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曾经有过一颗行星--"第5号行星",但它遭受不明天体撞击破碎,形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这是真的吗? 提丢斯-波得定则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将小行星带列入其中.但是,当人们把这个定则应用到实际的太阳系行星上时,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火星与木星之间没有行星?为此,天文学家对这个区域展开调查,结果在那里发现了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2.
读了《太阳系行星之谜》之后,我觉得这是一篇颇富争议的文章,赞许者会有,批评者也会有,批评的意见或许还会很尖锐. 《太阳系行星之谜》一文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太阳系的以下问题:"提丢斯-波得定则"的妙用,小行星带的形成,对上古时代地球"大洪水"的考察,金星的由来,"第10、11、12号行星",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木星爆炸,等等.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27日,小行星探测器"黎明号"终于起程了.它将飞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那里的两颗神秘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这次任务的行程长达50亿km,耗时8年.学者们期待"黎明号"帮助他们回答一个古老而又玄妙的问题: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  相似文献   

4.
有天文学家确信,在冥王星轨道外,还有一颗"第11号行星".这是真的吗? 在小行星带发现之前20年,即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偶然发现了天王星,而天王星的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于是提丢斯-波得定则一下子就出名了.  相似文献   

5.
在太阳系中,由于火星离地球较近,又很有可能存在流水和生命的迹象,人类便对火星探索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火星并非是太阳系中仅有的"生命星球".离开火星,穿过一条小行星带,便进入到太阳系中寒冷而幽暗的地带,那里有一个庞然大物——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就是木星.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事实上,小行星带早在18世纪就被德国人提丢斯预见到了.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地带,其间沿一定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着大大小小的岩石,这就是著名的"小行星带",是在19世纪初被发现的.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这一地带发现了小行星塞内斯(直径1003千米).1802年,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在这里发现了小行星帕拉斯(直径608千米).此后,在这一地带又相继发现了幽诺、维斯达等小行星.  相似文献   

7.
横冲直撞的行星 地球外的深空大约有800颗小行星和几十万颗更小的行星.当然,这些小行星各有轨道,通常并不"越轨".然而,万一有一颗"图谋不轨"呢?假如真有一颗脱轨小行星撞上地球,就会造成空前浩劫-毁灭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绝大多数生命,更小的行星则能撞毁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8.
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飞抵谷神星进行探测.该探测器是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的,它在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谷神星是颗什么样的行星?这件事对于人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谷神星的奥秘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有一片小行星密集的区域,被称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天文学家估计,这里约有50万颗种类各异的小行星.灶神星、谷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四大金刚”.  相似文献   

9.
再访木卫二     
从1995年到1997年底,美国宇航局的不载人"伽利略号"宇宙飞船陆续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发回了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木星以及它的几颗卫星和周围几颗小行星的大量数据和数百张高清晰度图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在九大行星中间,在原本"应该"有一颗行星的地方,却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二、为什么八大行星自西向东自转,唯独金星是反方向?三、为什么木星和土星的好几个卫星的公转方向,与其他卫星相比都是"背道而驰"呢?四、为什么天王星"躺"在轨道上绕太阳转?五、为什么从木星到海王星的4颗大行星都比较大,唯独那最远的冥王星却又"突然"那么小呢?六、冥王星不仅是大行星中最小的一个,与类木行星的大卫星相比,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至多只能排"老六",这又是为什么呢?七、"提丢斯—波得"定则到底正误如何?八"2.8"处到底有没有发生行星大爆炸?九、玛雅人为什么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而不知道冥王星?十、火星上为什么洪水泛滥却又突然洪水消失?  相似文献   

11.
小行星还在二百年前就已确知,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正常行星,随后发现了许多小行星。苏联列宁格勒理论天文研究所每年出版《小行星星历表》,1981年卷表列了2178个小行星的精确轨道,以及在最适宜于观测的时刻它们的坐标位置。它们都有环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开普勒轨道,大多数处在紧靠火星轨道之外的小行星主带中。  相似文献   

