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掌握不同屠宰体重藏香猪肌肉中的风味物质,试验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20.00 kg左右(G1),15月龄、30.00 kg左右(G2)和18月龄、40.00 kg左右(G3)的藏香猪9头,通过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醛类、酸类、醇类、酯类、酮类、烃类等)的测定,对藏香猪肌肉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1组脂肪酸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及棕榈油酸占比达93.6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G2、G3组(P<0.05),脂肪酸最接近理想脂肪酸模式;挥发性风味物质中G1组醛类、醇类、酸类、烃类等物质分别占20.58%、19.61%、16.54%、30.65%,醛类、酸类、烃类等物质随屠宰体重增加而减少,G1组显著高于G2、G3组(P<0.05)。因此,12月龄屠宰体重为20.00 kg的藏香猪,肌肉中的脂肪酸模式趋于理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醛类、烃类等香味物质含量最高,肉质鲜香,细嫩多汁。  相似文献   

2.
图书推介     
<正>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郝吉明,吕子峰,楚碧武等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定价:98.00元。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都有严重影响。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模型模拟等。基于外场观测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本书研究了典型地区北京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大气污染特征,指认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  相似文献   

3.
采用TCT GC/MS方法对南京紫金山4个典型群落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萜烯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酚类等7类化合物。其中,春、夏季以萜烯类、醇类化合物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占VOCs总量的2865 %、3851 %;秋、冬季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占VOCs总量的5118 %;其他几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各季节都较低。群落中萜烯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各季节从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各季节从大到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他几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不同的群落中变化规律不一致。在水平空间上,枫香+三角枫群落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4027 %),其次是马尾松+枫香群落(3136 %)、麻栎+栓皮栎群落(2517 %),含量最低的是马尾松+麻栎群落(1801 %);夏、秋季节马尾松+枫香群落中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4392 %),而冬、春季节中其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马尾松+麻栎群落(3125 %)。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红烧肉冻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衰减情况,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对不同冻藏期的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8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冻藏180 d的红烧肉酯类、酮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的种类有所增加,醇类、碳氢类、酸类、杂环类和含硫化合物种类数没有变化,醛类化合物种类数减少.而相对含量的变化则各不相同,经过180 d的冻结贮藏,酯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有所增加,酮类、含硫类和碳氢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不大.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未冻藏的与冻藏30~120 d及冻藏150~180 d的红烧肉风味物质主成分分别处在不同位置.综合评定显示,加工后未冻结贮藏产品综合得分最高,在120 d的冻藏时间内,产品风味仍然得到很好的保持,至180 d风味有所衰减,但其衰减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燥方法下西洋参的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对烘干和冻干处理的西洋参进行了挥发性成分研究。通过气相保留时间和迁移时间在西洋参中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1种醇类、8种酮类、12种醛类、5种吡嗪类、5种酯类、4种酸类、2种烯烃类等。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西洋参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影响。对比冻干处理的西洋参,烘干处理的西洋参中酯类、酸类、酮类、烯烃类、吡嗪类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上升,而醛类和醇类的质量分数下降。其中,酯类(乳酸乙酯、丙酸乙酯、乙基-2-甲基丙酸酯、乙酸戊酯)、酸类(2-甲基丁酸)、酮类(2-戊酮、羟基丙酮、2,3-戊二酮)、烯烃类(苯乙烯、α-蒎烯)和吡嗪类(2,6-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在烘干西洋参中的质量分数显著升高。醛类(辛醛、糠醛、壬醛、庚醛、(E)-2-庚烯醛)和醇类(己醇、(E)-03-己烯-1-醇、(Z)-3-己烯-1-醇)在冻干西洋参中的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鲜香菇与香菇预煮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利用NIST08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同时运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鲜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烃类、硫化物等物质,其中酮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9.403%和21.982%;对香菇预煮液风味有贡献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醛类与醇类,其中含量较高的为壬醛(31.877%)、己醛(19.972%)、1-辛烯-3-醇(14.773%)。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对补充营养寄主的选择机制,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了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及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及野蔷薇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小果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5类16种,并以C15H24为主,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23种,并以C15H24为主;小果蔷薇和野蔷薇同时包含3类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野蔷薇醛类(最高)和萜烯类相对含量较高,小果蔷薇醇类(最高)和醛类相对含量较高;野蔷薇芳香烃类(最低)和呋喃类相对含量较低,小果蔷薇酚类(最低)和萜烯类相对含量较低。研究表明,云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小果蔷薇和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呋喃类、酚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和芳香烃类,其中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芳香烃类和酚类相对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鉴定,通过质谱、保留指数、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酚类4种、醚类3种、酮类2种以及酸类1种;其中含量较高(相对峰面积大于2%)的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叶醇酯(16.08%)、糠醛(10.97%)、α-松油醇(7.02%)、1,4-丁二醇(5.92%)、乙酸己酯(3.55%)、丁香酚(3.55%)以及1-甲基-4-(2-丙烯基)(2.53%).分析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新鲜山楂果肉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相似文献   

9.
