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志鸿  陈凤梅 《科技信息》2011,(33):I0352-I0352,I0355
目的:为了解城头镇人群己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5年后,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确定城头镇人群乙肝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镇29个行政村1-59岁人群共1500人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曲、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城头镇调查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分别是7.2%、52%,与199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75%的HBsAg携带率相比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26.36%。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红伟 《科技信息》2010,(8):340-341
研究方法: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嘉兴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l~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目的:了解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0%~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2-2009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2001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2009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研究结论: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乙肝预防向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3.
先前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binding protein,SBP)能够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并促进HBsAg与肝细胞的亲和性,为进一步探索该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功能,构建了表达载体pBV-SBP,并在E.coliDH5α中表达重组SBP.以Balb/c小鼠为试验对象,分为SBP试验组和对照组,首次注射乙肝疫苗21 d后,测定两组小鼠血清中抗乙肝疫苗抗体的效价.结果显示SBP试验组小鼠血清中抗乙肝疫苗抗体效价的平均值约为对照组的3.0倍(P<0.01),表明SBP能够显著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力,在试验期间Balb/c小鼠总体IgG水平未见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乙型肝炎(HB),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是: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酶联免疫吸附法是目前检测乙肝病毒应用较广的一种血清学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现在试剂生产厂家所提供的乙肝检测试剂盒,使用、操作比较简便,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防保单位的乙肝病毒检验工作中。为了提高检测质量,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学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于1997年9月对410名教职工进行了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肝功能及胎甲球检测.34人HBsAg阳性,阳性率为8.3%,属于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30人抗HBs阳性,属于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的人.19人抗HBe或抗HBc阳性.属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没有成为病毒携带者,也没有产生抗体.228人全阴性,即没有抗体,也不带病毒.410人肝功能及谷丙转氨酶全部正常.胎甲球全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乙肝疫苗初免后免疫水平及再免的时间.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以酶标分析仪测定抗-HBs含量.结果 具有保护作用抗-HBs的人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邻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HBs<10 IU/L与初免年限呈正相关,抗-HBs几何均值随免疫后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各年级同级男、女抗-HBs获得率具有差异性.结论 在聚集性较强的大学生群体中,应在初免后1 a进行抗-HBs定量测定对无应答及低应答者再免1次并且初免后每3~5 a再免1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抽取儿童空腹静脉血2ml,用乙肝固相免疫试剂检测.结果:调查接种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仅4.299‰,远低于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率10%.结论:计划免疫能降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成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CpG ODN)对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rHBsAg )增强小鼠特异性抗体产生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效应.方法:采用BaIb/c小鼠作为免疫实验动物,经后腿胫骨前肌免疫2次,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效价;3H-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加CpG ODN组的抗-HBs效价较rHBsAg组明显增高,且维持时间长;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结论:CpG ODN对小鼠抗-HBs产生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且可以有效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HBV包膜大蛋白(L蛋白)、中蛋白(M蛋白)和HBsAg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本实验室表达纯化得到的HBV包膜大蛋白、中蛋白与市售疫苗(主要成分为HBsAg),以2、10g剂量免疫家兔.ELISA检测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变化.结果:注射了L蛋白、M蛋白和HBsAg疫苗的家兔实验组产生的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注射了L蛋白、M蛋白的家兔在14d即可检测出抗HBsAg抗体,而注射HBsAg的家兔分别在21d和28d才能检测到抗HBsAg抗体.同时注射L蛋白实验组产生的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要比注射同剂量HBsAg实验组高出50%,并且注射2gL蛋白的实验组比注射10gHBsAg蛋白的实验组更快出现了抗HBsAg抗体,且抗体滴度水平更高.结论:L蛋白比M蛋白及市售疫苗的免疫原性强,不但产生抗体时间提前,而且滴度高,是新一代高效乙肝疫苗的优选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对照组;HBIG组孕妇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对照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作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结果:HBIG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和HBV—DNA阳性率无明显降低,抗一HBs检出率无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的HBIG接种时间和剂量尚未能完全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的调查及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大理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亚型。方法:采集大理市某戒毒所吸毒人群血清共192份,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HBV血清标志物(HBVM),再采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HBV感染血清基因型和亚型。结果:192份血清中,HBsAg阳性率8.85%(17/192)。17份HBsAg阳性标本中基因型分别为:B型3例,均为Ba型;C型1例,为Cs型;B+C混合型3例(Ba+Cs);未扩增10例。结论:大理吸毒人群HBV感染率较高;HBV感染的基因型为B型、C型和B+C型,基因亚型为Ba和Cs。  相似文献   

12.
