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心性论的理论旨归是天人合一,禅宗的心性论是教人顿悟成佛,天和佛分别是儒家和禅宗的最高哲学范畴,而禅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心性论方面说,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特点又有相通之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都是通过对心性的探讨和实践,来实现生命的和谐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正微小的幸福一点都不微小,它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各种宏大主题的思考。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享受人生,我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寻找幸福。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小事:一件喜欢的旧衣裳、夜晚的低语、无花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报纸上的案件你刚刚和孩子吵了一架,过会儿上班又要对上司忍气吞声。不过现在,你正在浴缸里读报纸。首页上有重  相似文献   

3.
禅宗的审美意境是中国画意境追求的三大来源之一。禅宗兴起以前,中国画主要受儒家和道家的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画带有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的特点;而道家传统中的中国画则追求纯自然主义的审美意境。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后,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呈现出了哲理化、深沉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禅宗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考察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可以影射出当今中国画面临西方画强烈冲击的困境之出路。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乌台诗案"后,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苏轼被贬黄州。精神的困顿,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抑郁,使他转向了宗教,渴求在禅宗里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接受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五蕴皆空","心无所住","人生如梦"等义理,并将它们与儒道两家融合一体,"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在赤壁,苏轼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三篇赤壁词赋,深刻体现了他对禅宗的认知和体悟。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是一个极其发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的的显著特征主要有道德的自我完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以及注重追求和谐。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主要包括从“修身”中体悟人生的境界、从“仁义礼智信”中建立核心价值观、从审美思想中塑造高尚的人格、从“和为贵”中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这个组织内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提供给员工物质报酬外,还要提供给员工精神报酬,这是对企业管理更高的要求,毕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和员工的外在表现,要想做到幸福管理,必须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手,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当代社会每个人都会去追求的,中西方早期哲学家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体验的幸福感也不同,致使对幸福的问题也做出了不同的论述。我们在进行幸福选择时应汲取各个哲学家的可取之处,对我们的幸福之路做出一定的引导。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价值观的不稳定甚至产生价值观扭曲的现象,使其在幸福的选择上出现了误区;因此,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面临幸福选择时,应学会审慎沉思,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践履人生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永恒的伦理主题。这个纷杂的世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幸福,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探讨的政治公正,这种公正存在于自由和平等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生活的自足而整合起来的地方,以政治上的公正为准则追求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阐释道德主体追求超越,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其内容包括人在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自我心中的存在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现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出发,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在不同生死观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也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试论幸福     
生活于建设“四化”之际,处于改革开放之时,每个人都企求生活也现代化,企求生活幸福.岂止今人!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舒心,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美其名曰“幸福”,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它,为它而奋斗.因此,古来思想家们都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幸福呢?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由于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活经历的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别,特别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不同,因而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同,众说纷坛,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融入了中国道家、儒家的传统学术内容的纯粹士大夫的佛教;书法则是依靠运动的线条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作者内心秩序,创造独特意味的艺术。它们在本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禅味书法"就是两者自然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幸福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拥有创造人生幸福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其幸福感却在弱化。人生目标追求的过度物质化,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片面化;理想信仰追求的混乱,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无根化;生命情感的异化,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疏离化;人生责任的缺失,使大学生的幸福感变得虚幻化。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幸福性原则应该培养大学生过安静生活的能力,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充实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大学生走责任化、个性化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8.
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特别是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幸福论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于灵魂的快乐和安宁。只有节制欲望,做到灵魂的安宁,追求理性和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达到灵魂的快乐。对德谟克利特幸福论思想的历史考察对构建现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家认为,人人都在追求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主要是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学会理财,是获得幸福的方式之一。在年轻一代的观念里,幸福往往来自对生活质量的需要。所以,新贫族追求快乐,活着的意义就是享受;知本族不断创业,活着的意义就是创新;理性族追求稳定,活着的需要就是安全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文艺与宗教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混融在一起的。后来虽然在自己的进一步演化中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都用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世界;2、都有追求人生哲学、人生终极关怀的目的;3、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