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为恢复周礼而不懈努力,但因其“从周”、“尊君”思想的原则性和入世原则,以及当时的从政活动习惯等原因,他并没有到当时的周朝去服事周朝和周天子,成为早期儒家有原则地入世从政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3.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道的理解。但是道又有伦理道德属性,这提升了情的内涵,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又有大量社会化的写实倾向。缘情而节情,构成了他们诗学观的核心。而这又连接着他们的文章观:既强调儒家范畴的文道关系,又在创作实践中对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对节情的认可,使北郭诗人纠正了杨维桢的缘情观;对缘情的坚持,又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明初主旋律的文风。这也构成北郭诗人的尴尬与复杂。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发展“指挥棒”的教育评价,“以‘应然’试之”是其基本逻辑,也是其改革的基本方向。当下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本的在于对这一基本逻辑的违背,很多现象,如“五唯”,就是在“试之以‘不应’”,并具体地表现在评价目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诸多方面。因此,要想有效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从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主体等方面深入探索教育评价的应然原则,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除此之外,要想真正达到“以‘应然’试之”的状态,还需要诸多实践条件的支持,如对教育的认知基础、规范教育评价行为的法理条件、教育评价的技术条件以及社会生产条件等。  相似文献   

5.
李海松  潘登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16-118
运用曾利沙教授题出的主题与主题倾向理论分析古汉诗“啼”及其多种英译文,发现古汉诗之“啼”为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所统摄,呈现出同诗篇主题相关联的嬗变意义,从而阐述英译古汉诗微观语词应关注诗篇主题与主题倾向对微观语词的统摄作用,准确译出其意义,再现诗篇主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课大多仍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基于校园网络“学习通”平台,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出发,进行英美文学线下“金课”的建设。教师应当围绕“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进行课程设计,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模式,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完善教学体系,并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常见研究将《坛经》的般若思想分析为“空”“中道…‘无分别”等方面,这种方法流于简单,没有区分《坛经》对般若思想的侧重与择取。慧能并未多说“空”,而是将关于事物本质的“空”予以悬置。般若之“空”侧重于客体性质,而“中道”“无所得”等则侧重于主体实行。慧能运用的是般若的无所得的思想方法。这既是般若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赐晋南阳八邑,似乎南阳之地尽为晋国所有。然前520年,东周王室的王子朝之乱,原黄河以北的饯邑、单邑和鄇田的贵族参与其中,表明周襄王并未把黄河以北、太行以南的土地全部赏赐给晋文公。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血拼多种意义的形成与来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血拼之疯狂地购物义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血拼与英文单词shopping谐音双关,表示疯狂地购物义,最开始使用于港台地区,后在大陆地区广泛使用。真正由双关引起的词汇发展现象是非常有限的。谐音双关对于网络新词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逃犯高玉伦被其侄女婿扭送归案,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这与10年前学术界关于亲亲相隐的争论是相呼应的。在争论的背后有三个方面需要反思:首先,做好人并不意味着拒斥物质回报,当代德福一致的可能形态应该容纳动机与效果的双重考量;其次亲情伦理与国家法制的两难并没有因为后者的思辨与逻辑殊胜而水落石出,赞成亲亲相隐的努力恰好是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可能性证明与良好契机;最后,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急切需要一场古今中西的真正对话,当代中外少数学人的努力已经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