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失效”和“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由来可靠性系统工程是研究产品全寿命过程中与故障作斗争的工程技术。研究可靠性就必然使人想到英文中的两个词“failure”和“fault”。讨论它们的定义会很有意义。我国1990年颁布的国军标GJB451“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对failure和fault是这样描述的:故障(failure,fault)——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某些产品,如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在此定义中failure和fault是同一概念,统称为“故障”。1994年制定的国标GB/T3187《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定义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故障(fault)——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或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但也可能在失效前就存在。在此,失效和故障的定义是分开的。在国外的许多标准术语中,除个别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但很不统一,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制定国军标GJB3385-98《测试与诊断术语》时,就提出对failure和fault要不要加以区分,不区分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定义和理解等问题。当时取得的共识是必须加以区分,“failure”对应的中文为“失效”;“fault”对应的中文为“故障”。为了深入理解和确切定义“失效”和“故障”,在原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RMTSS)工程有关术语的协调与统一”课题中,通过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对失效和故障的理解和看法得到共识。二、几点结论性看法(1)除个别标准(如英国的BS 00-49-96)外,国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美军标MIL-STD-721C-81等,虽然都将失效和故障分开,但并不强调失效(failure)是事件,故障(fault)是状态。在美军标MIL-STD-721C中把“产品或产品部件不或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事件或不能工作的状态”(注意:事件或状态)统称为失效。在721C和1309D中都定义“失效的直接原因为故障”,其他标准中如国际电工标准IEC50(191),前苏联国家标准ГОСТ27.002-89,日本信赖性用语JISZ8115-81,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标准ECSS-P-001A等都把失效(failure)看作事件,而把故障(fault)作为状态。一个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产品已经不具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那么该产品就失去应有的效用,这样的事件就称为失效。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称为故障。产品失效后,就不可能执行规定的功能,该产品就处于故障状态。(2)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是由于产品失效,由于产品出了故障。但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如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或测试检查等,这时产品同样不能执行规定功能,但产品本身是完好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属产品有故障,因此应在故障的定义中除外。此外,由于缺乏外部资源,如不属产品本身的供电系统(一次电源)因故不能供电等情况,同样应在故障定义中除外。(3)一般而言,故障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此时产品处于故障状态,这时故障和失效是不需要严格加以区分,对无容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而言,故障即失效。然而,在很多场合,产品有故障,但不一定失效,对有容错或冗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区分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的概念。容错是指产品在出现有限数目的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情况下,仍可提供连续正确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此时,产品可以出故障,但不会失效。只有当所有冗余数目的硬件或软件同时有故障(概率非常小)时,产品才失效。所以说,故障也可能在产品失效前就存在,对于较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武器装备),这种情况经常可能发生的。因此,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应在定义上严格加以区分。(4)有关故障和失效的因果关系,在ISO/IEC DIS2382-14中,从产品结构的层次上归纳得比较清楚,其观点就是:某层次产品由于某种原因使该层次产品失效,从而使其处于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F”状态,而从高一层次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个“F”状态可能就是该高一层次产品失效的原因。在IEC50(191)中,这个“F”状态就称为“故障(fault)”。(5)单就软件而言,对于软件产品,其故障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软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人员失误,包括软件规格说明中对用户要求不明确,或有遗漏或解释错误;设计说明中对需求理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编程过程中的差错等。人为的失误会使软件产品中存在某些缺陷和/或隐错。存在缺陷或隐错的状态就是软件产品有故障。在运行阶段如果遇到这些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就可能发生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这就是软件产品失效。但是如果在运行阶段未遇到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也不一定会失效。此外,还可以从软件产品不同层次来看故障与失效问题。例如一个软件可能由若干软件部件组成,每个软件部件又由若干软件单元组成,假设在运行阶段某个软件单元遇到故障引起失效,但包含该软件的相关部件可能由于有容错性设计而仍能继续执行规定的功能,那么对该软件部件来说并未发生“失效”事件,而只是由于软件单元出“差错”或“失效”,使整个软件部件处于故障状态。因此在软件产品的不同层次中,故障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失效,也可能只是差错(故障的一种表现),而不失效。综上所述,就软件产品而言,故障与失效是不同的,应加以区别。(6)GB/T3187-94中有关失效和故障的术语基本上采用了IEC50(191)的定义,它比较严格、确切而且全面地区分了失效和故障的定义。IEC的这个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和公认的,与我们目前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矛盾。而且对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均可适用。因此,对术语“失效”和“故障”的统一和定义建议参考IEC或GB/T3187为好。  相似文献   

3.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71(List of Basic Terms,Definitions and Related Mathematics for 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187-82 《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1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191章 [IEC 50(IEV 191)]《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failur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 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fault The state of an item characterized by inability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s excluding the inability during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r other planned actions,or due to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s.Notes:A fault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failure of the item itself,but may exist without prior failure.此国际标准[IEC 50(IEV 191)]已经等效采用为国家标准GB/T 3187-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并替代原国家标准GB 3187-82。虽然国家军用标准GJB 451-90《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和上述新国家标准在有关术语上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有关术语还是统一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为宜。1.“失效”与“故障”失效与故障,对应的英语failure与fault是有联系的。都是对产品是否具有规定功能的描述。失效: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故障: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区别在于失效叙述的是事件,故障描述的是状态。可以这样认为,失效了必然有故障。有故障不一定就已经失效。有时在失效前已产生了一定的故障。工程中有带病运行的情况,这时故障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发展中,但尚未失效。在可靠性工程中,将失效对应英文failure,故障对应fault是比较好的。