12.
<正>《飞越冥王星》作者:郑永春出版:浙江教育出版社有人醉心于神秘深邃的星空,有人着迷于精密复杂的飞行器,这是深空探测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飞越冥王星》讲述的是一段激情澎湃的科学探索历程。冥王星虽然在人类视野中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它一直是如此的淡定与从容;"新视野号"在历经艰难曲折后,学会了合作与等待。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字宙?如何借力木星把飞行器甩出去?柯伊伯带里究竟有没有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当"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之后,在行星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体积和质量远比行星小得多。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直径都在100千米以下。小行星数量众多,也是太阳系的重要成员,它们大多处在火星和木星运行的轨道之间,类似行星作环绕太阳  相似文献   

14.
大小之最     
假如我们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仍然把冥王星视为行星,那么,在太阳系的九颗行星中,半径最大的是谁呢?是赤道半径约为7.1万千米的木星.地球位居第5,半径约为6300千米.排在最后的是冥王星,半径约为1100千米,只有木星半径的1/60.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号"任务组近日证实,位于一颗类太阳(与太阳类似)恒星周围"可居住带"内、与地球大小相对接近的一颗行星被发现,这也是首次发现这样的行星。此外,还发现11颗可能也如此的候选行星。这标志着在寻找另一个"地球"方面的又一个里程碑。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是迄今已知除地球之外在可居住带内运行的最小行星。所谓可居住带,是指能让行星在其中环绕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行、并且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地带。  相似文献   

16.
从哥白尼时代以来,关于太阳系曾经有过三次出乎意料的新发现高潮.第一次是370年前伽里略用人类第一批天文望远镜首先看到木星有四颗卫星;并发现了金星的位相变化;他还发现土星的外形有奇特的变化,半世纪以后,惠更斯确认那是土星的扁平的光环时时以不同的角度朝向我们所致.第二次高潮于伽里略逝世后一个半世纪来临,1781年威廉·赫歇耳破天荒地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天王星.又过了二十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又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后来人们查明,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小行星数目成千上万.第三个高潮则近在眼前:1977年3月发现了天王星的光环,1978年发现冥王星也有一颗卫星,甚至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美国海尔天文台的查理斯·科瓦尔在搜索彗星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他的轨道在土星(离太阳9.5天文单位)和海王星(165天文单位)轨道之间,大约离太阳24亿公里。这是迄今已知小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大家知道,在火星(1.5天文单位)和木星(5.2天文单位)轨道当中存在着小行星带。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木星内侧,环绕着太阳公转着。个别的可能达到木星外侧。但也有少数小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象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它公转周期比地球还短。  相似文献   

18.
未雨绸缪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小字辈,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太阳系形成期间由石块形成的,只有大约3%的小行星由铁等金属构成.小行星的轨道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广大区域,只有少数不守规矩的"特殊小行星"在火星或木星的引力作用下,才会闯进内太阳系,撞击地球、月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19.
木卫一是木星——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火山最活跃行星的一颗卫星,其大小虽与我们地球的卫星——月球盖不多,但它是地狱的真正化身:其赭黄色地表不是别的,而是从火山中喷发出来的硫及其硫化物,喷发时可高达上百千米.这颗不起眼的小天体为何如此大量又如此猛烈地喷发硫化物?问题全在于巨大的木星对木卫一的潮汐作用(万有引力)使木卫一地下深处加热到惊人的温度.未卫一的火山喷发是1979年"探险者"号探测器飞过木星系时所发现的,现在科学家们又通过"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到大量详细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清楚地看到未卫一上的平原、峡谷和火山口,整个地形犹如被火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最近目睹了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一次尘埃大爆发,这很可能是大型小行星之间一次猛烈碰撞的结果。这类碰撞最终可能导致行星的形成。虽然"斯皮策"以往观测过多次疑似由小行星碰撞造成的尘埃爆发,但这一次是科学家首次采集到一个小行星系统猛撞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从而窥探到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形成所经历的暴烈过程。岩石行星诞生于环绕年轻恒星的尘埃材料。这些材料聚拢到一起形成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互相碰撞,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