对2019年夏季臭氧高峰期石家庄市高新区进行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罐采样及组分分析,开展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体积分数为51.52×10-9,占比最高的为OVOCs,其次为烷烃、卤代烃,烯炔烃和芳香烃占比较小.首要物种以醛酮类和低碳烷烃为主.观测期间各类VOCs均有明显的周末效应,人类活动对VOCs排放有重要的影响.各类VOCs中,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的为OVOCs,占58%,烯炔烃占16%,芳香烃和烷烃分别占14%、11%.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组分为甲醛.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法(PMF)源解析模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机动车尾气排放、区域背景源贡献均为24%,生物质燃烧贡献18%,溶剂使用贡献17%,工业排放源贡献9%,植物排放贡献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工业园区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而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损害现象。 以长江上 游典型工业园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典型工业园区 VOCs 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苏玛罐在园 区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开展 VOCs 连续监测,样品经过分析处理后得到 108 种 VOCs 物质,分析大气 VOCs 变化特征,确定臭氧(O3 ) 生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贡献的优势物种,利用危害熵值( HQ) 和终生致癌风险 (Risk)评价 VOCs 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 结果 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质量浓 度均值分别为 843. 57 μg / m 3 、321. 71 μg / m 3 和 149. 50 μg / m 3 ,3 个点位都表现出夜间 TVOCs 均值浓度高于昼间的 特点;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臭氧生成潜势(OFP)值分别为 4 507. 25 μg / m 3 、1 271. 25 μg / m 3 和 321. 87 μg / m 3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企业厂界点 OFP 值贡献最大的物种,3 个点 SOAP 的值分别为 710. 61 μg / m 3 、545. 98 μg / m 3 和 209. 83 μg / m 3 ,芳香烃是 3 个站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贡献最大的组分,SOAP 平均贡献率 达到 88. 95%。 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的危害指数(HI)指数分别为 0. 31、0. 19 和 0. 08,3 个点位均不存 在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评价中,苯、乙苯和二氯甲烷在 3 个点位的 Risk 值均高于 EPA 可接受水平 1×10 -6 。 结论 综 上,园区企业厂界点的污染水平高于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高于调研的其他工业园区;芳香烃类是各点位二次转化 能力最高的组分,贡献最高的物种是甲苯;3 个点位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各区域应将甲苯、苯、乙苯和二 氯甲烷作为优先管控物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封闭采样法和热脱附-气质联用分析技术,通过对中水及清水浇灌下的3种重要城市绿化草: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测定研究,得到清水、中水灌溉下,3种典型城市绿化用草释放的VOCs的规律以及中水灌溉是否对植物生长存在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中水灌溉与清水灌溉下植物释放的主要VOCs均为萜类、烷烃类、醛类、醇类、酯类、酸类和酮类七类,且在排放量上并无明显差异.从而得到中水灌溉对植物VOCs的释放并无明显影响,用中水灌溉城市绿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全谷物鸡蛋和土鸡蛋的生蛋清、熟蛋清、熟蛋黄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鸡蛋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全谷物鸡蛋的生蛋清、熟蛋清、熟蛋黄中分别检测出28种、25种、14种挥发性化合物,从土鸡蛋的生蛋清、熟蛋清、熟蛋黄中分别检测出22种、20种、13种挥发性化合物.鉴定到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族类、酯类、胺类、杂环类及其他类化合物.对比显示:全谷物生蛋清中酯类、胺类化合物显著高于土鸡蛋生蛋清,而酮类和萜类化合物显著较低;全谷物熟蛋清中烷烃类化合物显著高于土鸡蛋熟蛋清,而醛类显著较少;土鸡蛋熟蛋黄中胺类化合物显著高于全谷物熟蛋黄.研究结果对阐明两种类型鸡蛋品质和风味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南京市紫金山2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24种植物中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醚类、酚类及烷烃类等8类165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萜烯和醇类为主。