2.“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与“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用于修理的产品(失效后实际上加以修理的可修理产品)。它主要用以表述该产品失效的频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对某一个可修理产品而言,在报废之前,历经n次修复,这n次修复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即平均失效间隔时间。二是对一批某修理的产品(m个)而言,即使是第一次失效前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也有一个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因此对一批修理的产品而言,平均失效间隔时间是批内各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次修复之间间隔时间的平均。“平均失效前时间”用于不修理的产品(失效后不修理的产品,它可能是可修理的或是不可修理的)。它用以表述使用寿命。对这类产品不存在修理。它只表示一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它既表示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表示了产品的耐久性。* 雷慰宗教授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产品的可靠性已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可靠性方面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术语“失效”和“故障”。由这两个基本词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其中MTBF和MTTF这两个术语,是考核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应的中文术语却很不统一。本文从现状出发,对它们的概念,以及国际标准术语及其定义作些分析,最后对中文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一、现状目前对应于上述4个词的中文名相当不统一,现列举于下:1.failure《英汉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下简称《科标》):(1)失效;(2)故障。《电工、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术语辞典》(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编。以下简称《电标》):失效。《电工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电子学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失效;(2)故障。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及定义》中有术语“失效(故障)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既可以是“失效”,也可以是“故障”。但在GB/T 3187-94中此条目改为“失效failure”,意味着对应于failure只是“失效”,不再又称“故障”。2.fault上述两本词典上都是“故障”。《电工名词》:故障。《电子学名词》中有复合词“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对应于“故障”的是fault。GB/T 3187-94:故障。3.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科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标》:(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平均无故障时间。(3)平均失效间隔时间。(4)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 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平均故障间工作时间。《电工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电子学名词》: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又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GB 3187-82: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GB/T 3187-94: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MTBF,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4.MTTF(mean time to failure)《电标》:平均失效前时间。《电工名词》:失效前平均[工作]时间,又称“平均寿命”mean life。《电子学名词》:失效前平均时间,又称“平均无故障时间”。GB 3187/T-94:平均失效前时间。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目前对“失效”、“故障”、“failure”、“fault”的使用情况为:failure:有对应于“失效”,也有对应于“故障”。fault:只对应于“故障”。二、词典上的释义中文“失效”和“故障”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992,1996年版):失效 失去效力。例如药品失效。故障 (机械、仪器等)发生的不能顺利运转的情况; 毛病。例如发生故障,排除故障。从以上释义看,两者不同点为“故障”是可以消除的,消除后产品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因而是暂时性的;“失效”则是不可恢复正常使用的,因而是永久性的。下面再看这两个词分别对应的英文名:《英汉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与可靠性有关的释义:failure:失败、失效、失灵、故障、事故、停车、停机、中断、损坏、毁坏。fault:缺陷、毛病、故障、损坏、失效。上述释义说明:(1)两者都是既可对应于“失效”,也可对应于“故障”;(2)failure既可表示如“失效”、“毁坏”等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情况 ,也可有如“失灵”、“停机”、“中断”等暂时性情况 。fault同样也既有“损坏”之永久性情况之意,也有“缺陷”、“毛病”类不一定是永久性情况之意。再查原文词典相关解释:《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failure:the act,state,or fact of failing;specif;a losing of power or strength;a breakdown in operation or function;not succeeding in doing or becoming.这里的3个关键词是:(1)losing,“失去”、“丧失”,既可意味是永久性的丧失,也可以是暂时失去。(2)breakdown:a failure to work or function properly:“失去正常工作或起作用”,既可以是永久性的“失效”,也可以是暂时失败。(3)not succeeding:“不成功”、“不能顺利进行”、“不能继续”。同样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fault:(1)failure to have or do what is required;(2)something that mars the appearance,character,structure,etc;(3)a defect or point of defect in a circuit,which prevents the current from following the intender course.这3种情况中,第1种是指设备的工作情况。第2和3种都是指设备(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发生第一种情况的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能消除,则第一种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也就不再发生,因而是暂时性的。反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排除,它就不再能正常工作,因而就是永久性的。《Longman Active Stud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的有关内容如下:failure:(1)lack of success;failing失败;(2)the non-performance or production of something expected or desired未完成;未如愿以偿。这两种情况都是指工作情况,也都既可以是最终结果,属永久性。也可以是一时的,在作了一些纠正措施后,又取得成功,因而属暂时性的。fault:a mistake or imperfection错误,缺点。例如:a small electrical fault in the motor马达中的一个小毛病。从所举例来看,多半是指暂时性的问题,因为只是小毛病,是不难修复的。但也不排除不可纠正或修复的可能,因而也有永久性的可能。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认为failure和fault都既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即两者都可对应于“失效”和“故障”。三、根据“标准”定名对于“标准”术语、规范术语,应力求做到一词一义和一义一词。我国的可靠性术语源于国际标准。在定名时除国家标准外,主要还需看国际标准。但是定中文术语要仔细推敲原文的概念,选定合适的中文术语。国家标准《GB 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的相关内容:2.2.1 失效(故障)failure: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对可修复的产品通常也称“故障”。2.5.5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life(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寿命(无故障时间)的平均值。2.5.6 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时间)的观测值observed mean life(observed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a)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当所有试验样品都观察到寿命终了的实际值时,是指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当不是所有试验样品都观测到寿命终了的截尾试验时是指受试样品的累积试验时间与失效数之比。b)对可修复的产品,是指一个或多个产品在它的使用寿命期内的某个观察期间累积工作时间与故障次数之比。《电工名词》中将“失效”的英文只列failure;而对应于“故障”的英文则除fault外,还并列了failure,主要是参考GB3187-82,同时考虑实际上在电工行业中的惯用情况。