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芷宇 《科学通报》1965,10(7):585-585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特点,因土、因地、因时制宜地运用各项栽培技术措施,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性问题。在水稻,特别是单季晚(粳)稻的丰产技术措施中,陈永康的经验是比较突出的。他不仅有整套从培育牡秧一直到杆壮、穗多、穗大、粒饱的技术措施,还有运用这些措施的原则。将这些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将有利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因此,1960年在江苏科委的领导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组织了各有关机  相似文献   

2.
夏英武 《科学通报》1974,19(6):284-284
我们从1962年开始水稻辐射育种试验,相继选育出“辐莲矮”和“辐早2号”等早熟高产的新品种。目前已在浙江省绍兴、金华和江苏、安徽、江西等省某些地区试种、推广。本文简要报道水稻矮秆新品种“辐莲矮”和早中熟品种“辐早2号”的育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太湖地区栽培的水稻以晚粳稻为主,都用移栽的方式栽培,前作是小麦、綠肥、油菜,自播种至收获生长期达170—180日。这个地区在晚稻生长中期及后期,气温高,暴风雨频繁,在充分供应肥水的条件下,每公顷取得50—60公担的产量,问题还不大;但要进一步把产量提高到75公担以上,防病与防倒伏就显得特别重要。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技术常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4.
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202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由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世界各地的饥荒和贫困问题,使农民只需利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养活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2021年3月,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水稻研究中心摔倒后入院治疗,但即便卧病在床,他仍然一直关注天气,监测水稻的长势。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江苏省科委和江苏省科协联合召开的太湖地区科学讨论会,3月7日至12日在湖光山色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举行。来自142个单位的二百余位专家学者就太湖地区的农业、城乡建设、水利水产、环境保护、旅游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认为,应把太湖地区建设成具有稳产高产的农业,有合理布局的工业,既有利于生态平衡,又符合经济规律的现代化先行地区。为此,联合起来,发挥太湖地区的优势,已势在必行。这次讨论会征集到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下面发表论文摘要六篇。  相似文献   

6.
于天仁 《科学通报》1959,4(6):205-205
关于土壤中决定氧化还原电位的体系問題,在土壤化学上有着不同的意見。我們在太湖地区中性沉积水稻土中测定氧化还原狀况的季节变化时,比較了代換性(包括水溶性)铁锰的含量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如图)。从所得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几个主要趋势。总的說,电位的数值愈低,则低价鉄錳的含量愈高;但是兩种元素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表现了不同的情况。一般在电位高于約350毫伏时,低价鉄的数量就很少,但是在  相似文献   

7.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太湖古称“震泽”。横跨江苏、浙江二省,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400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为40公里。平均水深为2米。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 .3OC~15.7oC。气候温和宜人。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9.
魏征  马红  葛晓春 《科学通报》2011,56(20):1612-1621
油体钙蛋白不仅参与了油体的形成, 而且可能与植物耐受干旱胁迫有关. 目前对水稻中的油体钙蛋白的功能了解很少. 本文通过对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的序列搜索, 确定了水稻油体钙蛋白基因家族的6 个成员.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序列、结构和染色体位置分析, 表明水稻油体钙蛋白基因家族的扩增可能与片段复制和串联重复有关. 通过对这些基因与其他物种中的油体钙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及功能比较分析, 揭示了拟南芥和水稻中功能可能对应的成员. 为了确定与干旱胁迫响应相关的油体钙蛋白基因, 通过荧光定量PCR 检测了水稻油体钙蛋白家族在根、叶、花中的表达, 以及在这些组织中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情况, 发现有3个基因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受干旱胁迫的诱导, 为进一步对它们展开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怀祖 《科学通报》1962,7(7):53-53
中国科学院为了系统地总结我国农业生产丰富的经验,成立了“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通过生物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与农民共同研究和总结农业丰产经验,已先后编辑出版了“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一集“小麦的密植和深耕”、第二集“油菜的若干生理问题”。“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是这套丛书的第三集。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水利事业的日益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我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不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因之也很悬殊,因而研究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梦已成真植物最早的用途,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在过去,人们对植物的最大期盼就是有一个好收成。在不断努力下,这些期盼已经成为现实。高产,再高产!19世纪末20世纪初,水稻的产量低得可怜,即使是在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水稻在年景好的时候亩产也就约3石,即200多千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使用化肥和培育矮秆水稻为标志的两次绿色革命,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将水稻产量提高到600千克以上,而杂交水稻的出现,更是将亩产推上了近1000千克的大关。可以说,化工和育种技术的进步,让我国人民彻底摆脱了粮食缺乏的阴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1959,4(7):239-239
白土是太湖流域的主要低产土壤之一,过去水稻的产量仅三四百斤,約比一般土壤的产量低三分之一。1958年土壤研究所根据江苏省的要求,在太湖地区进行了低产白土的調查研究。白土又叫白土头或淀煞白土,在太湖北部和西部的几个县中,約佔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种土壤具有一些共同的剖面特征。表土的顏色较淺,有机質和含氮量也较少,表土下有一个紧密的犂底层,在犂底层下有一个白土层。这个白土层一般出現于20厘米左右,本身的厚度約为20厘米,顏色为白灰或灰白色,这就是白土这个名称的由来。在白土层下,是比较粘重的黄泥。根据土壤的机械分析結果来判断,黄  相似文献   

