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20世纪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原有的封闭住区模式已不能适应住区开发。人们渴求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形成传承给下一代充满活力的城市居住空间——开放型小尺度街区。本文以大连锦泉源二期商业地块规划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开放型小尺度街区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邹林芳 《科技咨询导报》2009,(32):99-99,101
近年来住宅建设快速发展,沿用了“封闭式”模式进行设计和建造。虽然方便管理,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加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和隔离.形象城市空间的合理联系和发展,降低了城市空间的综合性和人们交往的机率等等。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在符合当前情况的住区规划方法——“开放式居住”的住区模式。通过剖析其模式的生成方式.优点及存疑,结合上海世博园区周边的住区建设实例,探讨试模式的合理性,并总结了其运用的规划先决条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生态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和企业、培育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发展等方面 ,讨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同济大学朱锡金21世纪是人类对之充满各种期望的时代,在这新世纪的伊始,人类住区将如何进一步再发展,以达到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从生态住宅、它的规划目标、生态住区的功能、近接居住环境、住区环境保障等方面分别述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质量,人类住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生态住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该文在分析了生态住区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概括和展望了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是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一项重要命题。研究南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法律保障问题,首先要梳理、介绍目前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中关于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要总结南昌近几年以来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第三要重视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经济利益优先——生态利益优先"、"人类本位观——生态整体观"的思维转变;最后要构建南昌生态城市建设中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架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城市住区热环境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不同环境要素组合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空间要素组合状况以达到生态节能的效果.方法根据住区建筑形态构成的典型性选取上海市3个行列式布局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NVImet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分析夏至日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效果.研究住区不同空间要素组合与热环境的对应关系,从住区整体三维空间构成、建筑形态和绿化形态3个方面比较研究不同要素组合模式的生态节能性效果.结果建筑形态相比绿化而言对住区热环境影响更大,建筑三维形态可以解释空气温度差异的25%,高大乔木可以解释温度差异的13%,其蒸发蒸腾作用和遮挡作用带来的降温效果远优于草坪的降温效果.行列式布局街区建筑高度、形态、绿化的面积、形态等要素组合影响了住区空间气温.结论绿地组合模式与住宅组合空间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可有效改善住区热环境,提高节能效应.优化城市住区生态节能性空间结构,有效提升空间环境的节能效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厦门马銮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生态规划变得愈来愈重要;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基础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厦门马銮湾地区城市生态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及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规划和小尺度区域生态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节能省地,住宅小区设计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天清 《工程与建设》2007,21(5):686-688
中科院合肥分院科学家花园方案规划,以绿色生态、节能省地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合肥当地自然气候及地域特点,充分运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及规划方法,从住区规划到单体建筑、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逐一落实生态设计与节能措施,目标是为住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力图达到住宅小区的节能效果与经济投资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以普兰店市为例进行县级生态城市评价与规划目标研究,首先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评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和子系统评价值分析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和制约因索,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1.
黄樟  吴昊芮 《科技资讯》2008,(35):210-210
城市廉租房的选址与入住廉租房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国内外廉租房住区选址的五种模式的优缺点,希望能为政府决策者找到廉租房不同选址模式的利益平衡点,以获得城市廉租房住区的良性建设以及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住区是南宁市实现“森林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南宁市城区的六个区为评价单元,建立南宁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然后根据分值将南宁市六个区分为生态住区建设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不同类型,最后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增强南宁市生态住区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住区CO_2排放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中国城市住区全寿命周期CO2排放情况,综合考虑住区住宅建筑排放量和绿地吸收量,提出计算方法,并以北京为例选择典型多层住区单元地块进行计算,讨论减排方法和减排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在现行规范、现有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下,案例住区建筑CO2排放量中约3%可由住区绿地吸收。通过推行节能措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实现减排约50%。而实现住区零排放,则需要从城市整体角度大量依靠郊区森林碳汇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仅就城市和人居环境绿化有关问题,沿普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的思路做些探讨。实际上规划建设城市完整的绿地系统,就是"规划建设21世纪中国城市环境的理想模式——园林城市"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上海旧城区住区,以不太高的建筑容量和很高的居住密度为形态特征。反映居住密度的指标也是一项生态指标,而生态质量又以物质环境优劣表达。作者在分析上海旧住区的具体表现后,认为如此低下的物质环境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生态性后果。从城市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改善旧住区生态环境出发,文章提出了必须要有相应的环境对策五点。  相似文献   

16.
彭丽华 《科技资讯》2013,(3):211-211,213
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目标。在建设"幸福廊坊"过程中,分析了当前廊坊市自身状况,并建立了科学的幸福指标,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已被公认为是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模式,但是,如何把生态城市的理念真正应用于城市的宏观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为例就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宏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等做了初步探索,在坚持自然优先、资源定位的原则下,综合分析厦门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的优劣势,明确其城市定位为: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并围绕主导产业旅游业对全市进行功能布局,将厦门市分为五大功能区.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做出的城市远景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可以指导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可持续规划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根据城市模式的演化趋势,在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海彬 《科技信息》2012,(27):353-353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整合调控中心城市建成区建设布局,就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倡导自下而上的途径,采取慎重而又积极的态度和持续的适度规模整治手段,进行适应性、开发性的城市整合调控,也要全面贯彻"一中心三组团"发展要求,坚持"疏解与转变并重"的目标,更要以提高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和运行效率为目标,以适度疏解,功能优化为调控方向,通过"三个疏解、三个转变"的规划手段,合理、高效地调控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存量土地资源,加强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外延扩张与内涵聚变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主中心区与副中心区相融、建成区与新区共生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为城市建设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又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中,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该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