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050-191(1990)新标准中的failure条目为(191-04-01):failure: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GB/T 3187-94中的相应条目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这样的事件。对比新老标准,不论IEC标准还是国标,都有所变化。国标的变化有:(1)取消了并列术语“故障”;(2)定义的叙述有改变,将“丧失”改为“终止”,且加了“事件”以说明其性质,同时删掉了“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故障’”。IEC标准的变化是加了3条注。这些变化都很重要。在国标,不再将“故障”作为可修复产品的术语,即不论是可修复产品还是不可修复产品,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都是“失效”;同时,按照IEC新标准,明确“失效”是一个事件。在IEC新标准,通过“注”,明确了failure与fault的不同性质:failure是产品在执行功能中所发生的不良情况,称之为event(事件);而fault则是产品的state(状态),即产品中所存在的缺陷。同时说明在发生failure事件后,产品必有fault。(笔者认为,说法应是产品存在fault是发生failure的原因,只是在发生failure后才被发现。)从上述分析看,按新标准,《电工名词》中“故障”条目的英文并列failure,《电子学名词》中“故障”的英文用failure都是不合适的。“故障”的英文只应是fault。然而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是否就是“失效”,却还值得推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失效”是永久性的。现在就按照这样的理解来探讨。单凭failure的定义,还不足以确定中文的定名,还必须考虑使用此术语的复合词的定义才能真正弄清楚failure的性质和意思,主要的几个术语是:191-10-03 time between failures (failures之间的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持续时间。191-10-04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一个业经修复的产品的两次相继failures之间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2 time to failure(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或者从它恢复的时刻起直至下一次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10-01 time to first failure(首次failure前时间):一个产品从它首次置于能工作状态的时刻起,直至failure的工作时间的总持续时间。191-01-02 repaired item(业经修复的产品): 在一次failure后事实上已修复的可修复产品。191-01-03 non-repaired item:(未经修复的产品):在一次failure后未经修复的产品。注:未经修复的产品可以是可修复的,也可以是不可修复的。综观以上各条,可以作出如下几点理解:(1)有些产品是可以修复的。这种产品一经修复,故障就消除。因而在它工作中出现failure时,它并非永远丧失了执行所需功能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对这种产品而言,failure并非永久性的。也因此,才有可能会发生不止一次的failure。术语“failures间的(工作)时间”只适用于经修复的这类产品。(2)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在它工作中一旦发生failure,就一定是永久性的。因此,就只可能发生一次failure。所以对这类产品适用的是“failure前时间”。(3)“failure前时间”用于可修复的产品时,可以指第一次failure前的时间,也可以指从恢复时刻起至下一次failure时止的时间。(4)“首次failure前时间”只适用于可修复产品。上述对4条术语所适用的产品类型的理解是根据其定义分析得出的。而在美国国家标准ANSI/IEEE std 100-1984中则在术语后都用括号写明适用范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repairable items) (reliability)”、“mean time to failure (non-repaired items)(reliability)”。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结论:failure并非一定是永久性的事件。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failure必是永久性事件。而对于可修复的产品,则大多是非永久性事件。可以认为“failure”并非一定指永久性的“终止……能力”。按照这样的理解,如果《现代汉语词典》中以“药品失效”为例来解释“失效”的意思和性质,有失全面。实际上“失效”不一定具有永久性的含义,则可以将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定为“失效”;如果“失效”确只具永久性的含义,则不应定名为“失效”,建议定为“失灵”。解决了基本词的定名,则其复合词的定名也就随之可定。对应于failure的术语或用“失效”或用“失灵”:MTBF原为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IEC新标准中此术语有一注“在英文中,在此意义上的缩写词MTBF现反对使用”。MTBF现定为另一条目mean operating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缩写词。中文定名可按新国标的7.2.9条用“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间工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7条“平均失效前时间”。这虽然与原文术语完全对应,但IEC标准定义中明确这里的time实际是operating time。故中文术语应反映出此确切含义定名为“平均失效前工作时间”,或改定为“平均失灵前工作时间”。英文则可不改。MTTFF(mean time to first failure)对应的新国标的是7.2.6条“平均首次失效前时间”。和前条MTTF的情况相同,可(或者)略改国标的7.2.6条,定名为“平均首次失效前工作时间”;或者改定为“平均首次失灵前工作时间”。四、结论1.对应于fault的中文名定为“故障”。2.“失效”是否就意味着永久性情况,需先确定。请语言学界作出结论。3.“失效”若可以是永久性,也可以是暂时性的,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可定为“失效”。4.“失效”若一定指永久性的情况,则对应于failure的中文名建议定为“失灵”。5.组合词中的基本词的定名一律按以上原则。* 褚善元教授是电工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状态失效与故障分别对应英文failure与fault,他们的概念不同,但使用上常易混淆。航空名词审定工作中曾议论过此问题,但限于时间未能深入讨论。《科技术语研究》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响应,我仅以个人在工作中的接触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我觉得使用中的混乱源于不同使用场合在观察问题的观点不同,包括不同行业部门的出发点、时效和偶发性观点,定性和一般表述的差异等。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覆盖面广泛的,公认的统一定义。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权威性定义。目前虽然对产品失效已有明确定义,但对系统的失效和故障均无明确定义。二、本人的理解我直觉地认为使用部门的维修人员只能根据现象对某个系统认为发生了故障。不论由于某个部件失效、供电事故、外界干扰,抑或操作差错,首先查明原因,进行故障查找、故障定位、故障诊断,直止排除故障。如果查到是由某个部件引起的,则更换部件。拆下故障件按待检或送修处理。车间用仪器测试后,有时其结论仍为未发现故障(no fault found)。以上说明使用部门常以故障一词作为所有系统或设备丧失功能或发生异常情况的称谓。设计制造部门则不同,任何部件或系统在使用中或检查中出现了丧失功能或异常情况下,就得宣告此部件或系统失效。飞机上的告警系统在任何故障下触发警示牌宣告该系统失效(fail)。设计部门的可靠性指标为寿命、失效时间或统计概念上的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但使用部门只统计平均拆件(更换)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或平均无故障时间。换句话说,制造部门应保证产品在有效工作的寿命期内不失效,这段时间要长;使用部门考虑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长,这里包括耐环境变化因素和抗干扰能力在内。对于一个由许多部件、接口、线路等环节和节点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环节或节点上永久性或瞬态变故都会造成故障,影响系统功能,操作不当也会出现故障现象。所以使用部门只和故障打交道,不管是否有失效部件。MTBF的F原文为failure,使用部门引用它时都译成故障。安全的口号为“不带故障上天”,而不说不让系统在空中失效。在传统观念或约定俗成情况下还形成了以下认识:——对单件产品可以下失效的结论,复杂系统只说不工作、不正常或笼统称故障,从不使用失效一词。——失效适应于有时效性产品,其品质随时间而劣化,最终为失效。失效时间是可预先估测的,故障是偶发的,不能预测的。——失效是不能容忍的,故障可以容忍,在余度系统中可以故障容错,不说失效容错。——失效是对事物的定性,故障是对现象的表述。三、定义失效的定义,在多数辞典里基本上指“产品丧失规定功能”。故障的定义的两个例子如下:①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1];②(元件)不能按要求的方式工作的物理状态,或(软件)引起功能单元不能完成所要求功能的意外状态[2]。这些定义给人的印象为:——所需功能、要求工作、要求功能和规定功能之间没有差别,必然使得在使用中对失效和故障两个术语混淆不清;——偶然事故状态、意外状态可能是故障的特点。以上比较参见表1。四、因果关系笔者认为失效和故障之间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不是故障引起失效,也不是失效引起故障。可以说某个部件失效引起了系统故障,或某个部件故障引起系统失效,但不甚确切。有人认为整个系统的失效可能由于局部故障引起,承认了这个事实,所以在失效和故障之间不予严格区分。不仅中国的文章中混淆,外国的文章中也常混用。例如波音737-600飞机训练手册34章60节第21页有一段话:“EXTERNAL FAULT——amber LED turns on for a failure external to the GPWC”。意为:“外部故障——琥珀色LED灯亮对应于GPWC的外部失效”,这里把fault和failure等同起来了。局部和整体关系中有两种相悖的说法。一是由小环节上的故障造成大系统失效,例如某根导线接触不良,造成该系统不工作。二是由小零件失效造成大部件故障,例如某个销钉断裂,使起落架放不下来;又如发动机内某个元件失效,造成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大故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以一架飞机为大系统出发,把起落架放不下来和发动机空中停车都看成为局部故障。