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值绘制直方图,对比三种慢性胃炎及正常组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的胃液谱图为pH居游离酸柱之半,游离酸、蛋白酶与粘液柱基本相平,胆汁酸和DNA甚低,约居粘液柱之1/4及1/5。三个胃炎组的胆汁酸、DNA柱均高于正常,游离酸则随着病理的进展而渐次降低,蛋白酶与粘液柱均以萎缩性胃炎组最低,浅表与浅表、萎缩性胃炎组虽均显著低于正常,但在二种胃炎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游离酸、蛋白酶及粘液分泌存在着显著的相随性,慢性胃炎时的粘膜分泌功能受损和组织损伤与胃内胆汁酸含量升高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值绘制直方图,对比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胆汁(碱性)返流性胃炎各自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胃液成分呈游离酸、蛋白酶、粘液含量降低,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尤其是DNA含量居各组之首,与pH值之升高程度相齐,从而呈拱门状图型;胆汁返流组的胆汁酸含量最高,与DNA柱相平,亦与pH值的柱高相平,故呈三个高柱柱高相齐的特征性图型。消化性胃溃疡组的胃液成分图型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胆汁酸与DNA柱有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组的突出表现为游离酸柱居各种胃病组之冠,蛋白酶和粘液含量亦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胃液成分的6项参数,用POMS程序,就6种(510例)慢性胃病,按3种组合进行Bayes准则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胃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有判别作用的参数依次为DNA、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游离酸;其判别距阵示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达78%。2.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3种病之间,胃液参数判别的差异亦十分显著;粘液、DNA、胆汁酸及pH值的判别效果有显著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63.3%及92%。3.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进行判别时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有判别作用的参数则依次为粘液、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pH值4项;判别距阵显示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51%,浅表性胃炎为75.8%,而浅表-萎缩性仅13%,表明后者具有很高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4.
王志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6):9044-9048
为测定胃蛋白酶原亚群(pepsinogenI PGI,pepsinogenⅡPGⅡ)在健康体检者及胃部疾病患者的血清含量,探讨血清中PG亚群检测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利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35例健康体检者、18例胃溃疡、30例萎缩性胃炎和30例胃癌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比较正常组与各疾病组的胃蛋白酶原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胃溃疡组PGⅠ、PGⅡ升高,以PGⅡ增高明显,而PGⅠ/PGⅡ比值降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PGⅠ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而PGⅡ水平变化不明显,PGⅠ/PGⅡ比值下降。(2)与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均明显降低。(3)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虽略低于萎缩性胃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当PGⅠ≤80 ng/mL和PGⅠ/PGⅡ≤6时,检出萎缩性胃炎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4.3%和53.3%。说明血清PGⅠ和PG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血清PGI≤80 ng/mL且PGⅠ/PGⅡ≤6时检测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测定血清PG亚群的方法简单易行,适于初筛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人群及胃镜检查禁忌者。  相似文献   

5.
胡彩平  罗正武 《科技资讯》2010,(24):232-232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了328例胃镜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在328例胃镜检查中,诊断为慢性胃炎者202例,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占胃炎总数的25.7%。结论:内镜下见到胃腔内有大量含有胆汁的胃液(粘液湖黄染)或胃壁上附有较多含有胆汁的粘液或内镜下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样或水流样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内;胃粘膜充血、水肿,呈弥漫性暗红色改变,越接近幽门其程度越严重;幽门口充血、水肿、变形或关闭不良。全部病例治疗原则:投予胶体果胶铋与吗叮啉口服,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奥美拉唑,合并胆石症胆囊炎者给予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胶囊口服,对HP阳性者常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癌和胃炎患者淋巴细胞DNA损伤及血浆抗氧化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硫代巴比妥酸法和比色法研究了胃癌、胃炎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血浆丙二醛 (MDA)含量和总抗氧化力 .结果表明 ,胃癌患者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高于健康人 (P <0 .0 0 1) ,血浆 MDA含量明显高于胃炎病人 (P <0 .0 5 )及健康人 ,血浆总抗氧化力极明显低于胃炎病人及健康人 (P <0 .0 0 1) ,胃癌病人淋巴细胞 DNA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 .说明胃癌病人抗氧化力低且 DNA损伤严重 .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胃癌与胃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组与胃癌相关性胃炎组(包括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P的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胃癌的诊断率,探讨胃液、血清、胃组织中Ⅳ型胶原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121例临床病例被分为3组,即胃癌组50例、胃癌前病变组41例和浅表性胃炎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Ⅳ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胃癌组胃液中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胃癌组Ⅳ型胶原的连续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1),胃癌组血清Ⅳ型胶原含量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Ⅳ型胶原的测定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核糖核酸酶(FITC-RNase)作为探针,结合半薄切片技术,观察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胃活检组织中RNA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啖腺体细胞内RNA明显减少,分布部位与正常胃腺体细胞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提供了一些依据,对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胃癌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酶标凝集素检测胃液中的胃蛋白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ALL,通过夹心酶联法检测各种胃病患者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结果:胃蛋白酶在正常组(15例)、胃炎组(28例)、十二指肠溃疡组(25例)、胃溃疡组(25例)及胃癌组(13例)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pH值≥5的胃蛋白酶含量明显高于pH值<4的酶含量。