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球不可能一直适合人类居住,何时离开地球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太阳寿命、宇宙射线威胁、地外天体撞击、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人类计算出至少要完成宜居天体寻找、星际航行、星际殖民等技术成熟的最晚期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1994年7月17—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一撞击过程将为天体学界研究木星的大气层和内部结构提供的有力证据,也为研究天体撞击过程,特别是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为关心的是彗木撞击作用对木星的影响和假如苏—列彗星撞击地球,地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下面利用我们研究小组对地  相似文献   

3.
正"在地球上你也可以找到火星的痕迹,那就是火星陨石。"陨石是指降落至地球表面的地外天体岩石。火星表面经常遭受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一些较大的撞击会导致火星岩石溅射并摆脱火星重力场的束缚,少部分最终降落至地球表面而形成火星陨石。截至2018年4月30日,已有270块火星陨石获得了国际陨石协会的命名。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所知在宇宙中惟一一个存在生命的星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地外高等智慧生命",这些天文学家研究的课题,同样也是普通大众极为好奇、并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前几个问题的研究部分别取得了突破。天文学家不但确定了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也意外地发现了字宙在加速膨胀。从天文学角度看,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与小天体撞击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行星际飞船对太阳系行星和行星卫星进行探测所获得的成果,使人们对地外生命充满期待。而地外高等智慧生命(外星人)的  相似文献   

