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阴影区是指在旅游业发展中,受到旅游优势区遮蔽效应的影响,处于旅游发展的温点或冷点,表现出一定的非显性特质.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旅游阴影区和旅游优势区的空间关系,为旅游阴影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博弈论中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为出发点,分析了旅游阴影区和旅游优势区在单阶段及长远发展期的博弈,寻找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对旅游阴影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马晓社  李登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29):200-201,207
信息不对称给旅游区烟草市场监管造成了很多困难。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烟草局、零售户和管理员之间的博弈与合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机制设置,以期为我国旅游区烟草市场的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博弈论在国内旅游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蓬勃发展为研究背景,评述了博弈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比传统研究方法突出的优势.并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旅游研究上的应用及其发展阶段的特点,结合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统计分析,对博弈论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的模型共性及其研究方向上所具有的特点做出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博弈论在旅游研究上的应用将会紧随最新博弈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趋势来看,旅游研究中的博弈分析方法正由简单矩阵型博弈进行分析转向博弈经济模型的应用发展(模型化发展);从研究的模型上来看,建立模型时选取的博弈类型和分析方法更能反映实现状况,而应用的博弈方法本身也在更为动态化;从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上来看,应加强旅游饭店、旅游地、旅游政策旅客选择旅游地的决策以及旅游购买(消费)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4.
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转型为出发点,借鉴其经验,通过分析单家村煤矿矿区的旅游化复兴条件,提出工业旅游区、农业旅游区和采矿迹地旅游区三大区的开发设想,并针对各区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为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滨海旅游区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受人们的追捧,其旅游开发不仅被业界所重视,且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旅游区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从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事故的表现形态及安全管理的系统结构,并以河北唐山滨海旅游区为例,分析了唐山滨海旅游区的产业发展及安全现状,详细阐述了唐山滨海旅游区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以期对该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分析了滇西北旅游区的概况及旅游竞合条件,对滇西北区旅游竞合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提出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的新方法。首先从海量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然后基于行为计算城市的旅游区结构, 最后分析旅游区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客客源特征,以旅游区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为关系构建旅游区网络, 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在对苏州市的实证研究中, 基于行为计算得到7个旅游区, 这一结果与苏州市旅游规划中的“一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一致。对苏州市旅游区的特征分析表明: 1) 古城和古镇是苏州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游客分散且距离远; 2) 苏州城区及附近的旅游区更能吸引跨旅游区的旅游行为; 3) 苏州旅游区网络已经形成多中心结构。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计算城市旅游区结构和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研究城市旅游的有效性, 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进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合理布局。方法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结论山岳旅游区应大力引导和发展城镇型集聚区;适度发展和扶持社区体验型集聚区;谨慎发展度假疗养型集聚区。  相似文献   

9.
跨界旅游区由于行政体制导致的地理分割使得其利益冲突不断,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充分考虑跨界旅游区存在地域分割性和地块旅游发展不平衡性两大不可调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跨界旅游的种类及其政府规制演进方式进行梳理,结合武功山这一跨县界旅游区展开个案研究来对跨界旅游政府规制影响进行探讨,进而对跨界旅游发展中行政体制约束所造成的发展困境提出从管理到治理的新展望,且期待更为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来实现跨界旅游区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郭璐 《中州大学学报》2012,29(4):14-16,29
为提高河南省旅游业在高度开放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将博弈理论与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相结合,通过对两个相互独立的旅游个体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区域旅游活动合作博弈战略,以期能提升河南省区域旅游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与贵州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 ,但同时贵州又是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因此 ,兼顾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双重目标的生态旅游应成为贵州旅游开发的最佳选择。文章分析了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旅游和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逐渐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开始尝试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对2001~2009年辽宁省旅游教育与旅游经济发展关联度进行了分析检验,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辽宁省旅游教育的GM(1,1)预测模型.通过对辽宁省旅游专业人数的模拟预测,得出了辽宁省旅游专业人员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将达到94 247人的结论.提出了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旅游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适度增加旅游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宝鸡旅游形象定位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区域旅游竞争已经进入形象竞争的阶段。旅游形象定位是区域旅游竞争的关键环节。以宝鸡为研究区,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原则,并初步研究分析了宝鸡的区域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5.
湖南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是对人类具有明显吸引力的能产生一定旅游活动的自然和人存在;在范畴上,内涵包括可利用其加工成旅游产品的一切存在物,从大类上可分为旅游开发无形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旅游资源三大类,具体地细分并构成一个内容体系;外延上可以包括可利用其加工成旅游产品的一切存在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客观存在物。湖南省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与精品突出相结合、普遍分布与相对集中相结合、四季皆宜与精彩时段相结合、全面适应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特点,对湖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自驾车旅游调查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自驾车旅游现象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驾车旅游统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调查方法,制定了自驾车旅游调查的实施方案;根据统计实践,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步骤和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旅游高等教育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入世后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旅游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着重探讨了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旅游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过陕西省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揭示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二者间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实现陕西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旅游流与目的地关系视角,构建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陕西10市旅游流规模呈现阶梯性差异,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形成区域分异;依据协调度(D)综合评价划分全省各市为6种类型。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情况,可将广东省21个地市分成正向错位型地市、基本无错位型地市、负向错位型地市三类;并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优化旅游中心地促进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青晓  李永文 《河南科学》2005,23(1):153-156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确保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中心地系统的强力支撑,构建合理的旅游中心地体系,将会极大地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