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沉积建造、构造类型、结合岩相厚度的分析以及与鄰区地槽在地质构造上的形成和发展,讨论了浙西地区大地构造性质,並把它归属於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浙西、皖南加里东地槽系的内部继承地槽拗陷,在这个地槽内又划分出四个构造——建造带。同时本文也论述了本区褶皱构造的成因,地壳构造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形式——继承与上迭构造等问题。此外,也涉及到与上述问题有关的地槽褶皱作用的问题,在空间上地槽褶皱作用具有从两侧向中间迁移的发展历史,在时间上地槽褶皱作用远远落后於地槽沉积建造的结束,以及在同一地槽内地槽“封闭”具有不同形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皖南南部构造性质及构造单元的归属的争论,在最近一次全国性编图会议,意见仍未统一。作者在实际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建造分析和比较大地构造的方法研究了本区前寒武纪及早期古生代各时代建造成分,确定了各建造的名称、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出几个不同性质的建造序列;描述了不同时代地层和不同空间的构造形态,划分了构造层及构造形态的级别,並分析了构造形态形成的原因;论证了本区加里东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在上述资料基础上,阐明了本区是华南加里东地槽区皖南浙西加里东地槽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並对皖南加里东地槽与其北隣的下扬子台缘沉陷带的界限予以确定,进一步说明了本区在加里东旋迴是冒地槽,具有残余地槽和边缘地槽拗陷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綜合分析界於华北地台与华南加里东地槽系(区)之間的下揚子地区的沉积建造序列、內部結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特征,提出該区在大地构造单元和性质方面应属於位于地台和地槽系(区)交接地带的一种新的构造型式ˉˉ台缘沉陷带。並将下揚子台缘沉陷带和安加拉——勒拿河台缘沉陷带进行了对此分析,指出二者在发展上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又各具特色。賀兰山六盘山区和大巴山区可能是这样新的构造型式的例子。下揚子台缘沉陷带主要特点有三:(1)它的构造发展长期性,包括震旦紀和古生代的漫长地貭时期,且与相鄰地槽系(区)平行发展,因此可区別於短期发育的边緣拗陷;(2)由於在构造长期发育过程中,隆起和拗陷交替出現,其內部結构頗为复杂;(3)它可作为华北地台的一个第一級构造单元,而与地盾和台坪相並列。但从大地构造性貭言,仍属於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4.
不久以前,作者等就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构造的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总結。文章主要是論述了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的前寒武紀晚期和加里东期建造序列和构造特征及其分区;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和华北地台交接的构造型式;作为东半球太平洋块段的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和位于西半球大西洋块段的北欧斯堪的那維亚和苏格兰加里东褶皺带地质构造所表现的差異性。本文是作者等在进一步闡明地槽、地槽系和地槽区的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就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构造层的划分及雪峯运动在本区的性质和表现,江南地背斜带隆起分割的边緣地槽拗陷和內部地槽拗陷震旦紀及早期古生代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和发展历史的差異性,晚期古生代和中生代地质构造形成和发展基本特征,以及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皺区大地构造性质等系列問題予以专門的討論。作为第一篇論文的继續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肃的大地构造单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西秦岭地槽 1) 南秦岭优地槽(加里东褶皱带) 2) 北秦岭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2.中祁连——陇西地轴(中间地块) 3.北祁连优地槽(加里东——海西褶皱带) 4.敦煌——阿拉善地块(太古代与元古代褶皱带) 5.东天山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6.鄂尔多期台向斜(基底深埋地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1.构造条件 测区位于天山-兴安造山系,南蒙古-兴安造山东北部称为罕达气优地槽褶带。东部以黑龙江断裂与松嫩地块相接。测区地质演化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晋宁期硅铝壳形成阶段,早加里东期陆缘增生演化阶段,中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弧形成演化阶段,中华力西期大洋衰末阶段,印支过渡构造演化阶段演化及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宁鎮山脈西段地区中生界侏罗系象山羣的构造和浙西加里东地槽海西构造的分析,論述地貭构造形成和发展的二种相对形式——继承和上迭,进一步証实上述二区爭論已久的印支褶縐运动和加里东褶縐运动的存在。同时指出,地槽內继承和上迭构造相对出現,不仅标誌着褶縐运动的存在,而且客观地反映了褶縐运动的空間分布和时間持續的差異性。从而产生了上迭构造和继承构造二种表現形式。作者等认为二者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对地同时并存於地槽褶縐結束的統一发展图案中。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横穿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走廊域”剖面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在东昆仑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包括巴颜喀拉地块北缘,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南缘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柴达木地块内则包括了昆中构造带、昆北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受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向挤压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持续沉降,但由于具有稳定的花岗质基底,盆地坳陷幅度较小,且断裂及褶皱构造不发育。由此造就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厚度小,烃源岩不发育,构造圈闭缺乏,除第四系天然气外,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资源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9.
柳江盆区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但由于盘内仅发育有地台和地洼两大构造层,因而其成矿作用的大地构造类型只有地合型和地洼型两大类。前者有煤、铝土矿等外生矿产;后者既有外生煤矿,又有内生铅、锌、铜、铁等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所有资料均证明在西秦岭北坡(甘肃南部)到处分布着上泥盆纪的磨拉石建造(大草滩群)。这种事实说明北秦岭地槽在中泥盆纪后已完全迴返。但在石炭一二迭纪时,在迴返后形成的山前凹陷基础上又发展成为上古生代的残余地槽带,一直到海西末期(部分到印支期)才完全迴返。西秦岭地槽发育的特点是多旋迴的,大致可分为早期的地槽阶段与晚期的残余地槽阶段两部分,在早期地槽阶段形成火山喷发沉积及类複理石建造等,而晚期残余地槽阶段则多形成碳酸盐建造,这种情况在南北秦岭地槽的发育过程中均能见到。所有贷料同样也证明南秦岭加里东地槽和中秦岭海西残余地槽在秦岭东西段是都发育的,而北秦岭海西地槽仅发育在西段(甘肃南部及更西地方),它向东被秦岭地轴封闭了,推测封闭处是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中南部于中新生代地洼发展阶段发育许多推覆构造,基本特征与发育于地槽褶皱带的阿尔卑斯式推覆构造不同,表现在:数量多,分布广,单个推覆构造规模较小,推覆方向各异,成因类型多。  相似文献   

