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依据拉姆齐测验,我们可以对一个条件句进行可接受性的测验,这是一种学界普遍采用的研究条件句的思路,但研究表明,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拉姆齐测验与摩尔悖论语句存在着联系。借助于摩尔悖论形式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把拉姆齐测验用摩尔悖论语句形式表述的话,我们就可以推出理性主体具有全知的认知力,这很明显是悖谬的。由此我们认为把拉姆齐测验解读为可接受条件句的路径是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认为摩尔悖论语句只是对这个接近于拉姆齐测验的变形条件句思想路径有效,但对拉姆齐本人的原始表述无效。  相似文献   

2.
逻辑悖论和自组织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悖论常常被简单地认为是思维不严格造成的,然而集合论和人工智能等研究表明:逻辑悖论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某一层次或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循环。而一种过程本身和过程的结果互为条件,这正是自组织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本文从  相似文献   

3.
凯伯格悖论被称为休谟问题之后又一次"哲学的耻辱",由此引发热议。凯伯格试图通过弱化的演绎条件和一致性原则解决悖论,瑞恩的"避免错误"方案和尼尔金的P推理则试图从信念层面突破,数学家莫绍揆从概率角度力求说明凯伯格悖论的荒谬。在批判吸收这些解悖方案后,作者提出在实践层面审视悖论,联系概率的逻辑内涵,有助于悖论的消解。在悖论描述语句的推敲中,发现"公平"为悖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综合考察凯伯格悖论和休谟问题,发现了归纳悖论在合理信念接受问题方面的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一般的语词和语句不同,索引词有特殊的内涵和外延,含有索引词之句子的真假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在一门语言中,索引词既不能被完全取代、也不能被全部消除。从逻辑哲学的角度研究索引词,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拓宽语言逻辑的研究范围,而且有助于解决语用悖论。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 ,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 ,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 ,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 ,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 ,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将实在看作是相互关系着的过程,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关系性-过程性原则。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思辨哲学,必须表明自身的逻辑必然性。从思辨哲学的自明原则可以分析出关系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从怀疑论的逻辑结构的解析中可阐明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因此在过程哲学中关系性-过程性原则是重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界对逻辑悖论的成因有主观虚构论、认知错误论、语言缺陷论、客观存在论等诸多指认。逻辑悖论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果我们承认经典逻辑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从蕴涵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探求其生成的因由。  相似文献   

9.
解决亨佩尔乌鸦悖论的方案可分为四类:甲,否认或修改尼科德判据;乙,否认换质位定律;丙,否认或修改等值条件;丁,认为尼科德判据中的"验证"与等值条件中的"验证"不是同一个概念。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各类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绝大多数属于甲类,其中贝叶斯型方案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类。但即使是贝叶斯型方案,也存在严重问题;否认换质位定律又违犯逻辑,丁类方案也不可取。但是,逻辑等值的命题可以不是同一个命题,所以支持等值条件的亨佩尔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还用"例证"的例子表明了等值条件不成立。因此,可以用丙类方案来解决乌鸦悖论。用命题理论来解决乌鸦悖论是一个完全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隐喻语句在进行非字面义表达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信息,这些前提信息和字面表达的预设没有本质区别。但相较于字面表达的预设,隐喻的预设更为复杂,即使是最简形式的隐喻语句,也存在不同类型的预设;且隐喻的预设介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间,它既有相对确定的形式,又高度依赖于语境,具有动态性。通过将一个隐喻语句所使用的预设区分为隐喻概念预设和源域性质预设两类,说明两者在层级上的差异,可以解释隐喻预设和一般预设在投射性和可取消性上的区别。继而遵循动态语义学传统,可以提供一种贯通表层语句结构和深层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同一框架下刻画两类预设投射的不同情形,揭示动态语境中的隐喻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