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鄢捷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
在全面测试六种不同组成、不同比重的油包水乳化泥浆和两种基础油(2号柴油和Mentor 26矿物油)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变参数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预测油包水乳化泥浆在高温高压下的表观粘度的数学模型。经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中温度常数A和压力常数B的绝对值,可直观地反映温度和压力对表观粘度的影响程度。该模型使用方便,并适于在生产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乳化油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利用该方法考察了各种乳状液的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 ,乳状液的析出水的百分比与稳定时间成正比 ,高温下由水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的稳定性优于由油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根据高温稳定性考察和成本评价结果 ,筛选出了适用于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乳化剂 ,并对常压渣油及其乳化油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乳化油进入提升管后与催化剂接触发生二次爆破雾化 ,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对催化裂化反应也具有强化作用 ,因而极大地改善了原料油与催化剂的接触状况 ,提高了原料的转化深度。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 ,常压渣油乳化油的转化率比常压渣油提高 4 %~ 7% ,汽油产率提高 1 %~ 4 % ,液收率提高 3 %~ 5 % ,干气产率约增加 0 .8% ,焦炭产率相差不大。在近似的转化率下 ,乳化油作为原料时的产品选择性优于常压渣油。初步分析表明 ,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乳化进料以后 ,可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乳化重油高温稳定性及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乳化油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考察了各种乳状液的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乳状液的析出水的百分比与稳定时间成正比,高温下由水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的稳定性优于由油溶性乳化剂制得的乳化油。根据高温稳定性考察和成本评价结果,筛选出了适用于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乳化剂,并对常压渣油及其乳化油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乳化油进入提升管后与催化剂接触发生二次爆破雾化,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对催化裂化反应也具有强化作用,因而极大地改善了原料油与催化剂的接触状况,提高了原料的转化深度。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常压渣油乳化油的转化率比常压渣油提高4%-7%,汽油产率提高1%-4%,液收率提高3%-5%,干气产率约增加0.8%,焦炭产率相差不大。在近似的转化率下,乳化油作为原料时的产品选择性优于常压渣油。初步分析表明,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乳化进料以后,可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5.
鄢捷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
用 RheoChan 7400型高温高压旋转粘度计,全面测试了不同组成、不同比重的矿物油泥浆和常规油包水乳化泥浆(简称柴油泥浆)的高温高压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当除基础油以外的其余组成相同时,矿物油泥浆的抗温能力和剪切稀释性能均优于柴油泥浆。试验还表明,这两类油包水乳化泥浆的表观粘度μ_a、塑性粘度μ_p和屈服值τ_0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常温时压力对μ_a和μ_p影响很大,但随温度升高压力的作用逐渐减小。在深部井段,影响油包水乳化泥浆流变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泥浆的组成,而不是压力。温度对μ_a和μ_p的影响大于对τ_0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平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1(2):29-48
对于超深井水基泥浆最主要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高温的影响。高温不仅大大改变泥浆性能,使它难以满足超深井段井下的实际需要,而且严重的影响以致破坏泥浆性能的稳定。低温卞泥浆中各组份以及各组分之间原本不易发生的变化、不激烈的反应,不显著的影响,都可能因高温而引发、激化、显著起来。 相似文献
7.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亲水性氧化锆膜为乳化媒介 ,煤油为连续相 ,纯净水为分散相 ,在有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 ,采用一体式陶瓷外膜乳化装置直接制备W/O乳液。比较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亲水性陶瓷外膜直接乳化法制得的W/O乳液均一、稳定 ;在转速为 490rpm ,操作压力为 0 .1MPa,表面活性剂浓度为 1× 1 0 - 4 mol/L的条件下 ,在分散水相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制备W/O乳液效果最好 ,乳液粒径在 1~ 2 μm左右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制乳效果其次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最差 ;当水中加入的表面活性剂CTAB、SDS、OP浓度皆为 1× 1 0 - 4 mol/L时 ,对应的水 -煤油界面张力分别降至 1 2 .0 3mN/m、2 3.2 8mN/m、2 4 .64mN/m。 相似文献
9.
10.