13.
滇中地区前地槽构造层可以细分为活动构造层和“稳定”构造层,分别以哀牢山群及大红山群老厂河组为代表.它们是原陆壳活动阶段和原陆壳“稳定”阶段的产物.原陆壳活动阶段与地槽和地洼2个活动阶段在构造层分布特征、物质来源、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变形和区域变质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原陆壳“稳定”区已经初步具备陆壳特征,沉积区属于稳定的浅海,其沉积物来源于同期的稳定陆岛.  相似文献   

14.
滇中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经历了原陆壳活动阶段、原陆壳“稳定”阶段、地槽、地台和地洼5个阶段,留下了相应的构造层.前地槽构造层包括活动和稳定2种类型,具有面状分布的特征,代表陆壳演化初期刚性较低的地壳特点.地槽构造层以大红山群、昆阳群和澄江组为代表,但邻区出现分异现象.地台构造层的特征表明最迟在寒武纪,本区壳体接合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但从奥陶纪开始古地台边缘出现陆缘扩张现象,形成局部扩张槽.地洼阶段具有中亚壳体和东亚壳体过渡性特点,地洼阶段开始的时间与东亚壳体的相同,而激烈期时间与中亚壳体的相同.通过构造层特征的分析,认为滇中及其邻区壳体成长经历了接合、同化、分异、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较新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而导致古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在巨厚的前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北部在古生代时具有明显的地槽区性质,然而自中生代以来,经过三迭纪短暂的侵蚀,夷平、准平原化之后,就进入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已经转化成为地洼区。本文试图侧重从构造方面探讨本区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特征,由地槽区迅速向地洼区转化的一些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从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型相和地质发展史角度,论述了钦州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该区在早古生代隶属华南地槽区,加里东运动后,在华南其它地区已进入地台区情况下,仍然为地槽。东吴运动期间,该地槽封闭,并随即开始了地槽阶段晚期——褶皱带期,为一个残留地槽。印支运动后,又同华南其它地区一起,演化到地洼区阶段,成了东南地洼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钦州地区是一个超越了地台阶段的地洼。它与其它经由地台阶段的地洼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残留地槽具有继承性特征,仅出现于其负地槽部位;(2)它的出现受控于长期活动的深断裂;(3)在残余地槽间的活动性稍差,而在地洼阶段早期的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古板块会聚带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集二线两侧,镶黄旗—四子王旗以北地区,即现今北纬42°30′地带,是典型的内蒙古草原与农牧区的分界,地质构造上也是天山—内蒙大兴安岭地槽与塔里木—中朝板块分界,区域构造线及地层走向基本为东西向。前中生代地层和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界线以南,习惯上称为地台区,界线以北为地槽区。在这条界线上,构造、地层、地貌景观都有明显的分野。  相似文献   

19.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以新泰-泗水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同心环状展布,组成了同心环状一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断裂均表现为张扭性断裂,但也曾发生过压扭性活动。断裂的垂直断距为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在研究区中部断裂断距较大,而在边部较小。这些断裂 是在中新生代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的。同心环状一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是鲁西地块呈穹隆拱升形成的,而且在拱升的过程中还发生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鲁西地块的拱升与旋扭  相似文献   

20.
1957年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工作(注二)、在北疆玛纳斯地区作了二十万分之一的第四纪地质调查,回来后对野外搜集的资料尚未作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但为了提供关心新疆建设工作者迫切需要的参考,现将野外观察的一部分成果先作一初步报导。文内所述地区在北天山北麓及准葛尔盆地的南部。北天山是介于天山结晶轴与准葛尔地块间的加里东褶縐带。这个结晶轴与地块在奥陶纪与志留纪时呈隆起状态,而其间的地槽部分接受沉积。到了下泥盆纪时天山地槽迴返,奥陶纪地层受到错动与变质,同时在加里东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