英文对发动机空中停车说成engine out 或engine failure(失效),这可能说明了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英文承认故障和失效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责任关系,因为1997年《Webster's Universal College Dictionary》的释义:fault,responsibility for failure……。*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fault与failure,以及MTBF与MTTF的确切含义。建议分别译为故障、失效,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和失效前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fault与failure,以及MTBF与MTTF的确切含义.建议分别译为故障、失效,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和失效前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由来可靠性系统工程是研究产品全寿命过程中与故障作斗争的工程技术。研究可靠性就必然使人想到英文中的两个词“failure”和“fault”。讨论它们的定义会很有意义。我国 1 990年颁布的国军标GJB451“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对failure和fault是这样描述的 :故障 (failure ,fault)———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某些产品 ,如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在此定义中failure和fault是同一概念 ,统称为“故障”。 1 994年制定的国标GB/T3 1 87…  相似文献   

9.
“绝密”与“机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密级。在俄汉双语词典中,密级“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经常被译作“绝密”。通过分析“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在俄罗斯、苏联国家秘密等级中的位置,可以发现,该密标如果单独使用,应当译作“机密”。造成俄语密级翻译失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语中表示密级的术语往往被视为通用词汇,而不是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0.
电脑型热水器,是指具有夜电功能、定时开(关)机功能、故障自检功能,以及大屏幕时间、水温显示功能的热水器。电脑型热水器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是安全。电脑型热水器一般都有故障自检功能,出现故障可自动切断电源并报警;第二是节能。电脑型热水器一般都具备定时开关机功能,有针对“峰谷电价”设计的夜电功能,可以专用低价电,节约电费;第三是使用方便。大屏幕可以同时显示时间、水温、工作状态,使用户对热水 器的状态一目了然。不过,市场上也有一些“电脑型”热水器,只是加装线控板,采用数码显示代替大屏幕LED显示,以简单的…  相似文献   

11.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12.
记得从前许多药铺,常常将某些丸散膏丹宣称为“祖传秘方”,以标示其素质优异,招徕顾客。据说有的秘方甚至规定不能传女,而只能传给儿子、儿媳,以保持其产品的垄断地位。到了现在,除了在报纸上偶然见到有“依大观园食谱之名菜”和“依宫庭秘方之药酒”者外,这种“祖传秘方”的说法已失去市场。代之而来的是“我厂最近新自国外引入……”,据闻此言甚灵,广告效果颇好。仔细分析这两种提法实则是一种本质,“祖传”云云不过是时间上的引入,“国外”云云不过是空间上的引入,都是说这些产品是现在的中国人做不出的,所谓“其揆一也”。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应是“词符其义”。这当然并不排斥“约定俗成”。因为如不考虑“约定俗成”,则有些与词义虽有出入,但出入不大的名词也必需加以修改,牵动面太大,会影响这次名词审定的进程,但“约定俗成”的名词有的却与词义有较大的出入,如过分强调“约定俗成”,就会有不少“词不符义”的名词,以“约定俗成”为理由,沿用不改,延长“词不符义”名词的使用期,从气象教育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利的。因此,对于“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首先要肯定,将“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两者相比,“词符其义”是基本的。很多“约定俗成”的名词是“词符其义”的。因此这种“约定俗成”的名词具有生命力,能够长期用下去。但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词义与实际涵义出入很大,如不加修改,就会造成对事物内在涵义的误解,这就必需在这次名词审定中加以“正名”。另外,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虽然与实际涵义有少许出入,但尚不致使人误解原义,只要在实际涵义发展过程中,在关键意义上尚未突破词面意义,则这种名词可以用“约定俗成”为理由,暂时不变,允许保留使用。可见“约定俗成”仍应以“词符其义”为前提,它只是一种补充的办法,仅在“词符其义”及“基本词符其义”的情况下适用。如果根本词不符义,或易造成对实际涵义的误解,那末这类名词,应当坚决纠正,使之仍归于“词符其义”。我们所以同意“基本上词符其义”时可用“约定俗成”为理由而保留原名。这是因为名词本来就有产生和消亡的发展过程,原因在于科学在发展,从而实际涵义也有不断的发展,而词面意义却较为固定。在一般情况下,实际涵义常常有突破词面意义的现象,这种突破有程度的不同,因而出现了名词的发展变化,如果实际涵义发展过程中,在关键意义上尚未突破词面意义,这时词面意义与实际涵义出入不大,按“约定俗成”的办法保留原词是合理的,我们采用科学名词,并不希望经常变化。名词变化的次数过多,对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名词的采用,有一定长时期的稳定性,这是因为科学名词是用以沟通思想的,因此只要实际涵义在发展过程中其关键意义尚未突破词面意义,仍应当根据“约定俗成”的理由,保留原名词,这不仅是有利于促进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进程,也因为既然实际涵义在发展,允许实际涵义与词面意义在未突破关键意义的情况下有一定限度的出入,也是完全合理的。由此可见“约定俗成”的是否可行,应以实际涵义的关键意义是否突破词面意义为界线,突破了,就应当改变原名词,未突破,还应保留原名词,等到关键意义突破了,再改名词。但要这样做,必须要摸透“实际涵义”、“实际涵义的关键意义”及“词面意义”,如果不摸透这三种意义,拢统的“约定俗成”为理由,那就等于保留一切原有名词,这就失去了这次名词审定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有一些名词,其实际涵义与词面意义出入很大,易使人在词面意义的诱导下,误解实际涵义。先以物理学上和气象学上已改的名词为例,来说明一些问题:1.物理学界过去认为光路上微粒后光屏之所以出现光亮,是由于光在微粒边缘绕行所致,因而名之为“绕射现象”,但以后知道微粒后光屏上出现的明暗相间现象,实系光在微粒周边所衍生的许多子波源,分别发出的辐射波在光屏上叠加干涉所致,因而改“绕射”一词为“衍射”。这种名词的改变,是由于我们对自然过程认识的深化所致。这时的关键意义早已大大突破了词面意义,改了名词就“名符其义”了。2.在元素名词中,原子序数14的“Silicon”,一向译为“矽”,解放后因“矽”与“锡”(原子序数50的“tin”)中文读音相近,而“锡”是用了中国历史上传统名,即“金、银、铜、铁、锡”五金之末,它是不能改名的。只好将“矽”由音译改为意译,即改为“硅”。这是因为“Silicon”在土壤中大量存在,它是非金属“石”字旁边加重叠两个“土”字,就可表示这个意思。但重叠两个“土”字(即“圭”)应读为“桂”,故“硅”字读边旁应亦读为“桂”。这样读音就与“锡”区别开来了。在物理学及化学界这样改词,已实行了二十多年,广泛采用了。可是气象学界仍无反映,在高空测风制氢中,仍沿用“矽铁粉”而不改称“硅铁粉”。这可能是因为气象学上很少用锡,而且“硅铁粉”也仅在制氢时用,并无声音的混淆。但我认为为了名词的统一,气象上的“矽铁粉”也宜及早改称“硅铁粉”,“矽”改为“硅”并不是“词不符义”的问题,它们应当说均是“词符其义”,只是为了在交换思想时避免读音(中文)混淆而采取的措施而已。3.“平流层”过去称为“同温层”。这是开始高空探测后命名的。早在1862年葛拉宣(J.Glaisher)就曾施放带了仪器升达11300米高的气球。在本世纪初(1901年)肃林(R.Süring,1866-1950)和贝尔森(A.Berson,1859-1942)曾乘气球吊篮升达10800米。在那些高度,都是平流层底及对流层顶的高度,那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较小,因此人们认为在对流层上有一层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的“同温”气层,从而将这个新发现的高空气层称为“同温层”是很自然的,但此后人们能够升入更高的气层,探空仪已可升达30公里,气象火箭能深入上百公里高处,人们发现了在对流层顶以上到约50公里的高空,温度基本上是逐步升高的,称它为“同温层”不合适了,因而在气象学界首先改称“同温层”为“平流层”,可是在航空工程界迄今往往仍有将它称为“同温层”的,这是各学科发展中对名称的认识有不平衡所致,从“名实相符”的观点看,当然以称“平流层”为妥。4.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云雾物理学发展伊始,当时气体水与固体冰间的转化,都称为:“Sublimation”,例如1954年强生(J.Johnson)《物理气象学(Physical Meteorology)”P.205中说:“Observations show that even at temperatures several degress be1ow the melting point of ice,water vapor may condense to undercoo1ed 1iquid water rather than sublime directly to ice”其至1963年版(英国牛津大学版)郝恩培(A.S.Hornby)等的《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在“Sublimete”一词的解释是:“Convert from a solid state to vapour by heat and a11ow to so1idify again(inorder to puvify it)”说明当时不仅将气态水化为固态冰也叫“Sublime-tion”,而且也有将先使固态直接变化气态,然后又自气态转为固态的提萃全过程总称为“升华”的。这种情况对于经常要研究“气变固”及“固变气”,且必须将“气变固”与“固变气”两个过程区别开来的气象学及云雾物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当时外文既然把“气变固”与“固变气”均称为“Sublimation”,所以在物理学名词中,就将这两种过程,均称为“升华”。我由于教气象学及研究云雾物理的缘故,觉得将“固变气”称为“升华”还是确当的,但将“气变固”称为“升华”无论如何也感到别扭。因为相反的过程用相同的名词是不合理的。为了区别这两种过程,我把“气变固”的过程创用“凝华”一词。“凝华”、“升华”都有一个“华”字,说明它们均属“气、固”间的相变过程。用“凝、升”来区别这两个过程,说明这两种“气、固”相变的方向是相反的。用“凝”表示相变向凝聚态方向进行,用“升”字表示相变向扩散态方向进行。当时我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上首先开始采用“凝华”一词,在自己译的书中,将表示“气变固”的“Sublimation”译为“凝华”。