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春秋时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将婚姻视为大事,非常重视婚姻礼制.从现有史料分析,晋国的婚礼是对当时社会礼制的遵从与适当简化,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纳聘礼,迎送都按礼制进行,最后经亲迎而完成,婚礼是婚姻成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将婚姻视为大事,非常重视婚姻礼制。从现有史料分析,晋国的婚礼是对当时社会礼制的遵从与适当简化,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纳聘礼,迎送都按礼制进行,最后经亲迎而完成,婚礼是婚姻成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个人层面看,婚姻是个体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层面上看,婚姻又是形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途径。文章以东山彝族乡为个案,运用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东山彝族配偶的选择、订婚仪式和举行婚礼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出彝族婚姻仪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带有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其婚姻形式有表亲婚、掠夺婚、转房婚、服役婚、买卖婚等。其婚姻缔结过程,因部落众多,地域辽阔而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订婚(说媒)、许婚筵、过彩礼、结婚等仪式,整个过程既热烈庄重,又诙谐有趣,表现了草原民族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独特风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婚俗聘礼的独特性进行概述和分析归纳,揭示各少数民族特殊聘礼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这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婚姻成本的具体分析,包括对婚姻物质成本投入和感情成本投入的分析,说明近年来我国结婚人数减少、晚婚和离婚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婚姻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者对汉代公主婚姻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对婚姻失败的原因少有欠缺。就此多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公主婚姻失败的原因。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现代婚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仪式与族群记忆:对藏缅语族婚俗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缅语族不同语支的各个族群举行婚礼时,有专门的仪式将舅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丝毫不曾衰减。用文化人类学婚姻与亲属制度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共同的仪式体现了这些族群对同一族源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第一代农民工。农民工来源于农村,即使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与生活,但并没有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可能,大多数还是选择在农村寻找结婚对象。与农民相比,农民工结婚年龄较高,结婚率、生育率较低。农民工的婚姻虽然受到农村婚姻习俗的影响,但农民工晚婚少育现象却符合婚姻变迁的潮流,顺应了城市化发展,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韩国婚姻移民妇女就业支持项目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随着国际婚姻的增多,跨文化家庭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类型。婚姻移民妇女的就业愿望很强烈,但就业率却很低,而且就业范围主要限于体力劳动,即使在结婚前有工作经验和能力情况也是如此。针对此状况,本文针对能说流利韩语,文化适应程度较高且在韩国居住了至少10年的婚姻妇女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就业支持建议项目,使其充分发挥她们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许多重要仪式,其中的“一路打伞”、“用鸡捉魂”和“回门祭祖”等,是较为典型的几种。其目的在于促进新娘对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进行确切认证,以完成婚前角色(少女)到婚后角色(主妇)的转换,以便最终为男方的祖先神灵所庇护,为男方的家庭成员所接纳,从而幸福地度过自己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13.
“梅葛”是楚雄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性史诗,与民族同生共长,并与原始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礼仪民俗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如充满浓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观念,展示了楚雄彝族家庭婚姻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演变过程,同时还揭示了彝族社会生产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彝族从游牧到旱稻兼作或稻作的农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作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民间建筑,蕴涵着丰富的"礼"教意蕴。"礼"教之根本要旨是辨尊卑、别名分,它在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中可以分为"外向礼制教化"与"内向礼制教化"。其中"外向礼制教化"要求不同家族的民居在门楼、照壁、间数、屋顶等诸多方面严格遵循不同的建筑规格,从而标识出家族集体在等级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内向礼制教化"是"外向礼制教化"的延伸,其实践表现为在建筑空间中对"合"、"方"、"中"、"正"等一系列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正确理解“克己复礼” ,关键是弄清“复”和“礼”。“复”意为“践、履” ;“礼” ,是孔子仁道思想即人本思想的表现形式。“克己复礼”就是要约束自己 ,按照制度 (礼 )办事 ,而不是要具体地恢复哪个朝代的礼制  相似文献   

16.
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 ,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 ,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 ,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78年至1992年,青年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择偶标准上,从重本人成分、家庭出身到物质与人品并重;在择偶方式上,从包办型到自主型转变;婚礼从大操大办到崇尚节俭;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由依附到独立;离婚行为从被议论歧视到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婚姻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我国古代礼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治”在中国古代传统统治中,起着传统法的重要作用。从其萌芽直至最终鼎盛,礼与当时的制定法始终相形相随,甚而具有超乎制定法之功效。在此对其予以研究,以鉴照于现代法制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