5.
陈丹 《前沿科学》2014,(4):83-83
<正>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生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是陨石或小行星等地外天体的撞击触发了关键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物质。现在,捷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演了这一过程:他们利用激光轰击黏土和化学物质汤,模拟一颗高速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能量,最终生成了构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组件——形成RNA必需的4种碱基。研究人员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6.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开启中国空间探测新里程碑;到50年后"嫦娥五号"成功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首次实现了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表面起飞、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月地入射并携带月球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重大科技突破,中国航天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5,(2):61-61
1月12日,美国宇航局按计划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7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将发射一发探测“炮弹”与“坦普尔1号(TEMPELI)”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8.
液滴撞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溅射堆积与被抛射体的速度密切相关。在撞击过程中,除了可以观察到常见的一般溅射外,还经常可以观察到在撞击中心区域的强烈抛射现象,这些被强烈抛射的物体是如何产生并获得较大的抛射速度一直未能被清晰揭示。利用牛顿碰撞定律,研究了被抛射体获得较大抛射速度的一种途径,即撞击的对冲聚合效应。不考虑液滴撞击液面过程中的复杂动力学及热力学过程,将撞击对冲聚合过程简化为两次非弹性碰撞过程,建立了撞击对冲聚合模型。该模型非常简洁地得出了碰撞过程中的被抛射体的速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总动能转化为热能的比率。由于天体撞击过程与液滴撞击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天体撞击抛射和撞击熔融现象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建立以地心为圆心,黄赤道交线为Z轴,Z、Y轴平面为黄道面的直角坐标系。通过单位圆到余弦函数的变换,具体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相对位置变化。将太阳系天体对地运动分解成其对地心的波动和自转运动,并推导出太阳、月球、七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理想波动运动方程,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并给出螺线要素,指出实际运动时的修正方法.以从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描述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自转和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呈周期性变化;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螺线运动轨迹与太阳系天体、地球上某参照点间的绝对距离无关,只与太阳系天体的对地心的横向幅度(距离比值)、角度、地球自转角度、黄赤道夹角相关。最后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五大行星对地球波动运动方程曲线,且对此进行了叠加。叠加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某点波动呈周期性变化,说明文中推导与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10.
许多似乎是无法解释的地质灾变事件对我们的地球和生物圈有着重大的影响.令人疑惑的是这些灾变事件往往同时发生.通过现代银河系天文学的计算,本文试图运用密度波理论来对此加以解释.通过对旋臂引力场内的能量转移计算,我们获知了撞击事件对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我们发现引力撞击时地球能量存在净损失,并且地球与小星体发生撞击的概率会显著升高.巧合的是,每次太阳系绕过银河系旋臂都对应于一次撞击事件.由此,银河系对日地系统所产生的影响能为地质灾变事件提供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对照非旋转原点天球参考和地球参考系的转换方法,并和经典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种转换方法在数值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新的转换方法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它在概念上和实用上更简单,同时指出用甚长基线干涉观测确定地球定向参数的归算中,使用新的转换方法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巨变的银河旋臂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银河系旋涡结构和地史资料的研究表明,距今大约6亿年以来,地球上曾先后四次重复发生的各类全球巨变事件——大冰期、生物大量灭绝和地磁倒转等,同日地系统相继穿越银河系四条主旋臂的运动有较好的相关性:当地球跟随太阳绕银心运行到旋臂内部时,生物灭绝百分率、地磁转向速率和全球平均温度等均普遍增高;而当它们穿出旋臂后,生物灭绝百分率和地磁转向速率则明显降低,地球也随之进入大冰期。本文认为,旋臂内较为密集的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等天体对地球的直接撞击或间接影响是产生上述全球巨变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巨变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了巨变的全球性、准周期性、相位关系和产生方式等特性,并讨论了同类巨变在不同阶段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创建地球密度结构数学模型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创建的地球密度结构数学模型(以下也简称模型),可对地球的密度结构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此模型是建立在地球物理理论及大量资料、数据基础上的.文中假设地球密度变化从地心向地表延半径的方向呈线性递减,并由此建立地球密度方程式.然后求解密度方程式的常数,并代人相关的物理式中,计算新模型确定的地球质量、惯量、密度分布、压力等物理量,并与实际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验算、分析,所设定的地球密度结构数学模型与地球的运行状态有很高的吻合程度,这既说明了此模型设置的合理性,也描述了地球运行规律及未来运行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引力常数减小对于行星运行演化的作用,建立了行星系统能量随引力常数减小而减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此数学模型的分析和运算,推导出天体膨胀、行星运行轨道与天体演化同步的开普勒第三定律一般式.行星运行的目前状态,是其历史演化动态过程的当前形态.通过与天体演化同步的开普勒第三定律一般式的理论建模,解释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的物理意义,实现了太阳系行星轨道演化的可追溯性,及其未来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精度的提高,理论章动的计算中必须考虑地球动力学扁率数值选取的因素,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对刚体地球章动振幅和非刚体地球章动转换函数的影响,在刚体地球章动振幅的计算中,地球动力学扁率起着尺度因子的作用,更改善刚体地球章动的计算,需要更改黄经总岁差的数值。非刚体地球章动转换函数中所采用的简正模频率和常数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它们对最后章动振幅的影响远远大于微角秒量级。在建立非刚体地球章动理论中,一个一致的自洽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将能为地球章动序列的改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火星和地球上合时导致的直接通信链路中断问题,提出基于日地拉格朗日点L4/L5为中继的地火中继架构. 建立日心黄道惯性坐标系下L4/L5到火星的指向矢量在不同空间参考坐标系下变换的数学模型,推导了L4/L5指向火星的空间特征参量(空间距离、方位角和俯仰角)随星体瞬时平轨道根数变化的解析式. 仿真验证了一个地火回归年内的空间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一种L4/L5对火星表面的链路持续可见模型,并分析了返向链路性能. 为L4/L5指向火星的星间链路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许多科学家都怀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未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于是作者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发现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主要推导了火山喷发改变地球转速的公式以及地球变速引起地球变轨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可以发现一定规模的火山喷发确实能使地球变轨,从而使全球变冷或变暖,甚至进入冰期或间冰期。因此,解决了气候变暖以及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成因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Google Earth在旅游、导航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Google Earth进行简单介绍,阐述Google Earth在旅游和导航方面应用可能性;利用HTML语言建立“中国主要旅游景点地标”,为旅行者出行提供有利参考;简述向GE导入由GoogleS ketchUp建立的模型的方法;详述Google Earth和GPS的使用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步骤;指出随着Google Earth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在旅游导航领域中实现其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球坐标是地球概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学好天球坐标对于学习后面章节具有重要意义.从如何建立天球坐标一般模式系入手,介绍各种坐标系下的纬度、经度的特点及不同坐标系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做到找准坐标系和找到表示坐标值的角度两方面才能将天体坐标计算正确.  相似文献   

20.
 地磁场漂移不是孤立的,而与地球发电机制密切相关,是地球发电机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笔者用《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一文所建立的地电荷发电机制,对地磁场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地球运动对地电荷运行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及其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地磁场的漂移机理作了探讨,是对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阐释.由此构建了由地球运行、地电荷、地电流、地磁场、地电场、地内电磁感应电流、空间电场构成的地球发电机制,及其正交系统;探讨了地磁场西漂及漂移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