例如在1959年在所著的《气象学基本原理》中,正式对“凝华”下了定义。在60年代任《辞海》气象分科主编时,正式提出“凝华”这个辞条,并在各分科主编交叉名词会议时与物理分科同志共同讨论,认为这个“凝华”名词的引入,对物理学的发展也有好作用,于是从60年代起,“凝华”一词正式列为物理学基本名词之一,现在“凝华”一词已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习用。气象学名词及词汇在编定时,我也曾积极提出而已蒙采用,其实我的这种看法,国外气象同行也是有同感的。他们也在较后时期创造了相当于“凝华”的名词,例如1974年霍布斯(P.V.Hobbs)的《Ice Physics》就在第一页中说:“For example, the deposition of water vapour on to a base at tem peratures between about -80 to -130℃ also Produces a crystalline solid…”即借用 “deposition” 一词来表示“凝华”。 这在60年代(1963)弗里格尔(R.G. Fleagle)和布辛格(J.A.Businger)的《A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Physics》p.96中已有端倪,文中说:“Ice crystals also may grow on suitable crystal structures by transition from the vapor to the solid plose. This process is called sublimation or deposition, and the nuclai on which the initial sublimation occurs may be called “Sublimation nuclei” 这段文字首先使用了“deposition”,但却还有继续保留将“Sublimation”兼用作“凝华”含义的意思。文中还仍将“凝华核”称为“Sublimation nuclei(升华核)”,说明他们当时正处于新旧名词交替时期,已想改革,但未敢大胆下决心改,这个决心在70年代才下,因为上述1974年霍布斯《Ice physics》中已放弃“Sublimation nuclei”之名而完全改为“deposition nuclei”了(例如该书P.489、P.509、P.630等),这就是说,我国区分“凝华”与“升华”两过程的名词早于欧美区分“deposition”与“sublimation”两过程名词约十年,从名词的构词来看,“凝华”一词表示“气变固”的意义是唯一的且十分明显的,一般并无歧义。但英文“deposition”释为“凝华”是借用的。因为“deposition”一词,具有原义“沉积、沉淀、沉降、脱溶、析出”等意义,“凝华”的意义对于“deposition”来说是新赋予的,这就是说“depo sition”不一定只解释为“凝华”,它是一个多义词,即“deposition”一词,具有歧义。因此我们认为中文“凝华”新词的确定,比英文“deposition”赋予新义是更为贴切的,因为“凝华”比“deposition”更符合实际涵义。现在我们再对一些应当改革的气象名词,作一些建设性的提议:1.“辐射平衡”与“辐射平衡差”,一般认为“辐射平衡”一词,源自英文“radiation balance”,但如果是这样的,这是对“balance”一词的误解和误译,我不是说“balance”一词用的不对,而是说“balance”并不能译为“平衡”。而应译为“平衡差”。真正“辐射平衡”也是有的,但这应源自英文“radiation equilibrium”,不应源自“radiation balance”,在英文“equilibrium”与“balance”两词是有区别的,当用“radiation equilibrium”时,表示一物所收入的各种辐射能量与支出的名种辐射能量正好相等,这时此物的温度可保持不变,例如在我们研究地球平均温度时,常常假定地球在辐射的收支两者间正好相等,这就是“辐射平衡”(用equilibrium”一词)。但如一物的辐射收支不平衡,即收入辐射不等于支出辐射,则当收入辐射多于支出辐射,多余的辐射能必用于加热此物使之升温。这种多余的辐射能量称为“正辐射差额”,或“正辐射平衡差(positive radiation balance)”。因此这种多余的辐射属“辐射平衡差(radiation balance)”。反之,当收入辐射少于支出辐射时,不足的辐射必消耗物体的热能而使之降温,这种不足的辐射能量称为“负辐射差额”或“负辐射平衡差(negative radiation balance)”。这个不足的辐射也属“辐射平衡差”。只是它不是“正辐射平衡差”而是“负辐射平衡差”而已。我们习惯见到的“balance”一词,本来就是上述“平衡差”的意思。在日文中,也已发现了这个问题,例如1975年日本气象学会出版文部省《学术用语——气象学编》P.102中R部内,将“radiation balance”译为“放射收支”,而将“radiation equilibrium”译为“放射平衡”,我在60年代编《辞海》气象名词时,想对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的“辐射平衡”一词改为“辐射差额”,却受到了阻碍。这是因为几十年的错译沿用,及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使得更正是很不容易的。在80年代编《气象学词典》,为了想将错误的“传统”扭转过来,仍受到不少阻碍,仅在个别地方有所修改,而总的说来,这种将“不平衡”译为“平衡”的现象,仍未得到明显的改进。因此在目前进行气象名词审定工作时,我再次提出:“辐射平衡”一词只能用于辐射收支相等之时,它的相应英文当为:“radiation equilibrium”,决不能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而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的中文,决不能译为“辐射平衡”,应译为“辐射差额”、“净辐射”或“辐射平衡差”。当收大于支时,为“正辐射差额”、“正净辐射”或“正辐射平衡差”;当收小于支时,则为“负辐射差额”、“负净辐射”或“负辐射平衡差”。至于日本将“balance”译为“收支”,如与译为“平衡”相比,自然是较好的,但是也并不能说译得“词完全符合义”。因为“收支”表示的仅为一种帐面总情况,“辐射收支”的英文相应词应是“radiation budget”,而不应是“radiation balance”。既然“radiation balance”可译为“辐射平衡差”、“净辐射”及“辐射差额”,因此我认为中文气象名词中,可将“辐射平衡差”、“净辐射”及“辐射差额”三词均列入,因为它们是同义词。2.“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效应”,我曾指出实验已证明“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效应”不同*。因此建议这次名词审定时,应将“大气保温效应”仅指由于大气对长短波吸收能力及透过能力不同所造成的保温效应,其相应的英文词应是“Atmospheric heat preserving effect”,而将“温室效应”仅指由于玻璃房、薄膜温床及土壤增温剂等的采用、使内外空气难以交流而造成的保温效应,其相应的英文词当是“Green-house effect”。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大气保温效应”改为“〔大气〕温室效应”或“大气温室效应”呢?我认为“断乎不可”,因为这样做等于公开宣布“大气保温效应”即“温室效应”,这必然进一步混淆“大气保温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区别,那正是我们力求避免的,“大气保温效应”已证明并非“温室效应”国外已多次提出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苏联辐射学权威康德拉捷夫(К.Я.КОНДРАТЬЕВ)也曾证明它们的不同而主张区别,所以这种要求区别的意见并不仅来自英美。目前虽有些书刊上仍未作区别,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区别还不认识或还不知道,从趋势上看,区别开来是必然的,迁就不区别的状况是不明智的。3.“气溶胶”和“气溶胶质粒”我在上节所举文中曾建议这次名词审定,应区分“气溶胶”与“气溶胶质粒”希望我们切不能因循国外将“Aerosol”一词既表示“气溶胶”又表示“气溶胶质粒”的不合逻辑的办法。我认为中文“气溶胶”一词也不应既表示“气溶胶”原义、又表示“气溶胶质粒”。我的具体看法是:中文的“气溶胶”一词,应相当于“Aerosol”,而中文的“气溶胶质粒”一词,应相应于“Aerosol particles”。但有人认为“Aerosol”是一词两义,应允许一词两义,因为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在具体使用时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但这种看法我认为要进一步加以分析。我们知道“Aerosol”是“Aero”与“sol”合成,“sol”即“溶胶”,据《辞海》(1979)“溶胶”条:“溶胶”亦称“胶体溶液”,是多相系(高分子溶液可为例外),由线性大小在10-5-10-7厘米间(也有大于10-5厘米的)的质点分散于介质中所组成。前者称“分散相”,后者称“分散介质”。分散介质为液体的称“液溶胶”,如墨汁;为气体的称“气溶胶”,如烟、雾;为固体的称“固溶胶”,“如泡沫玻璃”。在王箴《化工辞典》(1979)中说:“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例如雾是水滴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烟是固体粒子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等”。可见“气溶胶”是分散相(质粒)与分散介质(气体)两者组成的整体,“气溶胶质粒”只是“气溶胶”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气溶胶”与“气溶胶质粒”是整体与成分的关系。诚然,我们应当允许一词两义,但不能允许一个词既表示整体,又表示同一整体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允许的“中国气象学会”一词也表示“中国气象学会会员”的意义吗?如果我们想说明“气溶胶是由气溶胶质粒与空气组成”的概念,难道可以由于允许一词两义,而说:“气溶胶是由气溶胶与空气组成”吗?允许这样的一词两义还有什么思想逻辑性可言?用这种说法如何能够沟通思想呢?因此这样的一词两义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审定气象名词时,切不可笼统地以“约定俗成”为理由贸然下结论,必须首先了解这个词想要表示的是什么实际涵义,它的词面意义是什么,这个词面意义是否能表达实际涵义,或是否能表达实际涵义中的关键意义。然后根据“词符其义”的总原则,并兼顾“约定俗成”的办法来慎重确定气象名词,国外将“Aerosol”既表示“气溶胶”又表示“气溶胶质粒”这是国外名词的混乱,将这种混乱现象原封不动地翻译过来,等于引入国外落后的东西,是不足取的,现在中外不少辞典对“Aerosol”或“气溶胶”一词,往往加入“Aerosol particle”或“气溶胶质粒”的意义,这是不对的,翻译工作者应在对英文“Aerosol”翻译时,弄清原文中Aerosol实际表示什么意义,如果它表示“气溶胶”,就可以直接译为“气溶胶”,如果它实际是表示“气溶胶质粒”,则我们应当直接将它译为“气溶胶质粒”,以保障我国科学名词的纯洁性,使之符合“词符其义”的要求,正确的负责的翻译,应当这样把关。至于在中译英时,对于中文“气溶胶质粒”一词,如果是外国人来翻译,他如何翻我们管不着,但如果是中国人来翻译,我认为应译成“Aerosol particles”而不应译为“Aerosol”,这是因为译为“Aerosol”可能造成外国人的误解,而译为“Aerosol particles”,译文很明确,不会造成外国人的误解。4.“土壤湿度”与“水土混合比”在农业气象中,土壤湿度方面的名词最为混乱。这不论中外,都存在这种毛病,这套名词来自“土壤学”,有时总称为“土壤水分常数”,但在“农田水利”、“农业气象”、“作物灌溉”、“土壤改良”等部门,也经常要用到这套名词,1984年北京林学院主编的全国林业高校试用教材《土壤学》中,有“土壤水分常数”一节,内包括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定义。