表明胃粘膜屏障的局部缺陷使之对胃蛋白酶抵抗能力下降,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观察四磨汤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将内镜下证实的8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每片500 mg,每次1片,每日3次,嚼服。四磨汤口服液10m L,每日3次,治疗6周: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每片500 mg,每次1片,每日3次,治疗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胆汁反流及黏膜炎症表现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胃镜检查查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2%)明显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四磨汤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比单用铝碳酸镁片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ALL,通过夹心酶联法检测各种胃病患者胃液中的 胃蛋白酶。结果:胃蛋白酶在正常组(15例)、胃炎组(28例)、十二指肠溃疡组(25例)、胃溃疡组(25例)及胃癌组(13组)中的含最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pH值≥5的胃蛋白酶含量明显高于pH〈4的酶含量。表明胃粘膜屏障的局部缺陷使之对胃蛋白酶抵抗能力下降,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IL-1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IL-1β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β水平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IL-1β是关键的功能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赤文萃 《甘肃科技》2020,(24):105-107
评价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结合莫沙必利、铝碳酸镁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各药物作用机制。随机选取徽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份至2019年10月份收治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55)与研究组(n=55),参照组55例患者接受莫沙必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方案,研究组55例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结合莫沙必利、铝碳酸镁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镜下炎症积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腹胀、上腹部疼痛、烧心以及呕吐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腹胀、上腹部疼痛、烧心以及呕吐症状积分相比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腔内胆汁反流、充血水肿及糜烂积分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充血水肿及糜烂积分评分相比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临床针对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采取熊去氧胆酸结合莫沙必利、铝碳酸镁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近期疗效,该治疗方案具有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铝碳酸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作用。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n=53例)给予多潘立酮单一治疗,治疗组(n=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铝碳酸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23%,较对照组的79.25%高(P0.05);两组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铝碳酸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选用成年家犬通过手术建立胰胆返流致石模型。在人为胰胆返流七天后,伴有胆管完全梗阻的 A 组和部分梗阻的 B 组胆汁胆酸、卵磷脂、胆红素显著减少,胆固醇绝对值虽也减少,但相对比值却升高,胆汁沉淀压积增多,且肝外胆系有胆砂形成。单纯胰胆返流而无胆总管下端梗阻的 C 组,四种成分都减少,无胆砂,但有胆红素钙及胆固醇结晶沉淀。D 组(对照组)夹管仅造成胆管梗阻无姨胆返流,术后胆汁各成分按比例升高,胆管既无胆砂又无胆红素钙及胆固醇结晶。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胰胆返流特别是合并有胆总管下段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是胆石症重要病因之一。据此建议采用手术方法中断胰胆返流,将有助于防止胆石形成和复发。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菌,胃(MALT)淋巴瘤的致病因子,亦可能是胃癌协同致癌因子,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有待明确,与其他疾病也有关联。HP致病主要依靠其在胃粘膜的定居能力和致病因子,很可能是胃粘膜免疫反应的结果。血浆和胃液的生长抑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含量下降,粘液结构的破坏、脱落,以及胃粘膜血流量下降等促使溃疡发生。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肠化,异型增生直至胃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凋亡,以及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的缺失等,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仙治煎剂抗大鼠胃溃疡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四组:对照组(蒸馏水2.0mg/次)、法莫替丁组(0.018%2.0ml/次)胃仙治高剂量组(100%2.0ml/次)和胃仙治低剂量组(50%2.0ml次),每只大鼠如上述每天灌胃二次,连续15天、末次给药后禁食48小时。应用幽门结扎法制造大鼠溃疡模型。19小时后断头处死刻检,收集胃液分析。结果:给药各组的溃疡指数、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胃仙治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明显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主总酸度,以及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这提示胃仙治煎剂可能通过抑制胃液分泌而产生抗溃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C)Ⅰ和Ⅱ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245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进展期胃癌69例,早期胃癌13例,胃癌术后23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其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K).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和PG Ⅰ/Ⅱ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 Ⅰ和PGⅡ升高,PGI/PGⅡ比值升高(P<0.05);进展期胃癌血清PG Ⅰ、早期与进展期胃癌PGR均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01).胃癌组中以PG Ⅰ≤70μg/L和PGR≤6作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的确诊率为62.1%,特异性为94.2%.结论 血清PG Ⅰ、PG Ⅱ含量的变化及PGR值与胃黏膜病变有关,血清PG Ⅰ和PG 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胃癌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胆汁中游离的钙离子浓度对于胆结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总钙浓度较高,如能降低游离钙离子的浓度,也会减少胆结石的生成。胆汁中的胆盐等有降低游离的钙离子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采用口服鹅脱氧胆酸及试用熊脱氧胆酸治疗结石症,有人研究了口服后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有人从动物实验说明在服用鹅脱氧胆酸剂量较大时反而有增加结石的情况。我们从胆汁酸盐与钙的作用方面进行研究,拟为临床上筛选药物提供一些依据。已有文献报导了甘氨胆酸与钙的作用,我们用钙离子选择电报试验了五种胆汁酸盐与钙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