乳化重油的粘度变化对重油掺水乳化燃烧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 对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实验发现 :乳化重油的粘度与其温度、掺水率有关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随掺水率的增加而增加 ;对机械乳化的乳化重油 ,其粘度随搅拌速度的增大和搅拌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从而从实验方面论证了粘度增加的本质与能量观点的一致性 ;并且验证和推广了前人提出的经验公式 ,得出了新的实验公式 图 5 ,表 2 ,参 8 相似文献
1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1-108
掺稀输送是常用的重油降黏管输方法,在重油中加入轻质低黏的油品可以有效降低重油的黏度,但大量掺稀后由于组成的改变,油品体系中的胶体稳定性会下降,导致出现油品不相容,产生沥青质絮凝、沉淀等问题。在某重油中掺入不同比例轻质低黏的石脑油,通过对沥青质显微观察等实验,考察了重油掺稀后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所用的重油中掺入5%~50%的石脑油后,当掺入稀油的比例使得油品体系的胶体不稳定指数大于0.9时,随着石脑油掺入量的增加,所观察到的沉积物增多,且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沉积物颗粒有逐渐增加、沥青质颗粒聚集体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说明随着稀油掺入比例的增加,混合油体系中的沥青质絮凝析出现象加剧,混合油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180号燃料油乳化存在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亲油亲水平衡值(HLB)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非离子乳化剂对乳化油粘度的影响,以HLB值为标准兼顾乳化油粘度设计出乳化效果较好的复合乳化剂,考察了复配乳化剂、乳化工艺条件对乳化燃料油的稳定性和粘度的影响,得出最佳的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0.5%,乳化时间为45 m in左右,乳化温度为70~80°C,搅拌速度为500~600 r/m in。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LB值兼顾乳化油的粘度,以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为核心设计的复配乳化剂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乳化燃料油室温储存3个月,稳定性好且粘度满足180#燃料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鄢捷年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4(1):9-15
在全面测试六种不同组成、不同比重的油包水乳化泥浆两种基础油(2号柴油和Mentor26矿物油)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变参数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预测油水乳化泥浆温高压下的表观粘度的数学模型。经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中温度常数A和压力常数B的绝对值,可直观地反映温度和压力对表观粘度的影响程度。该模型使用方便,并适于在生产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泥浆降滤失剂,该处理剂经180℃,24小时老化,高温高压失水量仍小于25ml,泥饼致密,厚度小于0.5mm,从而填补了抗高温饱和盐水泥浆降滤失剂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选用车辙试验和单轴静载蠕变试验,通过动稳定度(DS)、综合稳定系数(CSI)、高温劲度模量和Burgers模型对掺入国产A、国外A、国外B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性能评价.车辙试验结果表明,掺加抗车辙剂后的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大幅提升,但动稳定度和车辙深度的背离导致其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7.
18.
使用Fann50C高温高压流变仪对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FA367和XY27及其泥浆体系的高温流变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温度为20~150℃,压力达3.45MPa,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聚合物FA367水溶液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剪切稀释性随温度升高而变差.当温度不超过120℃时,FA367能与粘土形成较强的网状结构,对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模式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宾汉、幂律、卡森和带屈服值流体的幂律模式与实测数据都有较好的拟合性.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后两种流变模式的拟合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的RNG k-ε 湍流模型以及基于欧拉法的MIXTURE二相流模型,对高剪切均质机乳化重油时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一对定转子齿间的压力场和速度场,讨论在不同的转速和定转子齿隙下剪切率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通过改变转速和齿隙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剪切率,使水以较小的微粒均一地分散到重油中,从而提高乳化重油的稳定性,以扩大乳化重油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焦念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由石油大学 (华东 )化学化工学院范维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的中石油股份公司“九五”重点科技项目“重油低凝乳化燃料油生产技术开发” ,近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 ,该技术设计思想新颖 ,技术路线合理 ,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 ,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凝乳化重油生产技术包括乳化剂与添加剂的生产技术和低凝乳化重油生产工艺 ,使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稠油组分 ,提出了稠油组分在稳定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 ,研究结果对乳化油的制备、稠油与原油的降粘开采与破乳脱水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