另外在水文学和农业气象学中,也常用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等名词,这些名词是否合理呢?我们应进一步加以分析。表1为有关土壤湿度诸名词的中英对照表,表2为这些名词的定义。仅仅从表1的中英对照来看,除了将Parameter译为“常数”不很合适外,似乎没有定名上的大问题。但是定中文科学名词,只是从翻译外文名词为依据,往往很成问题。我们应当追索一个词的实际涵义,才有利于正确定名。为此我们可参看表2中各土壤水文名词的“通用定义”。这里所以称“通用定义”而不叫“定义”,是因为在实际使用这些名词时,是按这些名词的“通用定义”而使用的,并不是按这些名词的“词面定义”而使用的,因此了解“通用定义”更为需要。可以看出,表2中名词和通用定义是相当不符的,这可以分下列几点来分析:(1)从通用定义来看,这一套名词的实际意义都是:“液水与干土在土内的重量百分比率”,亦即均属于“水土重量混合比”的范畴,可是无论从中文或英文名词看,没有一个在词面上包含“水土重量混合比”的概念。(2)表中名称大多较为笼统。如“土壤水分”、“土壤湿度”中的“水分”及“湿度”究指什么?是水汽、液水、还是冰?其实都是指土壤中的液水,但仅凭“水分”、“湿度”等称呼是猜不出来的,有的称为“系数”,更不知是怎样的“系数”。会不会是温度、湿度、养料等的条件所形成的萎蔫现象的系数?其实仍是指土壤中的液水条件。有的称为“点”,如“萎蔫点”等,“点”当然是一些临界条件,但是是什么气象要素的临界条件?其实还是指土壤中的液水条件。当然,我不是说要取消这些较笼统的名词,因为有时为表示一些笼统的概念,也需要一些笼统概念的名词,但根据现在所知的这些笼统名词的“通用意义”,却是具体的概念,即用“水土重量混合比”来表示的概念。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用能表示这些具体概念的新名词来表达它们,使之“名实相符”,而让那些笼统的旧名词,留着表达一些笼统概念之用,这样才各得其所。(3)表中有些名词,似乎是有量纲的量,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但是根据“通用定义”,它们是用“水土重量混合比”来表示的概念。既然仅是混合比的量,事实上是无量纲的量,以有量纲的名词来表示无量纲的概念,这也是“名实不相符”。我们当然也不是要废弃这些有量纲的旧名词,因为在表达土壤中水分时,有时也需要有量纲的概念,从而也需要有量纲的名词,但现在按“通用定义”,这乃是一些无量纲的“水土混合比”的概念,因此也迫使我们另创一些与之“名实相符”的名词。(4)“凋萎”与“萎蔫”两词,似乎用“萎蔫”两字为好,因为原义是土壤中液水供应不足,使植物细胞失水,难以维持膨压,发生软垂萎缩现象,称为“萎蔫”。在此情况下虽然也有时发生叶子凋萎现象,但不一定都发生凋零。因此用“萎蔫”比用“凋萎”为好,“萎蔫”的“蔫”字好象很少见,但这个词在口头上是常用的,并不是一种文诌诌的词。(5)“土壤水分常数”一词,按原义系指上述吸湿系数、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的总称。但事实上上述诸量,其值均随土壤成分、性质、孔隙度、植物品种等而异,它们都不是常数,而是一些特征量。那么它们应改为什么名称才合适呢?依照它们的“通用定义”,建议改为表3的名称。在表3中,水土比特征量名称栏内,凡括号内之字,为简便计均可省略不用,使名称更简洁些,从而这些名词在日常使用时就能免于累赘拖沓。表3中5的“名称”中,只提“毛悬”,而定义中却提到吸湿水、膜状水及毛管悬着水,这似乎有“名实不符”之嫌,但我们知道,当土壤中有了毛(管)悬(着)水时,必然会同时具备吸湿水和膜状水的,不提及吸湿水和膜状水,事实上也等于已包含了吸湿水和膜状水,另外,毛悬水远大于吸湿水及膜状水,只提毛悬水与将吸湿水、膜状水及毛悬水三者并提,所得的水土重量混合比值几乎相等,为了使名词简洁,表中5的名称,实质上是“名实相符”的。又表3中各名称都简称“水土比”,而未用“水土重量混合比”的全称,这是因为目前通用的都是“水土重量混合比”,很少用“水土体积混合比”,而且一般均是与干土相比,因此简称“水土比”,并不会造成对实际涵义的误解,在此条件下,力求使名词简短些,是有利于方便应用的。因此我们希望在这次气象名词审定中,表3所提出的名称(名词)能够通过。我们认为表3中所提出的名词,不仅应在气象学名词中推广,而且还应当在土壤学界、农学界、水利学界、水土保持学界等各有关学科名词中推广,以解决近百年来在这方面的名词与实际涵义不符的混乱情况。在表3的基础上,我们在表4中建议了这些名词所相应的英文名词,由于原来的一些英文名词本来就是中文名词的辞不达意的根源,因此我们故意绕过这些混乱含糊的原来英文名词,而是采用译自我们在表3所列的中文名词的办法,这样对以后中文文献的英译,也能做到“词符其义”,同时通过这个途径,有利于促进英文名词的改革。上表中英文译名中括号内的字,也是可以省略而不致造成误解的。5.“虹采”和“华采”过去一向将“Iridescence”译为“虹采”,这是指在云上出现的亮艳彩带,主要是阳光受云滴衍射而成,以绿色与红色为主,其形成的原理与华环的形成相同,实际上常是半径较大的华环的一部分,出现于距太阳的角距离10度到40度的云块上,以高积云上出现为多,我认为它的形成实际上与虹毫无关系,称为“虹采”易于使人对其形成误解。日本气象学会出版的《学术用语集——气象学编》(1975)将“Iridescence”译为“彩云现象”,词中并不牵涉到形成原因,这当然比译为“虹采”要好得多。但我认为现在既然已知它是半径较大的华环一部分在云上映现的现象,自应将原来易于令人误解的“虹采”一名,改为“名实相符”的“华采”为妥。6.“热辐射”与“温度辐射”,长期以来,我国辞书中对“热辐射”与“温度辐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混淆的,以《辞海》(1979年)的“热辐射”条为例,解释说:“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不论冷热程度和周围情况如何,物体经常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而且辐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热辐射是传热的方式之一,与热传导、对流不同,它能把热量以光的速度穿过真空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物体,太阳传给地球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方式经过宇宙空间而来的,……。”198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现代科学技术词典》P.1757的“热辐射”条释义,即摘自《辞海》上述条目。但加上相应的两个外文词“heat radiation”及“thermal radiation”它们均无“温度辐射”的词条。在科学出版社《英汉气象学词汇》(1985)中,有“heat radiation,热辐射”及“thermal radiation,热辐射”也无“temperature radiation,温度辐射”条。我们对《辞海》(1979年)“热辐射”条的释义作仔细分析,认为它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这个释义事实上把“热辐射”与“温度辐射”混为一谈了。上引释义中自开头到“而且辐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为止,讲的是“温度辐射”,而自“热辐射是传热的方式之一”到“太阳传给地球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方式经过宇宙空间而来的”为止,讲的是“热辐射”,“温度辐射”与“热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温度辐射”重点在于物体有温度就有电磁波辐射出来,这种辐射,波长有长有短,当射到物体上,发生的效应可以是热效应,也可以是光效应或化学效应等。“热辐射”并不是说“热可以辐射”,因为在真空中无分子运动,热是无法通过真空的,所谓“热辐射”是指“在射到物体上能产生热效应(即分子运动)的辐射”。这种辐射并不必需由“温度辐射”造成,可见“温度辐射”所辐射出的电磁波不一定是可产生“热效应”的“热辐射”,而能产生“热效应”的“热辐射”又并不一定是由“温度辐射”所造成,这就证明了“温度辐射”与“热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辞海》(1979)中却将它混在一起,都称它为“热辐射”,这是应当更正的。(2)《辞海》(1979)中有关“热辐射”条中说:“热辐射”能把热量以光的速度穿过真空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物体”。这话是有问题的,因为热能是以分子运动来表征的,只能在有分子作为成分的物体中借分子运动来传送,在真空中既无物体,就没有分子运动作为传送的凭借,因而是无法通过真空的。更谈不上以光的速度传播,太阳辐射能射到地球上,并不是热能通过宇宙空间,而是热能转化为电磁辐射后才通过宇宙空间,然后在射到地球上物体时再转化为分子运动,从而表现为热能。由于上述理由,我在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气象学词典》中,首先将“热辐射”与“温度辐射”分别列为两个词条,在释义中将它们的区别明确起来,阐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温度辐射”这一词条是过去各辞书所未列的,属于新创,但“温度辐射”的概念并非新创,普朗克辐射定律、基尔霍夫辐射定律、斯忒藩一玻尔兹曼辐射定律及维恩位移定律,基本上都是研究“温度辐射”而得。但长期以来却将它与“热辐射”的概念混淆起来了,这在国外也有这种混淆。例如1965年高教出版社兰斯别尔格(Г.С.Ландсберг)《光学(Оптика)》第十一编“热辐射”中也曾说:“热辐射有时也叫做“温度辐射”(下册P.281)为了“名实相符”和“词符其义”,将“温度辐射”一词独立出来,以区别于化学辐射、电激发辐射、生物化学辐射等其它过程所产生的辐射,是有必要的,而且“温度辐射”又是大气科学研究时经常要遇到的课题,将这个名词强调出来,也是必要的、既然“温度辐射”的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列出“温度辐射”这个名词,也就“名符其实”。而在“热辐射”这个名词释义中,把有关温度辐射的内容删除,并正确对“热辐射”下定义,这也符合“名实相符”的要求。关于“热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可仍用“heat radiation”。有的辞书中将“热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又兼用“thermal radiation”,我们认为这个英文词“thermal radiation”译为“热辐射”是可以的,但易为人误确为“温度辐射”,这是因为“thermal”一词也有“温度的”之意,因此为区别于“热辐射”,索性将“thermal radiation”作为“温度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另外我们还按“温度辐射”的中文,直译为“temperature radiation”,这就更不致于发生混淆了。即:热辐射 heat radiation温度辐射 temperature radiation,thermal radiation这样就比较合适些,其中temperature radiation可作为“温度辐射”的主要英译名,而thermal radiation这一英译名尽可能不用,以免混淆。通过本文的探讨,我认为可以对“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有进一步的认识,即只有深入词目的实际涵义、关键意义及词面意义,发现其关键意义尚未突破词面意义时,“约定俗成”的办法才可采用,如已突破,就必须改变名词,以满足“词符其义”的总原则,不应再强调“约定俗成”。注释: *参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6年1-2期1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见汉译《圣经》版本分别将“Deus(God)”译作“上帝”“神”和“天主”的现状,从教父学翻译实践出发,分析这三种译名于义理的“合与不合”,认为“天主”是“Deus(God)”的最佳汉译名。