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抒情杂文。就其出自肺腑的至情来说,与文学史上的名篇,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可以媲美;而它表现的思想高度及深刻的社会意义,则是上述的名篇所不能企及的。文章见地深刻卓越,感情真挚浓烈,语言凝炼含蓄,笔锋跌宕曲折,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由于这篇文章一向选作中学语文教材,二三十年来分析它的资料颇多。但对其中某些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主编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就指出过:"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应该把它们和‘和’、‘的’、‘呢’、‘吗’同样看待。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这是多么精辟、形象的见解。正如两位语言专家的观点,标点符号已作为语言的有机部分,在当代信息交流频繁的社会里,充分显示着它"独特"的表意功能。特别是在文章里,充分显示着它的"选词、联句、布段、成篇的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及通俗性,而且使文章达到准确、快速、充分地交流思想的目标。"因此,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里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无论在帮助读者理清结构、辨明语气,还是正确而深刻地了解文意,都具有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肖疙瘩和李立的冲突是争夺权力的暴力之冲突,前者失败源于僭越父之权威的欲望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三峡》,为素有定评的古代散文名篇,注释、分析它的文章,数以百计。全文仅一百五十五字,逐字逐句,你“斟”我“酌”,似早有定解,更无疑义,实则不然。笔者拟就下列字句再献疑义并加试释,管窥蠡测,谨以之就正于方家。一、“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自,有‘于’和‘在’的意味。”——这是中华书局版《古代散文选》的注释。“自,这里有‘在’的意思。”——这是部编十年制学校课本初中第四册的注释。就笔者所见,这还是比较慎重的注释,因为其中都带有一些限制的说法或不十分肯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的《跳蚤》这首诗以跳蚤喻爱看似不合常理,但它的奇思妙想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它的美学之道。一是创造主体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哲理的思辨给予爱一种与众不同的诠释,迸发一种美的思想火花;审美客体跳蚤与爱的比拟让人耳目一新,诗章结构和谐,内容平衡对称,散发出一种艺术美;欣赏主体在顿悟间,产生距离美和联想美。  相似文献   

6.
中师小教大专教材是新编教材 ,其中《古代汉语》教材的注释有一些问题 ,为此进行探讨。本文只就《晋灵公不君》一文的部分注释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夷坚志》俗语词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洪迈撰的《夷坚志》是宋人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这部书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的俗语词。如:闽南话里作“抓、逮捕”的常用词“录”字,书里共出现26次(见拙作《闽南方言“录”字小议》,《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正昼(即正午)17次,生理(即生意)11次,且这些俗语词,通常采用俗别字和音近替代字,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极可宝贵的材料。本文选释今天闽南话里所见的《夷坚志》里的俗语词若干例,以供读者参考。文中注的音,系笔者家乡诗山方音。若写不出本字,则用同音字代替。  相似文献   

9.
《秦桑曲》是陕西秦筝流派筝曲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曲名和曲意取自李白《春思》。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创作而成。乐曲通过咏叹性的曲调,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音调,描述了一位妙龄女子思念亲人,盼望早日团聚的思切、盼切、怨切心情。"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作曲家周延甲先生运用古筝特有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方音调,在作品中完美的阐发、刻划和演绎了《春思》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林景熙佚文《春声君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末受国诗人林景熙,其托物言志的讽谕小品也很特色,新发现的佚文《春声君传》就是一篇难得的佳构,从中可见作者的高风高节。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朱子语类》中的13个口语词加以考释,以期引起人们对其语言研究的重视,并为各种近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修订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创新、发展、弘扬易经文化,推动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在坚持传统注解的同时系统探索易经经文新的阐释方式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本文依据作者提出的易经新释方法(祥见<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对易经之成卦进行了传统阐释与现代新释之比较研究,提出了咸卦新的阐释系统,同时利用现代手段模拟了咸卦的变化规律,系统破解了威卦的变化奥义,使该卦的卦辞、爻辞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语言化阐释,创设了成卦之卦、爻变数、变化趋势图、变化模拟表等,并用新的数、符、图、表、文等分别从变化模拟及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层次完成了战卦卦、爻的诠释,使成卦的象数及义理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系统发展,从而增强了咸卦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人对《荀子》注释的精义固多,却也难免还存在着缪误。通过对《荀子》各家注本失误的具体分析,侧面反映了唐代杨倞以来注释家们在理论、方法上所存在的缺陷及流弊,以期为探索传统训诂学的科学化道路提供一些反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的这首《贾生》诗,一般都释成以古人自况的怀才不遇之作,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理解。现提出新释如下。作诗以沉博深微为特色的李商隐,写《贾生》诗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正如前人所说的,“前席之虚,今古盛典”,我认为,没有贾生式的召对宣室际遇的李商隐,是既不可能以贾生来作不伦的类比,也不可能有这类“怀才不遇的心情”来在诗中宣泄的。本  相似文献   

15.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经典名言是十分正确的。不同的读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以及审美经验的差异,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是不会相同的。正象鲁迅对《红楼梦》所提出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建,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对于诗歌的欣赏与评价,更是如此。诗歌总是饱和着作者的主观意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跳跃性、含蓄性、情感性、神秘性等特点。有的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欣赏与评价,历来意见不一。特别是对难…  相似文献   

16.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也是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一章,至今仍被选录进大学、中学的教材之中。但是《侍坐章》也是《论语》里争议颇多的一章,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往往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文章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侍坐章》中的众多疑点做一个集中而有效的梳理,以裨后学者。  相似文献   

17.
《儒道释经典译注》简介张芳彦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修身养性”以申仁义,道家“修真炼性”以主无为,佛门“明心见性”以达。分别在不同历史阶段推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三者相推相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灿烂...  相似文献   

18.
徐奭以其《铸鼎象物赋》中的名句“足惟下正,讵闻公 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21)被宋真宗钦点为状元。该名句中的天命理趣、人事理趣,体现出徐奭对帝王得天命的鼓吹,和对臣下忠直品格的强调,是他得到宋真宗垂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彪 《吉安师专学报》1994,(1):39-41,52
“有一千十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经典名言是十分正确的。不同的读者根据各自不向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以及审美经验的差异。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是不会相同的。正象鲁迅对《红楼梦》所提出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闻秘事……”①对于诗歌的欣赏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多友鼎》文字的形体学分析与铭文的语言学检讨,发现璀即后世的“征”,其义为进;”孚车不克以”是个名词短语,其中的”不克以”是前面的”孚车”的定语;”盎”应训为击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