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之视角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功利"的文学观及其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和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与翻译文本的选择,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观的变化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初八部正史文本体现了实用而审美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于经世纬俗的文学功用观和妙发性灵与形言之美的审美观。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种文学观在唐初具有纠正时弊和为盛唐文学奠基的重大意义,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看,具有综合创新意义,而且这种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对五四文学和十七年文学这两个彰显了巨大内蕴的身体观的阶段研究却略显单薄,甚至忽视了它们在文学上的比较价值。为此,本文将对五四和十七年文学中的身体观的阐述作横向的对比解读,试图从他们的异同中探索文学发展的某些轨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几个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从事文学语言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一研究的前提进行一番清理和辨析。文学语言研究的前提主要有对象的界定、方法论、文学观、语言观等。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就文学语言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论原则、文学观和语言观基础提供了初步的思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6.
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其文学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超越了本民族的局限,并且更进一步地还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在另一方面,阿来的文学观又具有藏族作家独特的宗教情怀,其许多文本都打上了藏地宗教的烙印。阿来的这些文学思想和观念。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文学价值论旨在突破和超越文学认识论局限,从而对文学观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文学价值论强化了文学的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文学价值论对文学观的历史建构和逻辑建构,奠定了文学价值观的历史传统和系统结构基础,促使文学观更新和转换,推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曾是一些文学史家的执着追求,这以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叙述最为典型。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有其合理根据,并在文学史建构中有重要意义,但现实语境并没给文学留下超然的纯洁空间。纯文学史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一样,都会显示出它们的极端性与片面性而扭曲文学史面目。  相似文献   

9.
从“还宗经诰”谈刘勰的通变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刘勰的文学史观及文学评价标准的角度,探讨其“还宗经诰”的实质意义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通变观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置于南北朝特定的背景下,考察了刘勰宗经思想的积极作用。本文同时阐述并肯定了刘勰通变观中的辨证思想对文学创作及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怀志 《科技信息》2010,(4):160-160,16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本文试图从"通变"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两者关系;"通变"思想的来源;文学历史建构中的继承和创新;通变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刘勰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的一种.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主观意识上存在特定的历史文学观念。在历史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周梅森经历了由。以史鉴今”、“以史警世”转向。以史娱今”的转变;在历史文学的真实观方面,周梅森坚持以虚构的人物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文学的现实性方面,周梅森从反恩现实出发在历史中寻找现实悲尉的根源,真诚地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学活动具有自己的特征,它以对历史和文学现象的充分阐释及深刻理解为前提,并对其作出合理的价值评判,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历史,把握文学及历史的价值的意义。强化背景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这一目的途径之一。本文从阐释、衬托两个方面论述了背景在文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并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是一篇难得的"诗性散文"佳作,文本具备了形式诗性、生命诗性、精神诗性三个层面。优美精到的语言、多重叙述风格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文本的形式诗性;深情的生命形态、独特的生命观形成了文本的生命诗性;由对日常生活的把握和对个体情感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类共同情感与命运的整体思考,造就了文本的精神诗性。  相似文献   

14.
纯粹中国的小说观应该追溯到还没有受到外来观念影响之前的时代,这实际指的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观。中国传统小说在观念与创作上所显示出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形态上的原因和特点。本论文在如下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小说观与西方传统小说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一、对文学反映人类精神和普遍本质认识的差异;二、对文学虚构性与真实性关系认识的差异;三、对小说作用认识的差异;四、小说结构意识上的差异。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基本可以全面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从文学观念到创作意识再到具体结构写法上的差异与区别,从而显现了中西两者之间在小说观念与写作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郭绍虞对文体分类学的重要性、历史轨迹和分类标准的阐述,呈现了特定时代自出机杼的学术思考,从而形成其相对自足的文体分类学思想。郭绍虞的文体分类观不只是对文学形态的感性认定,而是一种文体研究的自觉,体现了可贵的现代学术意识。  相似文献   

16.
颜之推(531—约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有才华,博览群书,无不融洽.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章家,他的《颜氏家训》二十篇对于南北朝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语言史、宗教史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书的第九篇《文章篇》则是对颜之推文学思想和文章思想的忠实记载,其中关于文学、文章写作特别是文章写作的远见卓识,对于今天的作者来说,仍有宝贵的借镜作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颜之推的文章观作一番简要的勾勒.一颜之推文章思想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文章而轻文学,他说: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  相似文献   

17.
在章学诚研究的学术史中,对其文学观的研究相较于史学观研究,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本文一方面整理近百年来章氏文学观研究的学术史,另一方面希望提示未被前贤足够关注的章氏古文理论与实践这一面向。并提出“古文世界”的概念,以期作为新的研究再出发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谱系观来源于谱学,钟嵘将其纳入诗歌研究领域,在《诗品》中建构起以溯源流、定品第为核心的诗学谱系观,历代文论家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其谱系观,有助于我们认识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诗品》一书的价值。从谱系观的起源及前期影响、谱系观与文学史观之关系、谱系观作为自觉的批评观等方面对钟氏谱系观作综合考察,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而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热潮成为其最突出表征。这一文学现象,除了表现出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在更深层意义上反映出作家、作品、受众这三大文学要素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应高度重视当前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热潮这一现象,充分认识文学文本与影视化后的媒体文本的“互文本”关系,及时把握当前媒体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扬利去弊。  相似文献   

20.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