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了“碳”“炭”与“煤炭”的来历与原义后,认为“碳”与“炭”的用法可从不同角度来处理元素C的中文名为碳;从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途区分,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就用炭,不能燃烧的就用碳,对于与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或衍生物也使用“炭”;对基本无争议的与“碳”“炭”有关的词,就约定俗成,继续使用;对有争议的碳与炭的用法,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所接受为原则,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在讨论了“碳”“炭”与“煤炭”的来历与原义后,认为“碳”与“炭”的用法可从不同角度来处理:元素C的中文名为碳;从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途区分,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就用炭,不能燃烧的就用碳,对于与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或衍生物也使用“炭”;对基本无争议的与“碳”“炭”有关的词,就约定俗成,继续使用;对有争议的碳与炭的用法,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所接受为原则,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一、“碳”“炭”与“煤炭”的来历《科技术语研究》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多篇关于“碳”与“炭”用法的讨论[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深受启发。本文在原有讨论[7]的基础上,对“碳”与“炭”的来历和原义加以探讨。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很早就撰写过有关“煤”(“石炭”)的详尽考证文章。他认为,现今所称的煤,古称“石涅”(《山海经》),又称“黑丹”(《孝经援神契》),亦曰“黑石脂”“焦石”,又名“书眉石”。据《史记》第四十九卷《外戚世家》记载,汉时亦称炭。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禁耕》中提到:“盐冶之处,大傲皆依山川,近铁炭。”章鸿钊认为,此处“炭亦即石炭矣”。后来到三国时期,又用来写字,故称石墨。东晋陆翙撰写的《邺中记》中记载,石墨也称石炭。《说文解字》中则谓:“炭,烧木余也。”这说明,在汉代时,炭就有“木材焚烧后的产物”及“煤”这两层涵义。据章鸿钊和《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编写组的研究和考证,宋代以前的著作,甚至包括元明诸多著作中的“煤”字,不是今天的煤炭之意,本义指煤炱,即烟熏之黑灰。两宋时期,煤普遍被称为石炭。南宋周密讲:“霍清夫云:火浣布乃北方石炭之丝,撚而织之,非火鼠鬓(此字下为页非宾)也(按:石炭即煤,岂能成丝——原注)。”这表明,与现代汉语同义的“煤”字,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出现。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右丞相盖都忽、左丞相脱脱奏曰:“京师人烟百万,薪刍负担不便。今西山有煤炭,若都城开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来,西山之煤,可坐至于城中矣。”元代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有记载:“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本草纲目》中写道:“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由上可知,不是“古代的石炭现今称煤”[3],而是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称煤了。煤炭也并非“是现代汉语喜欢用双音节词才出现的”[3],至少在元代就已出现。似乎最早不是使用“碳素”一词。1925年国内出版,东京地学协会编撰的《和英英和地学词汇》中,英文单词carbon注释是“炭素”。C元素在1871年刊出的《化学鉴原》六卷本和《化学初阶》两书中,均被译为炭[2],在1925年国内出版的《和英英和地学词汇》中,也未见有“碳”字出现。查阅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版的《地质汇报》杂志,“碳”字最早出现于翁文灏于1926年发表的《中国石炭之分类》一文中。作者将煤炭分为高碳烟炭、中碳烟炭、低碳烟炭、高碳无烟炭、中碳无烟炭和低碳无烟炭等不同的变质级别。这里的碳指的是煤炭中的含(固定)碳量。而翁文灏的“此篇先在南开矿学会出版之矿学会志发表兹复有所修正故重刊与此”,显然,碳字的出现比该文出版时间还早。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谢家荣主编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上编),收入了与碳有关的若干词条,如: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carbonaceous碳质,carbonaceous shale碳质页岩,carbonaceous slate碳质黏板岩,carbonates炭酸盐类等。当时炭酸盐类与目前的碳酸盐类表示法并不相同。1932年11月26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化学命名原则》,在所附元素表中,将第六号元素C第一次正式定名为碳。综上所述,与现今煤字同词义的“煤”字至少在南宋末年已经出现;炭素,可能是舶来品;“碳”字,作为碳元素的含义最迟出现在1926年;涉及碳字的组合词,与元素周期表有关,与外文的翻译相关;可能是1932年明确了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既然碳字与外来词翻译有关,与元素紧密相连,那么,笔者认为,首先确定译名原则,然后再讨论或确定词或词组的用法。二、关于“碳”与“炭”的用法从相关讨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辞书和讨论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碳是第六号元素C的中文名。其争议是,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名问题。笔者将从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译名优先和科学地表述本质涵义等角度来讨论“碳”与“炭”的用法。其实,人们在讨论碳与炭的区别时,应该分两部分来讨论:既然对碳是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无多大异议,那么讨论含碳物质(或材料)的命名原则即可。笔者认为,碳是C元素的中文表述应该坚持,碳与炭不能偏废。废除说不可取,也不现实。应该是以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原则来讨论碳与炭的用法。至于含碳物质用碳还是炭,笔者认为,应淡化是纯碳还是含碳混合物质的区分。譬如说石油系统应用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术语,根据定义,有机碳是与有机物质有关的碳元素。岩石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不易测定,常以有机碳含量来代表有机物质的含量。一般是将岩样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转化成二氧化碳,用碱石棉吸收,换算得出碳量,即为有机碳含量。那么,可以肯定,由此得出的有机碳含量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机碳含量。煤炭中的固定碳的定义是:将从测定煤样的挥发分产率所得残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称作固定碳(fixed carbon)。很显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固定碳含量也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煤炭中碳元素含量。此外,随着观察和分析手段的提高,原来认为纯的东西也会转变为非纯的东西,所以,没有物质是完全纯的[3]。就以有人公式化表述的炭=碳(无定形炭或石墨)+有机挥发分+无机灰分+水分[4]来说,实际上,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以煤为例,应该是:炭=固定碳+有机挥发分+煤中矿物质(指煤中一切无机组分,而不仅仅是灰分)+水分。以碳素钢而论,也是几部分组成:碳+钢。前者去掉固定碳以后的部分,后者去掉碳以后的部分,应是相同的,都只留下碳。所以,不能说碳素钢中的碳是纯碳,煤或木炭中的碳就不是纯碳。因此,根据含碳物质(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来区分比较简易、现实,也能基本反映其本质涵义。有鉴于此,笔者对碳与炭的用法有下列建议:1.能燃烧的物质和衍生物及其有成因联系的物质,用炭字来组合。根据约定俗成,炭字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炭表述的最基本涵义是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物质。煤炭、木炭、焦炭、煨炭、烂炭、底炭、磁炭等这些在一般条件下能用作燃烧的物质,用炭来组词;与上述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的,如泥炭、草炭、炭质页岩等;描述上述物质燃烧状态的,如炭火;由上述物质燃烧后产生的衍生物,如炭灰、炭渣等,都用炭来组词。2.没有争议或基本无争议的继续使用。碳为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当然可以继续使用,也适用于相关联的词组,如碳键、碳链、碳环、碳原子、碳族、纳米碳管等;距今3亿年前后的石炭纪,意为大量形成煤炭的地质年代,其实也是与煤炭有关联的词,迄今,没有任何的异议,也可继续使用;“碳酸+后缀”“前缀+化碳”及“碳化+后缀”的组合词,如碳酸钠(钾、钙、氢氨、氢钠、盐、盐岩)等,碳化硅(钠、物)等,一氧(二氧、氧)化碳等,也可继续使用。3.英文单词中带有coaly-或char的词用炭字。如炭质黏土页岩(coaly-clay shale),炭化(charring),翻译时应构成与炭组合的词组。4.应慎重对待一些辞书上用词不一,作者间有争议的用词。如碳砖、碳精棒、炭纤维[4,6]、碳纤维、碳砖[5]等。有些词,如英文carbonization,有人认为,是“有机化合物遇热分解成碳,即所谓的‘碳化过程’”[4]。就煤的形成来说,也主要是有机物质经温压作用下分解而形成煤炭,即所谓的“(煤)炭化(作用)过程”。在此,用“炭化过程”也未尝不可。“炭化或碳化这两个词在使用时可以按词义判断,也可根据英文确定”[5]。对于这些有争议的词,应组织生产这些材料的系统的专家,根据约定俗成和本质涵义诸方面,权衡利弊,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原则来讨论确定。