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文红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3):38-39,42
随着电力系统的改革,供电系统将面临如何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等许多新的压力。为使电力系统配电网络更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采用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的配网自动化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本文针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要求,提出了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要求,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根据“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开展标准配送式智能站建设的方针,结合智能变电站工程的实践经验及设备应用、运行情况,对二次部分功能单元的优化整合方案、一体化监控系统的优化整合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述,达到节地、节材、节能、节资的目的,同时通过整合,达到信息共享,增强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如何在配网GIS和配电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可以将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带到野外进行现场定位和巡检的手持系统,从而实现基础信息的共享、野外采集、自动录入等功能,提高配网运行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城市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结构复杂、用电量大、负荷密集程度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等特点。为了适应配电网的发展,全面实现配电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国内外都在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检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主站、通信网络、二级主站、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A-BTU(线路FTU、自动读表终端)4个层次组成。包括地理信息GIS、配网调度自动化、10KV馈线自动化、开闭所和小区配电所自动化、配电变压器和电容器组等的检测自动化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的输配电网建设集成信息平台集成了输配电网建设中立项审核、工程设计、概预算、工程建设管理、结算和电网运行等多个环节的功能,实现了输配电网建设的数据共享。经多年的实际工程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WEB的层次型递归模型有效提高了工效,数据计算快速正确。  相似文献   

6.
首钢京唐钢铁厂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厂。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该工程的总承包设计单位,在该工程设计中采用协同设计管理和三维工厂设计技术,通过构建协同设计管理环境开展三维工厂设计项目,解决设计应用中数据和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下游专业要能够方便地利用上游专业的设计成果,在不同专业软件之间双向数据流动和进行协同设计的管理及设计流程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本系统以实现配网故障处理相关信息的快速判断、快速发布,相关通知、工单的自动发送、签收为目的。通过系统平台的数据交互、信息发布及工单办理等自动反馈功能,完成信息高速流转,减少故障处理中人工环节消耗的精力。根据故障处理各工序的工作特点,搭建不同的平台间处理功能,为信息支撑平台搭建全方位实用性的一体化应用系统。对配网故障快速处理已经成为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其信息及时发布,抢修单位认真应对,调度全局指挥等成为快速复电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衣村信息服务平台重复建设、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研究;根据我国蓰村信息服务的多信道、区域性、层次性等特点,将云计算技术与统一通信技术相结合,扩大了信息服务云对多信道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通过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设计和服务软件的智能化设计,构建了虚拟化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的结果表明云计算技术及模式符合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具有低成本、高共享、虚拟门户、建设快、维护简单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平台的开发,重点在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系统集成技术、动力系统平台试验技术、动力系统的优化匹配技术、动力电池成组应用及快速更换技术、辅助功率单元(APU)技术、电一电混合技术、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辅助系统电动化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完成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模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多点监测防盗报警器的一种设计方法,论述了“巡回检测”的设计原理,并应用EWB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仿真,给出了详细的仿真数据。该报警器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灵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某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非常规CNG标准站(在标准站中增设加气柱功能)的工艺流程,对设计过程中关于总平面布置、设备选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西门子S7—300作为主站控制单元,S7-200作为从站控制单元,配合变频器、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等,实现供水系统的恒压智能控制,其中包括恒压供水、智能加氟、电源系统监控与故障保护、现场仪器仪表监控(如流量、压力、水位等)、管网监控(如压力、浊度、余氟等)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水位是水利建设、防汛抗旱的重要依据,直接应用于堤防、水库、堰闸、灌溉、排涝等工程的设计。它是一项为河道航运、木材浮运、城市用水等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资料。在水文诸要素测验中,由于水位资料较易获得,通常用其推求其它水文要素,而且水位也是水流情况的重要标志。在工程设计、洪水设计等工作中,水位设计标准受水位观测误差的影响很大,往往要在最后的成果中加经验性的安全系数,对设计工作十分不利,增大了工程投资,不一定安全。如果说我们对水位资料进行误差研究,使水位资料按一定标准的误差进入设计,那么则可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水位资料的误差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林业系统网站群是由河南省林业厅主办的政府门户网站,是伴随政府网站的发展,结合河南省林业系统工作特点,从底层技术先进性、栏目规划合理性、内容保障有效性等方面建设统一后台、统一管理的紧耦合网站群。文章介绍了河南省林业系统网群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7,(8):51-51
1998年,首都电子商务工程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为解决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安全问题,由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全国各家商业银行建设金融统一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hiria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英文简称CFCA)。1999年,应国家金融信息化需求,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招标引进了国际上技术成熟、安全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的安全认证系统,开始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信息安全认证服务。  相似文献   

16.
交通信号控制器作为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数据,通过控制交通信号灯,实现对交叉口交通流的优化控制。基于无线网格技术的远程分布式信号控制系统采用革命性的架构模式,系统设想交通信号控制单元主要由主机单元、从机单元、车辆检测单元、配置维护工具等组成,上述各单元相互独立,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全国202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图文并茂的地质灾害数据,具有显著的多来源、多类别、多手段、多时态、多主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基于M&pGIS 6.X/K9二次开发平台,结合ACCESS/SQLSEVER数据库技术,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组合设计,按照CS/BS结合模式,研发完成的全国县(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检验-数据集成-数据管理-数据发布一体化。该系统为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化、科学化和高效率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程学是以社会政策、法规、计划等的设计概念为核心的,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学科。社会工程具有交叉科学的特点,它要求体现理论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逻辑模型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相结合、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构社会工程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工程思维的特征是模式化思维和决策性思维。在这种思维的过程中始终要处理好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这就是规律和对策的矛盾统一关系。社会工程研究中的模式和对策都体现了规律与价值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9.
线损理论计算软件包括数据输入、元件损耗计算、电网单线图绘制、结果上报与分析4个部分。均方根电流法作为所有元件损耗计算的基础,对于35kV及以上电网,本软件还提供了潮流法计算其损耗;对于10kV配电网,采用等值容量法解决小电源接入问题。采用AutoCAD的二次开发与VBA编程技术,在实现35kV及以上电网和10kV配电网的单线图绘制,并实现了10kV配电网的图形与数据的双向转换功能;实现了计算结果的层层上报和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该软件已在广东电网公司年度线损理论计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底,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缩写为CMONOC)开始建设,整个工程在2000年底建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以监测地壳运动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大地测量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该工程由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共同承担,包括基准网、基本网、区域网、数据传输与处理分析系统四大部分.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技术为主,辅之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技术,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辩率的地壳运动监测系统.这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其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网络将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对地球表层固、液、气三个圈层的动态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