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学者对雅美族的研究可分为“光复初期(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的研究集中于雅美族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习俗方面,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范围更广,文章分“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鱼文化与船文化”、“神话与宗教研究”、“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乔健教授可以说是国内人类学者中田野经验最丰富、调查接触族群文化种类最多的一位。他的研究主要包括台湾南岛民族研究、大陆少数民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底边社会研究、拿瓦侯传统与美亚文化关联探讨等五大领域,其文化视野之辽阔,对社会文化与族群的理解与阐释之深远与透彻,最受同行友辈钦敬,也对后学者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鲁凯族是台湾12个原住民族之一。针对鲁凯族从民族学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研究、宗教及习俗研究、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等视角对其研究进行梳理,为新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现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凸显地方文化的个性和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亦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积极推进地方文化研究和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既是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2013年10月23日,由台湾地区"南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主办,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客家研究中心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高雄应用大学协办,大仁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国际暨两岸事务处承办的"两岸客家文化与职场体验"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以三场大陆与台湾地区学者的专题学术报告、一场专家学者座谈会的形式展开,旨在推动各界掌握社会动脉、客家文化与职场伦理,探讨交流培育学生具备多元文化、伦理思考和从容应对职场生涯的能力的路径以及实现"产、官、研、学"相互之间良性互动的思路和方法。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雄应用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及台湾六堆文化传播社、屏东县政府客家事务处、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公共服务组与詹姆士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5.
小米对于台湾高山族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圣物”,在社会生活、宗教祭仪、文化传承等各个层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小米文化进而发展成为台湾高山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已成为全球各国及地区提升形象、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加经济增长点以及产业转型的主要手段。文章以台湾茶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况、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和研究,为台湾茶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法以及赴台湾实地考察,研究台湾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必然性以及成功经验,并通过典型案例论证。拟通过对台湾茶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给面临转型的安徽茶业发展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化传承中的政府行为。既发现当地政府持续性保护与活化原住民文化,营销凝练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原生态文化,孵化原住民文化产业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由于台湾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方式、政府行为的过度化等造成的原住民的弱势感和边缘感、文化自决权被忽视、民族认同符号呈现同质化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原住民文化传承中,应尊重与保障原住民文化权利,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文化一体化,应还民俗于民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文化功能原角度,探讨了明清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的发展状况与特色。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的演变,充分反映了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自然生态环境,主要体现了农耕-狩猎经济文化区域的民族文化特性,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两岸交流具有良好的和平机遇,在此背景下研究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效应、面临的差异路径,对于推进社会整体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梳理赴大陆台湾青年的蜕变,以在两岸社会结构背景下青年发展的参与为视角,提出资源合作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台湾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地区,信教居民多达90%。台湾宗教与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紧密相连,对台湾政坛及当局起到一定影响。大陆及台湾两岸政府对台湾宗教的发展极为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台海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台湾从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对于台湾社会的这次转型,学界曾有过不同的争论,“内地化”和“土著化”是其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本文在此两种观点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以此论证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眷村"是台湾社会政治体制下的特殊产物,代表着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去,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身份认同等的重要象征。眷村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的式微,其创作见证着台湾社会环境的变迁,从早期的召唤集体记忆到后期的正视族群、省籍问题,对家国想象的深层次发掘,围绕这几个特点,加以眷村作者的双重的创作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探究台湾历史的文本见证。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家庄英章教授●山兰/著1997年11月我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参加一个人类学研讨会时,在容观教授家中看到了厚厚三大本、台湾出版的《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主编之一是庄英章先生。翻阅之后深感学术分量的厚重,觉得庄先生真是一个在人类学研究上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建筑史学领域中,常以时间轴作为重要参考坐标进行相比研究,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稳定的社会,在动态变迁的移民社会中,并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援引社会学中研究社会变迁的的方法,探讨台湾在1661年至1949年间称民社会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并配合建筑观察指标建立“基型与衍化模型”,澄清了台湾传统建筑的变迁谱系,研究中发现移民社会文化变迁的南在于相对开放短时间及多样性的刺激、随时且随机投入变数等几项要侦探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说明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与比较研究法的原因以及人类学与史学合流的好处,进而叙述人类学的区域发展史研究,介绍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国社会文化时所用的理论范式的建构。最后指出台湾区域发展史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后,使原本就族群不同、思想各异,并遭受镇压的台湾民众更加不满现状,加上国民党内部因大陆失败所产生的迷茫感,使得团结民众,重振民族信心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首要工作.蒋介石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对台湾社会进行整合.客观上,民族精神教育一定程度地实现了社会整合目的,维持了台湾社会的稳定,为台湾的经济乃至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局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层面,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旨在逐渐使台湾脱离中国母体,从根源上割断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弱化台湾人民的“中国情结“,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台湾主体意识“,为台独铺路、寻找藉口.这是不折不扣的“渐进式台独“.这种活动严重影响了台湾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给本已紧张的两岸关系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9.
邹族是台湾原住民中人数较少的族群。针对邹族从民族学研究、宗教习俗研究、政治经济研究、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研究等视角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爬梳,以厘清研究思路,为研究者深入研究台湾原住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陆与台湾"本是同根生"的共同的文化传承、心理积淀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张欣与廖辉英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但同时大陆与台湾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和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又使两人的创作呈现出风格上的差异与各自的艺术特色。差异性正是她们各自存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