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增聘由院党组和院务会议主持,各学部具体操办.初步人选由各学部自行酝酿,院党组和院务会议讨论决定.院党组和院务会议在决策中基本尊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部的意见,但对哲学社会科学部酝酿的人选删减较多.最终人选先经各学部委员集体议决,再经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产生.不同于1955年的选聘,这次增聘主要考虑人选的学术水平,淡化了政治标准,贯彻了“宁缺毋滥”的原则.自然科学领域人选的产生方式还较为郑重.但这次增聘如1955年的选聘没有严密的制度化的遴选程序,也未免行政干预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新近返国者的当选反映了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读者需求变化和事业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我国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进行服务策略调整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图书馆联盟、践行信息服务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和探索社科信息服务新方式和新手段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先生找到我,告知广西民族学院的学报打算出一期有关何丙郁先生的专集,约我写一篇稿子,我未加思索,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深心里早有此念了.关于何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王锦光和闻人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专文介绍;90年代,廖伯琴女士的文章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使我们对何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贡献有了大致的了解.2001年,经胡维佳先生数年的努力,《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论集不仅收有何先生有关炼丹、火药和术数方面的论文,还包括数篇介绍李约瑟、鲁桂珍和他本人研究经历的文章.这些论文和文章最初大多发表在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报上,查阅起来颇为不易,如今汇编成一集,为学术界系统地了解何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因此,就何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已无须本文赘言;本文所想做的是,从过去十来年里与何先生的交往经历中选出几个片段,希望能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这位睿智长者的可敬和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4.
民族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其特色和比较优势方面。繁荣发展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特色发展和创新之路,是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连民族学院特色学科建设为例,阐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牵动,构建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支撑体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主要包括思想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创新资源的生成与创新主体的发现、运用、整合等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创新资源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素材空间,提供了畅达的信息通道,还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价值的潜在性、效益的延迟性、理论的时效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特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社科研究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迫切需要。在成果评价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曼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86-186,188
十五期间,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被批准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博士点由十五前的没有到增加5个、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房列曙教授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作为全国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优秀成果,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全国仅十部,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方面的工作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在十五期间大力支持具有潜力的学科快速发展,对能充分展示地域特色、创建与时俱进文化的学科重点发展。现对学校在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作一总结,并对以后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院校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研究阵地至少包括研究机构和研究期刊。过去70年来,中国的中东欧研究机构经历了从建后停顿到恢复新建及骤然减少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研究期刊则大体日渐式微。20世纪60年代国外问题研究启动时,东欧研究便受到重视。当时研究机构主要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下属文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196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1965年成立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苏联东欧研究所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但这些机构不久便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档案资料,考察了1980—1981年院士制度在中国的筹备经过与搁浅的原因及影响。这次院士制度的筹备导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委员胡乔木的提议。筹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进行。1980年筹备期间,在胡乔木、方毅的推动下,经由钱三强、于光远、武衡等负责操办,形成《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定稿和《关于建立院士制度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了这3个单位上报的该请示报告。按照这次建立院士制度的计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通过选举杰出科学家为院士的途径,建立终身纯粹学术荣誉性的院士制度,在中国形成真正的学术权威。但主要因为1981年5月许多学部委员于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强烈反对实行院士制度,这一计划搁浅。学部委员持反对意见的根源是,这次拟建之院士制度对他们而言不免激进和理想化,也与学部委员制度存在冲突。这一计划的搁浅是后来中国科学院未能建立与学部委员制度并行不悖的院士制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刘冬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2):113-118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本源在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功能目标的实现,形成研究人员激励机制的标杆。通过江西省地方高等院校的研究,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性范畴和价值观,正在主导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剥离和弱化了本土特殊性研究评价机制,导致科研评价缺乏层次性和动态性。为此,主张构建地方高等院校具有一般性和本土特殊性的评价机制和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由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创新管理基地)主办的2008中国创新学术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CICALICSWorkshop),于2008年10月27-2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大会开幕式于2008年10月28日上午在浙江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淑林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副教务长、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强教授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致辞,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来自海内外的70余位会议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随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可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等四个阶段。回顾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爱明 《科技咨询导报》2010,(11):222-222,22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的影响程度加深,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抢占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如何贯彻江泽民同志和新一届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精神,关系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作用的发挥,以及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就理工科大学和我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条件保障等方面作了探讨,剖析了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驱动作用。中国近代以来,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尤其表现在我党重大理论和制度的突破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力上。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的则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是提高领导干部认识能力、思想境界,坚定政治方向,优化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依据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对《新世纪图书馆》2003—20011年载文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阐述了选题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即选题范围过于宏大、"炒冷饭"、内容过于集中、缺乏问题意识、文献评述不严谨。基于此,该文认为,要想提高选题水平,就必须要加强阅读,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加强实际调查研究,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熟悉、感兴趣的选题;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利用矛盾。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根据集合效应、整体性、最优化、互动性、全过程动态管理等观点,可构建4+1式的立体式大社科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融大社科和立体式于一体,由4个子系统及1个配套系统构成,是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其中,目标子系统是导向,结构子系统是核心,支撑子系统是关键,基础子系统是动力,配套系统是一个有效的流程。在立体式大社科管理体系的运行保障上,需要积极探索和有效运用规律,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完善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