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白玉兰,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1.99%;其次是扶芳藤(66.56%)、青桐(50.30%)及冬青(8.14%)。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冬青,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78.53%;其次是黄连木(72.99%)、荚蒾(66.69%)、枫香(58.81%)、麻栎(56.10%)、香樟(54.46%)及白玉兰(7.48%)。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臭氧一混凝联用对模拟化工废水处理效果、有机物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水样经臭氧一混.瑟联用处理,其浊度的去除率达到97.0%,DOC的去除率迟到41.8%。经GC-MS测试,测试,原水有机物主要以奉系物(二甲幕),醇类(辛醇,癸醇)和馥类(邻幕二甲酸酯)物质居多。臭氧一混凝联用处理后,有机物种类发生明显变化,仅检出部分醇类(辛醇、癸醇),醋类物质(DBP)。臭氧一混凝联用处理对模拟化工废水中绝大部分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轿车内微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3款中档家用轿车,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采用二次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了汽车内部装饰材料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共定性检出3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33.3%)、烯烃(12.1%)、芳香类化合物(36.4%)和其他含氧化合物(18.2%).采用气体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苯系物占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比例在35%~50%之间,是车内污染控制中最重要的目标物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研究黄颡鱼罐头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颡鱼罐头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断变化,吡嗪类化合物种类从0增加到6种,增长最为显著;醇类化合物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醛类、酮类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较少,但对于黄颡鱼罐头整体风味有一定贡献;杂环类化合物除2–正己基噻吩外其他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对大气灰霾的贡献是当前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 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是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SOA, 对SOA的形成和总量增加有重要的贡献. 大气中二羰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源(如异戊二烯)和人为源(如乙炔)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氧化. 二羰基化合物可通过气粒分配(可逆过程)形成SOA, 也可被云、雾或水相气溶胶吸收, 发生水合、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的低挥发性产物留在颗粒相中生成SOA(不可逆过程). 目前常用的二羰基化合物检测方法是利用衍生化试剂与二羰基化合物反应生成衍生物, 经溶剂洗脱后再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收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了67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5.11%,其中分离出烃类、酮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酸类,杂环类8大类化合物.在所分离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其百分含量在1.00%以上的化合物10种,分别为:丁酸、十六酸、十七烷、豆蔻酸、圆柏酸内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植物醇、1-乙基-1,5-环辛二烯、2-戊烯-1-醇、1-戊烯-3-醇.为进一步研究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影响机制及危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HS-SPME-GC/MS联用检测红毛菜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PDMS/DVBSPME萃取头,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红毛菜的挥发性成分.共分离检测出3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70%,其中8-十七碳烯(30.76%)与十七碳烷(20.20%)是相对含量最高的成份;其他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醇类(11.12%)、醛类(9.90%)、酯类(6.91%).结果表明:8-十七碳烯与十七碳烷是红毛菜属藻类特征性挥发成分.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驴奶粉中的挥发性成分,再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检出风味化合物54种,包括醛类8种、酮类8种、醇类3种、酸类5种、酯类6种、烃类15种、芳香族类6种,其他类3种。其中,酸类和芳香族类成分对驴奶粉特征香气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