13.
贾醉公 《科学通报》1958,3(8):255-255
中国土壤学会召开的全国水稻土学术討論会于2月26日—3月3日在长沙举行。参加这次会議的有四川、貴州、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的土壤科学工作者50余人。在开幕式上,中国土壤学会学术委員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侯光炯教授致了开幕詞。他强調指出:为了实現全国农業發展綱要40条,迅速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对水稻土进行全面而深入  相似文献   

14.
马溶之 《科学通报》1960,5(12):362-362
水稻土是我国的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凡能通过人为措施,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并具有适宜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的地区,都有水稻土的分布。水稻土的分布,过去是以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最为广泛;解放后,特别是农业生产大跃进以来,由于大力兴修水利和改良土壤,水稻土的面积有了普遍的增加,在我国北方各省也出现了许多新稻区。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概述了杂交水稻技术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和美国等主要杂交水稻生产国家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各地区杂交水稻研发的典型特征和限制杂交水稻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分析认为,杂交水稻在以上不同国家的推广应用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引种到本地化育种以及性状改良等发展阶段,杂交水稻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应用主要得益于新品种培育、制种技术的突破和农艺性状的改良.但是,当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问题: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同质化程度高导致热带杂交水稻的产量优势不如温带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种子来源不稳定;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低和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杂交水稻的抗性和米质等一些主要性状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因此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来扩大杂交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利用杂种优势群组,精细育种等科学理论来指导热带地区杂交水稻的培育,并紧密加强公益机构和种业的合作,创建互补双赢的科研和商业化结合的机制,对于促进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成立的全球杂交水稻协作网有望为热带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把野生水稻品种与商用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后,能使产量提高10%~20%。研究人员说,这种水稻杂交的方法具有无法预料的价值,包括可抗病毒的能力。 纽约康奈尔大学的苏珊·麦库奇和她的同事在最近伦敦召开的自然生物工艺学组织会议上公布了这项技术及研究结果。麦库奇说,在成千上万种已知的水稻中,作为商品生产的只占25%。 所有作为商品生产的水稻都来源于sativa水稻的两个亚种:日本水稻和印度水稻。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其余国家偏爱日本水稻,日本水稻短而口感较粘,其他地区通常种植颗粒较长的印度水…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浩  林拥军  张启发 《科学通报》2009,54(18):2699-2717
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 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水稻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水稻的单位产量实现了翻番, 部分地方甚至提高至3倍, 这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近十几年来水稻的产量停滞不前, 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育种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以及遗传多样性在栽培品种中的逐步变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频繁发生的病虫害以及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得水稻生产损失惨重. 然而,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学者提出了培育绿色超级稻的设想, 围绕水稻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等五大重要性状, 对水稻品种进行全面改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育种手段, 在实现绿色超级稻目标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水稻的转基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迄今已有大量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被报道, 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与绿色超级稻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 本文首先回顾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 再以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外加抗除草剂等几大主要性状为主线对转基因水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逐一阐述, 最后对转基因水稻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陈永康 《科学通报》1965,10(4):304-304
一水稻的有利与不利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凡是风调雨顺的年成,种植水稻可以省肥,省工,成本低,产量高;不好的年成,费肥,费工,成本高,而产量低。雨水调匀最理想的是十天至半个月有一寸至一寸半雨量(实际上是很少见的),保持“田里不积深水,土里吃足水”,这样既不伤根,又能促进根系生长,茎叶生长平稳。若雨水过多,根系生长不正常,茎叶生长不平稳,各种措施就不容易掌握了。苏南地区水稻最突出的不利气象条件,一为长期阴雨,二为台风暴雨。一般长期干旱在水利条件好的地区反而有可能获得高产(因为日照充足),但对水利条件差的丘陵山  相似文献   

19.
OsEBP-89基因是水稻中一个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该基因含有两个内含子,采用RT-PCR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在OsEBP-89基因的部分转录本中,115bp长的第1内含子未被剪接。从水稻cDNA文库也筛选到了仍然保护有第1内含子的OsEBP-89基因的cDNA克隆。OsEBP-89基因第1内含子不完全剪接的转录本与正常成熟转录本的比例在水稻不同组织中是不同的。这是真核基因中内含子滞留的一个新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正在20世纪的长空里,烂如星辰的科技文明造就了许多奇迹,"东方魔稻"这一神话般的奇迹,它不仅使一个泱泱大国——中国走出了吃粮受限的低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给不同肤色的人民带来福音.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奇迹,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农业发展史册上已定格了他的名字和成就,他的影响将延伸至21世纪或者更久更远.回顾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史,他的确走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