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位原油物性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物性特征的各种因素。原油物性不仅受原油族组成的影响,而且也受成熟度、埋藏深度、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的影响。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含量、沥青质和含蜡量等,粘度主要受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含量的影响,沥青质和含蜡量对其影响不大。牛圈湖油田芦草沟组原油物性变化不同于其它地区和其它层位,其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油气藏中烃类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其它地区原油物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特征主要与保存条件、水洗作用、氧化作用等因素有关。该认识对于其它地区原油物性分布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辽中凹陷原油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辽中凹陷3个主要油气藏原油物性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物性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原油物性不仅受到族组成的影响,还与油源差异、原油保存条件、重力分弄作用等有密切关系.运移方向上,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物性不断变差.纵向上,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原油物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差;反之,物性则逐渐变好.同时通过分析物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密度和粘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粘度相比,密度和合蜡量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低孔、低渗、低压油藏,油藏天然裂缝不发育,但部分油井投入注水开发后,初期就出现含水快速上升,甚至早期水淹的现象.运用示踪剂监测、脉冲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等方法分析目前油藏见水特征,认为研究区次生裂缝分布广泛,裂缝主要为超破压注水与人工压裂形成,且裂缝发育方向受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及油藏构造形态控制.通过实施堵水调剖,控制注水压力,转注主向水淹井,调整井网等措施,可提高注入水波及程度,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庆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7):6685-6687
牛圈湖-马北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地层作为储层的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详细叙述了其岩石学特征,同时阐述了对该地区储层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详细叙述研究区火山岩孔渗基本特征,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系生油岩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二叠系生油岩和侏罗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生物标志物多因素对比、甾萜化合物指纹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等方法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原油的组成特征与侏罗系生油岩抽提物的组成特征差别较大,两者无亲缘关系,而与二叠系生油岩抽提物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较好的对比关系。这说明侏罗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B-A两油田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B-A两油田白垩系的储层物性分布规律;通过岩性、成岩作用、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物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B油田白垩系具有高孔高渗的储层物性特征,而A油田为中孔低渗的特征。B油田为一套辫状河道沉积,沉积物胶结疏松且粗组分含量高而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A油田为三角洲沉积,沉积物细且碳酸盐胶结作用强烈,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高。结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造成两个油田白垩系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疆三塘湖盆地沉积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西部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储集岩类型及其成岩作用特点。方法针对三塘湖盆地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特点,开展盆地尺度上储层成岩作用的整体分析。结果二叠纪裂谷盆地的成岩强度大,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原生孔隙丧失多且早,晚期成岩作用较重要,裂缝是油气运聚的通道和空间,可出现次生孔隙发育带;三叠纪—古近纪拗陷盆地的成岩作用表现为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作用并重,原生孔隙多被保留;晚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等表生成岩阶段对该区的成岩演化和油气运聚起到重要作用;二叠系中特征的泥云岩和藻云岩可能是在有淡水注入的较高盐度湖泊中经混合作用而形成的。结论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古近纪的成岩作用特点可作为中国西部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储集岩成岩作用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三塘湖油田单井原油集输模式并分析了井口高回压原因,介绍井口电磁加热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安装方式和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恢复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史。方法 利用回剥技术,根据压实校正模型和艾利均衡模型对两凹陷的总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量进行求取。结果 马朗凹陷主要经历了2个隆起期和3个沉降期,条湖凹陷为3个隆起期和4个沉降期;早、中二叠世两凹陷的沉降幅度很大,沉积速率最大可达133.46m/Ma;晚白垩世的隆起幅度最大,地层剥蚀厚度可达846m。结论 晚二叠-早侏罗世,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条湖凹陷,从中侏罗世西山窑期开始盆地的沉降中心向东迁至马朗凹陷内。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主要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砂岩,其储集物性差,主要为致密储层,次为低渗透储层.平面上,由南向北,距物源愈近,砂岩粒度越粗,杂基含量越低,成岩压实作用和晚成岩期胶结作用越弱,物性条件逐渐变好.纵向上,随地层变新,其沉积相从三角洲前缘亚相至三角洲平原亚相再到河流相,物性呈变好趋势.因此,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物性北好南差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1.
对沈家铺油田枣V油组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母源沉积环境、生源及生油岩演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饱和烃的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类异戊二烯烷烃含量高,奇碳数优势弱,成熟度参数低,这些都表明原油具有低成熟度的特点。Pr与Ph含量的比值低(0.66~0.88),伽马蜡烷与C31藿烷含量的比值高(0.59~0.86),这反映出其源岩形成于微咸水—半咸水湖相还原环境。其生油源主要由菌藻类有机质组成,但藻类可能是其源岩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三塘湖盆地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三塘湖盆地主要有三套烃源岩: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生界上二叠统湖相低熟烃源岩和古生界下二叠统和石炭系湖相成熟烃源岩.烃源岩在马朗凹陷、条湖凹陷和汉水泉凹陷均有分布,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煤和碳质泥岩.最有利的烃源岩为马朗凹陷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气生成量大且碳酸盐岩含量高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差、破裂压力低、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为探讨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利用复配原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条件下溶解不同含量CO2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段塞大小及气液比等注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O2能很好地改善原油性质,CO2溶解能力强,能有效增加地层弹性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但是注气参数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气水交替注入方式优于连续注气开发,最优注气量为0.3PV,最佳注气速度为8 103m3/d.采用变气液比的方式开采,可以缩短投资回收期.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及类似油田的注气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南油田破乳剂主要是以复配为主,油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BP-169和SP169对高含聚合物的破乳效果较差的情况,采用三组分复配法研制了水溶性低温高效破乳剂Pel-01.室内对比评价表明:Pel-01在脱水率、脱水速度、油水界面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BP-169和SP169.下二门联合站6d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Pel-01破乳剂破乳效果明显提高,投入使用后平均每天可减少加药量20kg,而且指标均达到外输原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胜利油田王庄稠油黏度大、开采难的问题,对其进行了降黏实验研究.首先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王庄稠油的黏度.原油的黏温实验表明:王庄原油在温度超过60℃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趋缓.为王庄原油研制了降黏剂JDLH.影响降黏剂JDLH对王庄稠油降黏效果的因素有:降黏剂加量、油水比、降黏温度和矿化度等.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JDLH最佳加入量为0.3%,最佳油水体积比为7∶3,降黏温度为50℃;降黏剂JDLH可耐盐15 000 mg/L.用5种不同的降黏剂对王庄稠油做了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JDLH的降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渤海蓬莱20-2油田原油物性和色谱-质谱等实验数据进行成藏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新近系馆陶组原油物性差异及成因.蓬莱20-2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硫、低蜡和低凝固点的稠油特征,油田南区的原油物性呈现出优于北区和东区的特点.南区的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较低;而北区和东区的原油分别来自渤东...  相似文献   

17.
三塘湖盆地北西向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盆地总的构造格局.平衡剖面的正演表明:控制盆地构造变形的滑脱面位于石炭系内部的泥岩层中,滑脱面的深度约4.46km;盆地北西向构造变形带是海西晚期和喜山期两期构造作用叠加的产物,变形带的扩展顺序呈前展式自南向北扩展;变形机制主要为受重力扩展作用控制的断弯褶皱作用;变形样式主要为断裂及相关褶皱.盆地总的缩短量最大约8.3km,海西晚期最大缩短量约4.5km,喜山期最大缩短量约5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