 “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以乙肝病毒(HBV)的表面抗原(s抗原)为基础的生物制剂,目的是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终止HBV慢性感染.HBV的e抗原与s抗原无抗原性关联,对e抗原的反应也与病毒及感染细胞的清除无关,因此以II期临床试验者血清有关病毒e抗原的数据结果,尚不能判断“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否有效.疫苗的应用是抵御病毒入侵,而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在病毒已经进入人体后应用,在患者肝细胞可能广泛受累的情况下,疫苗一旦打破耐受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除能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和s抗原颗粒外,将直接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由于无法估计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感染程度,所以无法推测免疫反应发生后,免疫病理所致的肝损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在应用上隐含如此风险,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走不出实验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对335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小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但与HBsAg、HBcAb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1)。结论:只有将HBV-DNA定量检测和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机的结合,才能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感染、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弱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与乙肝病毒 (HBV)感染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通过体检、直肠镜、B超等方法诊断慢性 (慢血 )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晚血 ) 2 16例 (慢血 118例 ,晚血 98例 )。所有病人用乙肝血清标志物试剂盒检查血清标志物。结果 :2 2 .2 % (48例 )的病人血清标记物阳性 ,其中慢血 HBV感染率为 14.4% ,晚期血 HBV感染率为 31.6 % ,41~ 5 0岁年龄组 HBV感染率高达 5 0 %。18.1% (39例 )的病人 Hbs Ag阳性。结论 :血吸虫病人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血吸虫病合并肝硬化的病人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病人。血吸虫病与 HBV感染间的关系在于血吸虫病人免疫机能受损使易感性增高 ,而乙肝病毒又可促进血吸虫病人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藏高校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890名入校新生的HBV血清标志物,利用SPSS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率之间采用χ2检验。结果:1890名大学新生,其中男性1011名,女性879名;藏族1100名,汉族及其他民族790名;检出HBsAg阳性者为242例,阳性率为12.8%(其中男生为14.0%,女生为11.4%),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05)。比较城乡生源的阳性率,发现不同生源地入校新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城市12.8%、农村13.1%,χ2=0.035,P〉0.05)。藏族与汉族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藏族15.8%,汉族8.5%,χ2=21.213,P〈0.001);藏族学生HBsAg阳性率分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拉萨14.8%、日喀则5.7%、林芝13.4%、山南14.4%,χ2=0.383,P〉0.05)。结论:西藏高校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阳性率。应加强教育,定期注射乙肝疫苗,增强抗病能力,有效控制乙肝在高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刘启福  罗丹  苏建家  C Gove  R. Williams 《广西科学》1997,4(2):137-138,142
应用PCR-SSCP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9例广西南部肝癌组织中的N-ras基因突变和HBV感染状况,结果,肝癌中N-ras基因在第2 ̄37密码子之间的突变率为79.3%,其中22例有2 ̄5个突变位点,该基因突变也见于癌旁组织,肝组织中HBsAg和HBsAg和HBxAg检出率分别为86.2%和79.3%,两者具有相关性,并与N-ras基因突变率呈相平行的趋势。因广西南部的肝癌与AFB1污染有关,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析。方法:利用HBV检测引物及分型引物对肝癌患者血清进行PCR,通过电泳检测PCR特异性产物。结果:50例患者血清中44例HBV DNA呈阳性,占总数的88%;其中30例为C型占68%,14例为B型占32%。结论:武汉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多为HBV感染患者,而且以HBV C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调查静脉药瘾者主要血源传播病毒HBV、HCV、HGV、CMV和HSV的感染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R、T-PCR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406例静脉药瘾者血清,其中共用注射器者49.01%,同时设立10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静脉药瘾者HBV、HCV、HGV、CMV和HSV的感染率分别是36.45%、69.7%、1.97%、2.71%和3.45%,其中总感染人数321人(79.06%)和重叠感染人数128人(31.53%),尤其有共用注射器者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均高于未共用者,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检测仅发现存在HBV感染(17.6%),其余病毒感染指标均为阴性。结论:静脉药瘾者血源传播病毒感染率明显增高,其中以HCV感染最为突出,并且共用注射器是导致感染扩大的危险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