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内定植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它们和宿主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产生着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不仅调控肠道活动,还影响宿主的脑功能和行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调控宿主行为,而肠-脑轴是由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构成的肠道和脑之间的交流系统.动物研究(无菌动物、肠道病原菌感染以及抗生素和益生菌处理动物)和临床观测结果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平衡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宿主的身心健康,而肠道菌群失调则可能引发肠-脑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和肝性脑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和自闭症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宿主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肠易激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的发病机理,并认识到调节和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安全有效措施(补充益生菌)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患病率急剧上升,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表明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自闭症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及肠-脑轴异常密切相关.由于肠脑发育与头脑发育同步,因而在婴幼儿发育的关键期肠道微生物发育异常可增加自闭症风险.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代谢产物、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等途径影响自闭症.特定有益微生物菌株主要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微生态平衡和抗感染、调节宿主代谢和吸收、改善肠漏等方式改善和治疗自闭症.益生菌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或可成为自闭症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自闭症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今后全面防治自闭症提供人体共生微生物领域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皮肤疾病,特别是湿疹、皮炎和痤疮等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引起躯体感觉不适或精神异常.皮肤疾病影响人群广泛,病因复杂,复发率高,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皮肤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心理疾病的患病比例增长趋势也很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状态、肠道微生物以及心理疾病与皮肤疾病的关联称作肠道-大脑-皮肤轴(肠-脑-皮轴).肠道微生物可影响皮肤疾病的发生,并且精神状态与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可折射皮肤健康状况.反之,皮肤状况也可作为精神状态和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的评估参照.饮食是通过肠-脑-皮轴影响皮肤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因素对皮肤健康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通过将肠道和皮肤微生物、肠道状态、大脑以及皮肤作为一个系统,而非独立对待,进而围绕肠-脑-皮轴进行干预将是解决皮肤疾病的重要方法.未来皮肤病的治疗趋势是将饮食、益生菌、益生元、药物和心理健康等方式综合运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人类第二基因组——人体微生物组、肠道-大脑-皮肤轴与皮肤疾病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研究的发展和趋势——从菌-肠-脑轴看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但由于经济文化和医疗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已有疗法效果的有限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分泌、免疫和肠脑功能都出现异常,脑-肠轴功能失常可能是抑郁症的主要病理机制.以往的抑郁症治疗主要针对大脑,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其他症状.近年来,全世界范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抑郁症患病率也随之升高的现象提示,食品添加剂、药物、环境压力及不良饮食等均可为肠道菌群异常的直接诱因,而肠道菌群改变导致菌-肠-脑轴功能异常更可能促进抑郁症发生;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饮食以及粪便菌群移植等方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菌-肠-脑轴功能则能减轻甚至治疗抑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抑郁症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项看起来有点疯狂的实验中,每位志愿者都被要求喝下了一杯特制的含有肠毒性大肠杆菌的水。科学家想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肠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和血型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类基本无害,但肠毒性大肠杆菌会造成严重腹泻。全球每年由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达数百万例,主要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严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家最近发现,乌干达齐巴勒国家公园里的黑猩猩大口吞食泥土来“自疗”疟疾。事实上,生活在这座公园里的黑猩猩和人都喜欢一种黏土,这种黏土中含有高浓度的高岭石,而高岭石是一些止泻药的主要成分。专家们以前认为,黑猩猩之所以吃这种细黏土,可能是为了抵御肠道疾病,或者为自己的饮食添加矿物质。但最新观察发现,黑猩猩在吃一种有强劲药效的树叶之前和之后都会吃黏土。  相似文献   

7.
“肠道年龄”乍听起来是个很生疏的概念,实际上它作为一种反映体质状况的健康数据,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当我们通过肠道内各类菌群的平衡程度,判断肠道的老化状态、现代生活病的发病率时,肠道年龄就是一个主要参数。比如饮食习惯中的偏食、不断加重的抑郁症等都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这些人的肠道年龄就明显高于他们的生理年龄。  相似文献   

