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心性论的理论旨归是天人合一,禅宗的心性论是教人顿悟成佛,天和佛分别是儒家和禅宗的最高哲学范畴,而禅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心性论方面说,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特点又有相通之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都是通过对心性的探讨和实践,来实现生命的和谐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 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3.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4.
王艳  邵国林 《科技信息》2009,(26):350-351
人类的“性”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性不仅具有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破坏社会稳定的力量。性道德作为调节人类性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人类遵守和践行的。重视和加强性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进行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位一体;坚持学恩并重、省察克治、积善成德、知行统一、“慎独”的自我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教育态度、教育时机、教育语言的把握,注重言传身教;在学校教育中开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途径;在社会教育中加强对大众传播文化的监管,增强媒体的道德素质,提升全民的责任意识。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努力下,将大学生性道德教育从单一涣散走向“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儒家、道家与《周易》的和谐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以及《周易》是“和”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这三者的和谐美学思想有其相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特别是《周易》的和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最高成就。本文就这三者的和谐观的异同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儒家几位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中梳理出儒家和的音乐思想发展脉络,并对几位思想家的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蕙,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自《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①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企业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儒学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即探讨了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和”对东亚企业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在诸多的词作中,他的写酒写醉词作也别出心裁有所托,为人称道。因为在醉词中,其醉态是假,醉意是真,同样抒发了壮志难酬、立功无名的悲怆情怀,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蓬勃向上的人格精神,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3.
构造两圈之联的邻点被扩展和可区别全染色, 并通过删边得到路与圈的联图及两路之联的最优邻点被扩展和可区别全染色. 结果表明, 这三类图的邻点被扩展和可区别全色数均等于2; NESDTC猜想对于两圈之联、 路与圈的联及两路之联成立.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二者对士人的影响又统一于一体,这是因为庄子和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超越.他们超越世俗人生后所进入的人生境界是对立互补的,这种对立互补使得他们的影响能够统一于后代士人身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庄子、屈原行为问的折衷、在不同的时候引屈原或庄子为知己、以旷达的心态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