕是酿造酱油时的残渣。由于它食盐含量高,又有臭气,故商品价值不高。日本《特许公报》1982年第52362号介绍了一种利用酱油粕生产复合多糖的方法。例如,用1公斤酱油粕(含水分23%),加水10公斤,充分搅拌,过滤,水洗二次,得不溶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与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相比,1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12.
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类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类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类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有16种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低盐固态酱油生产工艺的缺点,通过双菌分开制曲、多菌混合发酵,使酱油质量得以提高.全氮利用率和氨基酸生成率分别为78.7%、0.538.  相似文献   

14.
米曲霉是我国传统酱油生产用关键菌种.关于米曲霉菌株选育的研究主要包括,高产蛋白酶菌株选育技术研究、酶学特性研究、产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为研究重点.虽然,研究均显示经过改良的菌株性能超过了原始出发菌株,但是成果仍然局限于实验室理论分析.我国科研人员仍需努力,加强对米曲霉菌株在工业化生产中实际应用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酱油渣干粉为原料,对大豆异黄酮提取条件和纯化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动态逆流提取酱油渣中异黄酮,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大豆类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大豆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乙醇, 提取前的浸泡时间12h,料液比1:10,得到总异黄酮提取率达0.35%,粗提物的纯度为2.01%.选取3种极性不同的大孔树脂填装制备柱,并利用中低压色谱对大豆异黄酮样品进行纯化.结果表明,NKA9大孔树脂对总大豆异黄酮的纯化效果最好,在60%乙醇洗脱时,产品纯度可达到32%.该方法能实施在短时间内对大豆异黄酮样品进行大量的纯化,满足大豆异黄酮产品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黑豆酱油的生产工艺及制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通风状况、菌种选择、制曲周期、杂菌等主要影响因子,并从微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米曲霉As3.951的影响,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酱油生产工艺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大豆为原则,研究大豆皂苷的提取及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的变化。大豆皂苷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提取,再用D101树脂柱纯化;用沪酿3042曲子发酵酱油。通过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光谱法(UV)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3种方法分别研究发酵6、18、24及36d样品中大豆皂苷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测定了酱油曲子中的7种酶活性。结果表明,酱油曲子中α-D-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大,α-L鼠李糖苷酶的活性最小。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中的某些高糖链组分被降解为低糖链组分,并且在30d以内大豆皂苷的含量逐渐增加,30d以后又开始减少;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酱油的发酵天数和来控制其中大豆皂苷的含量,得到对人们健康更有利的富含低糖链大豆皂苷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同时测定酱油中的十种常见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提高了检测效率。方法采用20%甲醇提取并沉淀,用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甲醇和0.02 mol/L醋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22 min即可分离十种添加剂。添加剂回收率为94.8%~10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8%~4.14%(n=6)。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酱油中常见添加剂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9.
据新疆的气温、光照条件,经试验完成了低温、低盐(11—12°β′e)晒露发酵制酱工艺技术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工艺必须高盐制醪发酵的酿造技术,为生产色、香、味、体俱全的低盐豆酱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