8.
雷英 《科学之友》2010,(8):160-160
文章分析了太原动物园骆驼的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认为此病为肠毒血症中毒,并对此病理变化进行了实验室诊断,总结出此病的冶疗方法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高速发展,微生物组学已成为当下医学、农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微生物组,包括其与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关系,已有多个国家陆续开展了微生物组研究计划。例如: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人体微生物组计划”、2008年欧盟启动“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2010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启动“地球微生物组计划”、2017年中国科学院牵头启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等。人类微生物组研究已明确,肠道是人体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器官之一,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太原动物园骆驼的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认为此病为肠毒血症中毒,并对此病理变化进行了实验室诊断,总结出此病的冶疗方法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朱菡  姚颖 《科学通报》2019,64(3):291-297
肠道是"隐形"的免疫器官,具有调节机体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等重要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s,CKD)的发生发展过程.CKD患者肠道功能屏障受到破坏,一些肠源性代谢毒素和细菌移位进入体循环,从而加重CKD全身炎症反应,促进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益生菌治疗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干预措施,可能通过调节肠稳态,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而延缓CKD的进展.由于益生菌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菌株特异性,因此根据他们的功能特性选择适当的益生菌菌株干预是至关重要的.益生菌治疗更新了以往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理念,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本文主要概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CKD治疗中的功效和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期封面显示的是电影《2001年的字宙之旅》中的情景,这个宇宙飞船的科幻色彩极少,可以说非常真实。 画面中的宇航员整装待发,他所在的位置是宇宙飞船的气闸室。气闸室位于工作舱和机舱之间,有两道密封门,让宇航员进出温暖的工作舱和冰冷太空时,空气不至于外泄。通常把宇航员的“舱外活动”叫做“太空漫步”。他穿的太空衣是特制的,有好几层厚,充满氧气,以便宇航员能在冰冷的太空中保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有些人稍受一点儿刺激,腹部便开始疼痛、拉肚子,有的人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虽经多次检查也无异常发现,找不出器质性疾病,这便是肠易激综合征(IBS)。我国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为7.1%~13.6%,城市发病明显多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学生、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高于工人、农民。为什么会得肠易激综合征人体除了大脑外,肚子里也有个“大脑”。在人消化道的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胃肠道里的“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细胞数基本相等,其结构与大脑也大致相同,便称为“腹脑…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身体中,蕴藏着生命之泉,中医称之为津液,相对于阳气来说,津液就属于“阴”.在我们的口腔、关节、肠道、汗腺中,津液无处不在,它循环流动在我们的身体里,滋润每一个角落.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消耗了它们,生命之泉也会逐渐干涸.没有了津液的滋养,皮肤就会失去水嫩光彩,情绪会急躁不安,肠道也将成为失水的“河道”.  相似文献   

15.
在科罗拉多河上游支流喇嘛河畔,10名中国人在一本为到科罗拉多漂流的人特制的签名簿上首次留下了中国文字——他们的国籍“中国”和名字:队长刘立、副队长冯春、队员吕忠菜、肖家泽、于宁、胡易滕、胡冰、刘汉立、陈连跃、郭铮,这些名字注定将被载入中国漂流探险史册。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行为异常,丧失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并且可能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随着发病率的攀升,自闭症已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自闭症的病因和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尚缺有效的治疗或干预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饮食与自闭症关系密切,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异常,可能影响免疫、内分泌和能量代谢系统,最终影响大脑的发育.食物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且通过微生物-肠道-脑轴(菌肠脑轴)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和发育.食物中的营养、促生长物质及本身负载的微生物为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组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饮食干预不仅能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缓解一些胃肠道症状以及睡眠、刻板、自残、多动和暴躁等异常行为,甚至社交和语言能力等也有所好转.其中,给自闭症患者服用益生菌,在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同时,自闭症症状得以改善.因此,将肠道微生物作为自闭症的诊断和干预靶标正在引起广泛关注,饮食、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的关系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能“移植”的电脑将人脑和电脑合二为一,一直是科学家所追求的梦想。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芯片安装在人脑壳底部神经中枢之外,神经束通过芯片与人脑发生联系,人脑所产生的每一次思维,都会在大脑的500多亿个神经细胞中留下电子活动轨迹,而这些轨迹又都会在电脑芯片上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人的思维与物质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可“穿戴”的电脑所谓可穿戴式电脑(WEC),通常包括一条特制的腰带或背心(电脑主要运算部件夹层)、无线语音处理器、供电系统和头盔式液晶显示器等,与人的身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全语音操作和实时…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太空翱翔,世界上第1个试图借助外力上天的“宇航员”就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纪末期的明朝有位复姓“万户”的人,梦寐以求上太空翱翔。一天、他找来两只大风筝,1把特制的椅子和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把火箭绑到椅子上以后,手持大风筝,让人把他固定在椅子上,点火后借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登天”的理想。可是,他忽略了升空后如何返回地面这一重要环节,结果,勇  相似文献   

19.
美国加州大学 海洋生物学家凯 文·拉法特博士站 在海岸上,面对海 边生物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他看见的却是另一幕更加扣人心弦的 “大戏”。对他来说,真正好看的生命“大戏”的主角是那些生物表面之下的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寄生生物。凯文博士看着一群蜗牛说;“大约有40%以上的蜗牛感染了伪装起来使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寄生生物。”他又指着雪花般飞落在岸上的海鸟说: “当这些鸟从洞里抓出蛤来吃时,蛤身体里的某些寄生生物便转移到了鸟的肠道里,没准儿鸟的肠道就会变成寄生吸血虫的大本营。”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生物都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20.
自从英国足坛奇才杰夫·阿瑟尔突然倒地身亡,并被验尸证实,他的死和不断用头顶球有关,验尸官把他的死因归入“职业病”。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甚至建议国际足联修改规则,取消头球动作,或者像橄榄球员那样,比赛时戴上特制的头盔……一些家长忧心忡忡地从足球学校领走了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