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而五四文学革命,则开创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以鲁迅为伟大旗手和主将的五四新文学,鲜明地体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五四时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坚决批判封建礼教伦常道德,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外国作家艺术经验的新文学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后起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们。戏剧艺术大师曹禺,就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曹禺说:“我十三岁就读了鲁迅的《呐喊》。……就给我以深深的感染。”他说,鲁迅的“作品对我说了一辈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現在欢度它的四十周年了。“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轉折点;我国人民特別是广大青年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建国第十个年头的今日来纪念这一节日是有重大意义的。“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运动,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現形式就是文化革命。“五四”运动之所以伟大,就在干它不仅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且是一个伟大的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文学厉史上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它使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步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以早期共产主义知识份子为领导,以革命小资产阶级为巩固的同盟军,并结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了一条统一战线,共同向封建文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终于取得了决定性  相似文献   

7.
伊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现代派著名诗人,而且也是著名批评家和翻译家。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开创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把中国诗歌传统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之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他深信中国诗歌能为美国新诗"提供具有伟大的价值和实用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正>一刘进才2007年出版的《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1](以下简称《语言运动》)是一部系统地把语言运动、现代文学与国文教学纳入一个互动共生的文化整体加以考察的学术著作。著作在出版前后,受到了专家的支持与好评。刘进才的合作导师杨义在该书刚刚脱稿后说,这部著作打破了之前研究界"将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文学、语文教学三者分割的局面,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现代语言与文学生产的整体观"。解志熙在《序》中也说,刘进才选择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这样一个课题作为自己博士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异质文化现象。"神性"与"自求"是中华传统健身术与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目的之异,"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提供了"和""分"有别的方法论,"写实"与"写意"是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期,先秦诸子确立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一些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美好词汇,如:仁义、诚信、人道、爱、超越、求索、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本文将先秦诸子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借用“先知”这一概念来给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以及屈原等文化伟人作价值定位,认为他们具有类似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先知品格,即:诚实、洞察力、使命感和善意,而这些,恰恰是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 2 0世纪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中 ,作为跨语际实践之一的世界语运动似乎被人淡忘。但作为一场历时一个多世纪的文化思潮和语言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语言和文学都曾有着特殊的影响 ,它表征了中国现代文化生成中所隐含的种种内在矛盾和紧张 ,体现了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历程中的独特历史经验 ,对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谐世界“思想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千年交往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将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向世界做郑重推荐,更是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有机结构,中国古代文论也以这种整体把握的方式去审视文学,建构成一套富有诗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论家在观照、把握、思考、评价作品时,也总是将其看作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整体,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基于这种整体的思维,中国文论常以气论文,以结构论文,以圆通论文.西方文论是一种逻辑性文论,所讲的文学整体是机械性整体.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不仅在军事学、政治学、文学、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均有伟大贡献,在体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实践,即他的全面发展思想、体育竞赛道德修养思想、体育养生思想等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亦有积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担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此,他们的思考,筹划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次第达到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每一步思考都被负着肉体的创伤和心灵的巨痛,特别是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折磨。如何对待西文化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中贯穿始终的倾注点。  相似文献   

19.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管理的动力和精神源泉,“仁”“和”“礼”“义”管理理论体系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标记所在。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的管理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管理体系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思想,为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一是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升华;二是使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