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甘肃省87个县域1991—2005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空间趋同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在时间上表现为向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2端趋同,形成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4个俱乐部;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空间集群,形成河西和陇中南2个明显的集群中心.高收入和低收入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大且连片扩张,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空间结构的两极分化日趋增强.区域与其邻居区域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致使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基础和投入,也依赖于其他区域的增长轨迹.  相似文献   

2.
在"3S"技术支持下,以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式获取甘肃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转移方向、土地变化速度、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分析1990-201 0年人类不同活动强度下,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耕地与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关系是甘肃省土地利用转换关系的关键,决定着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1990-2010年草地、林地以及水域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耕地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趋势,未利用地表现为持续减少趋势;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扰动最大,其次为林地及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相对较小;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1990-2010年甘肃省土地综合开发水平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与草地以及林地相互转换,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云南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滇中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滇东北、滇南、滇西南和滇西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显著;消费、劳动力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的促进作用.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局部空间差异缩小,河西和陇南所辖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00~2011年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1年内出现了σ趋同,但不明显,且该阶段存在绝对β趋同;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特别是2007年以来,差距缩小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地域单元,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根据老龄化系数,将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划分为:成年初期、成年后期、老龄化初期、老龄化中期和老龄化后期5个阶段.借助ArcGIS分析软件,展示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行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结论如下:(1)河南省整体老龄化问题在逐渐加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2)老龄人口分布由2000年的核心向外递减辐射的"中心-外围"模式转变为2010年的东南高-西北低的"两极分化"模式;(3)各县域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状态;(4)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杨革  于立凯 《山东科学》2013,26(3):104-110
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2011年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局部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和荆宜城市群扩散作用明显,显著性相似区域扩大,周边区域有同步发展的势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缩小和典型区域的扩散效应并不能说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循环积累作用下区域间差异可能会扩大。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东北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空间格局,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显著;10年间高-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展,低-低集聚区由北部向南收缩,整体的空间集聚态势和空间自组织性有所减弱,空间差异有所减小,最终导致老龄化成为多数县域面临的常态.这种格局的形成及演变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始终具有主导作用,迁出率、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城市化率的影响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选取滇中城市圈42个县市区人口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Arg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对2000~2008年滇中城市圈人口增长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人口增长率存在空间集聚性,人口增长空间正相关多于负相关,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集聚,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县域,人口有反向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突变级数法,从空间集聚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市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2009年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强弱,并将其分为5个级别。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发展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具有城市性发展水平高和城市性发展水平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闽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呈现"高-高"正关联,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呈现"低-低"正关联。  相似文献   

12.
运用Moran’sI和Getis.OrdGf’指数,以某区县域单元为对象,选取2000-2010年人均GDP及其相对增长量为指标,对研究区经济时空集聚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人均GDP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态势在2000--2010年间逐年加强(Moran’SI从0.18增长到0.41),区域形成了北部高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而南部各县市单元则组成了低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2)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但与人均GDP的演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研究发现Moran’S,和Getis.OrdGf+指数能够较好透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演化过程,也肯定了空间自相关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在GeoDA与ArcGIS软件支持下综合运用Moran指数、LISA集群图、G指数趋势图分析法等,对六盘山片区2000年、2006年与2012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广阔的极度欠发达区域为扶贫的重中之重;六盘山片区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且趋势不断加强.应加快增长极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自身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贵州省近十年来经济集聚在空间上的表现,以交通区位、产业发展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市场支持能力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评价空间经济集聚的指标体系.在收集、整理2000-2011年各指标数据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征明显,以六盘水、贵阳市和遵义市主城区为核心的增长中心向外扩延,在空间上使贵州省的经济增长轴基本显现.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旅游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特征为研究目标,利用2000-2014年间分省的统计数据,借助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重心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人次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和演化规律.主要结论:(1)中国旅游人次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分别为阶段I低速增长阶段(2000-2004)、阶段II稳定增长阶段(2005-2009年)和阶段III高速增长阶段(2010-2014年);(2)中国旅游人次存在空间聚集的特点,聚集程度逐渐增强,中国西部省份多为"低-低"聚集,东部省份聚集情况变化较大;(3)中国旅游人次重心存在"北向、西进、南移"的特点,2010年为"北向"和"西进、南移"的分界.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测度目标,利用ESDA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1995-2008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甘肃省经济差异不断变大,陇中、河西、陇南、陇东4地区间的差异以及陇中、河西内部的差异是甘肃省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集...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县域人口收缩现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皖南地区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2010—2017年两阶段内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并存且在空间上存在分异,根据两阶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县域类型划分为持续增长、显著增长、持续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此外,定量分析了皖南地区2000—2010年、2010—2017年这两阶段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1978—2004年间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δ趋同β卢趋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同步一致性.但在整个时间段内,经济增长趋势不同,表现为:1978—1990年区域经济增长发生δ趋同和β趋同,趋同速度为1.76%;1991-2004年未发生δ趋同,β趋同系数也为正值,表明差异增大.针对1991—2004年的差异,采用人均GDP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对1991和2003年山东省121个县市区进行俱乐部趋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县域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甘肃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经济绩效与效益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率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