所以,对这些有争议的词,应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首先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总之,笔者认为,在原则和指导思想上,组合词的确定应以约定俗成、译名规则和本质涵义诸方面有机协调体现为根本;以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前提;以行业内统一为基础;对分歧较大而又确有一定道理的用法允许继续争论(或讨论)为求完美;以辞书等工具书先求统一,作为规范使用“碳”“炭”的先导,最后达到全民规范使用“碳”“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学医出身的新闻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读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当时,就经常与同学们一道对“征”、“症”、“证”的合理应用进行辩论,但一直没有找到应用这三个字的规律,最后的结果是“一切按教科书行事”,死记硬背式地将教科书上出现过的组合记住,以便在考试中不丢分。至于为什么这么用,老师也讲不清楚。但在实习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大夫们并不十分注意这三个字的应用区别。他们认为,疾病的表现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医师在对前来就诊的人员进行检查时,往往起初不能确定接受检查者是不是真的有病,就用“体征”这个词来描绘被检查者的一些特殊表现;当被确定某些特殊表现是疾病所特有的,就可以用“病症”或“症状”来将“体征”进行细化或规定。至于在我国古时候的“病”与“症”是否同源,大夫们是不太关心的,他们认为,用了“症”字就表示被检查者是确定患上了某种疾病。反过来,没有确定被检查者的特殊表现是疾病,就不应该有“病征”这样一个容易混淆“有病或无”概念的词出现。关于“综合征”的说法,大夫们的意见也是,这一概念是对被检查者身体的某些还不能完全解释的特殊表现进行笼统地概括,不能完全确定被检查者的所有特殊表现均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故没有用“综合症”,而是用“综合征”。但是,在表达“症候”、“症候群”的时候,往往将它们看作与“综合征”相同。其实,与电路的并联、串联相似,“综合征”反映的是串联的表现,而“症候群”反映的则是并联的表现。在药品说明书上,“禁忌症”和“适应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因为药只对已经患有的疾病起作用;但是,疫苗的产生是近百来年的事情,疫苗的适应对象往往是正常人群,对疫苗应用“适应症”似乎就说不过去了。但是,疫苗与药品一样,都存在适应人群和禁忌对象。另外,随着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发展,从细胞、分子水平来诊断疾病时,很多原来归结为“症状”的特殊表现可能不一定与疾病存在必然联系,某些“体征”却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标志。对于“证”的用法,恐怕只有从事新闻、科教宣传工作的人员关心了。如果“证”可与“征”同,则最好规范今后的用法用“征”,因为“证”只在中医中表述疾病状态,在西医中没有表示出一层新的意思来。我国在医学方面的很多用词是从“中医”方面来阐述的,而西医的用词与中医有很大的差别。如中医的“五脏六腑”就与西医中的心脏等解剖器官的称谓有很大区别。很多西医中不同英文词的汉译,往往出现一些笼统的词汇来表达这些不同的概念。如果“征”、“症”、“证”的区别是用在西医方面,就应该参照西医的概念来准确表达。在中医方面,应坚持中医的完全独立,坚持中医用词的固有表达。一旦要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就应该有专门的书籍来解释说明“中医”和“西医”中某些相同描述对象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了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事故原因是列控中心设备研发审查不严,未能保证提供的信号产品达到“故障导向安全”的根本要求。那么,什么是“故障导向安全”?“故障导向安全”,即国际标准中的failsafe。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了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事故原因是列控中心设备研发审查不严,未能保证提供的信号产品达到“故障导向安全”的根本要求。那么,什么是“故障导向安全”?“故障导向安全”,即国际标准中的failsafe。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中,盘和碟是两个概念相近的名词。当用在日常生活中时,通常习惯上称大的叫盘,小的叫碟;深的叫盘,浅的叫碟。本文建议在信息技术中借用此字时再增加一句:磁的叫盘,光的叫碟。将盘和碟用于表示“圆形、可转动的、薄片状的信息存储介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磁盘(disk)的问世。也许当时是考虑到盘片直径大的原因,国内的计算机工作者于60年代正式定名为“磁盘”,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样是使用汉字的台湾学者,估计是出于音译的考虑,将这同一种东西称为“磁碟”(碟的声母与disk的辅音同为d)。在以后的三四十年里,一直沿用了这种叫法。即使到了optical disc问世,我们延续了磁盘的叫法,称这种新的存储介质为“光盘”;台湾也由磁碟推广到了“光碟”。近两年,盘(碟)的品种越来越多,与港台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些技术名词也流了进来,于是在大众传媒上也有了“光碟机”、“影碟片”的说法。这些概念有时会把普通大众搞糊涂,他们摸不清楚光盘与光碟到底有没有区别,甚至还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盘和碟叫法的科学性,对这两类存储介质的名词加以规范化、科学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8年7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召开专家座谈会,包括陈太一院士在内的近十位专家就将新发布的一批多媒体技术词汇展开讨论,其中关于“盘与碟”的讨论最为热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过介堃和林兼两位研究员建议以“磁盘”和“光碟”来规范区分disk和disc两个概念,引起与会专家的赞同。本文的下述内容介绍盘碟分开的考虑,同时也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对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这件大事。1.盘、碟分开,概念更加严谨、科学,且无二义性。“盘”的译名源于英文单词disk,原意是薄平的圆片,如唱片等。当用disk来表示磁表面存储介质时,我们译为磁盘,台湾学者译为磁碟。英文中还有一个同义词disc,在科技文献中disk和disc一度曾混同使用,一般认为英国人爱用disc,美国人爱用disk,早年的文献确实如此。然而近来有明显加以区别的趋势,即在专业文献中,涉及到磁盘的地方用disk,涉及到光盘的地方用disc,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磁表面存储介质统称为磁盘,以激光方式读写信息的表面存储介质统称为光碟。这是一种比较科学严谨的定义。2.便于派生和构成新的组合词。磁盘是一大类存储介质的统称,硬磁盘、软磁盘等三字词简化为两字词“硬盘”和“软盘”并没有引起混淆。光碟同样代表一大类,品种一点不比磁盘少。我们可以将CD-DA叫“唱碟”,能看影视的一类叫“影碟”;VCD叫“小影碟”,LD叫“大影碟”;由于DVD不仅可看视,还能听音乐、存数据,而且存储密度更高,容量更大,因此叫“高密碟”;CD-ROM叫“只读碟”,CD-R叫“可录碟”。然而如果仍然沿用“光盘”叫法的话,就无法这么简化。顺便说一句,“光碟”是一大类存储介质的统称,对应的英文为四个单词:disc,optical disc,laser disc和CD(compact disc)。其中CD可以从字面翻译为“致密碟”“紧密碟”,或按制造工艺翻译为“压印碟”,然而很少有CD单独使用,为它定义一个专有名词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一概统称“光碟”。3.有利于海峡两岸技术名词的一致。如果我们一概称盘,台湾一律叫碟,“磁盘”与“磁碟”各自流行,实在不利于交流。造成这一现象有历史原因,时至今日,大陆与台湾之间不仅学术界、产业界有来往,“两会”也已开始沟通。1994年海峡两岸汪辜会谈所达成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促进两岸的科学技术名词一致。如果把磁盘与光碟加以区分,不仅科学概念严谨规范,又吸取了台湾学者的思想,使台湾学者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这对于促进两岸统一大业有深远的社会影响。4.易读、易记、易推广。从读音的角度考虑,碟(die)与disc更近,而且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果再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可以很快得到推广普及。从一个科学概念的出现到用本国语言找到一个内容贴切、好听好记的新词,需要群众性与权威性相结合。一方面要广泛听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专家反复讨论,给出科学的定义;最后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宣传推广,才能深入人心,实际应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不同于语言翻译,绝对不能将外文简单地翻译成中文,而是根据科学概念找到一个恰当的本国语言词汇的再创造过程。一个好的名词可以既言简意赅又朗朗上口,望词既可生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将LASER定名为“激光”,可以说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功杰作,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寓意都反映在这两个字中间,而音译词“镭射”给人的遐想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向四周扩散。同样,在1994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图形保真(anti-aliasing)”和“图形失真(aliasing)”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保真”与“失真”摆脱了字面翻译的局限,从科学概念入手命名,这个词即使外行人也能一看就懂。在此之前翻译为“反走样”和“走样”,即使在图形学文献中借助于上下文也很让人费解。笔者就曾经多次向图形学专家请教,希望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汇,当读到“保真”与“失真”的定名时,感觉它确实反映了原始概念的内涵。类似上述的实例还有很多,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当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人们形容她每周都有新概念、每天都出新名词),更应该加强名词审定工作的力度。如果不能有科学规范的名词,各种粗制滥造的词汇就会充斥我们的媒体,甚至会被商业广告词汇冲击科学词汇。有关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加强交流,及时审定,广泛宣传,以便大家都使用规范化的科技术语。另外,大陆学者与台湾、港澳学者共同进行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由海内外学者共同审定计算机领域词汇的时间很快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