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儿张某,女,2日龄,血型为A型,为正常产第一服。患儿出生后12小时皮肤出现黄染,并进行性加重,面部和手足心均出现黄染,无抽搐。于1991年6月21日在吉林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检验结果:总胆红素359μmol/L,Hb138g/L,RBC4.10×1012/L,肝功能正常。经血型血清学试验结果证实为ABO血型系IgG抗A所致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经临床给患儿用白蛋白、兰光照射及换血治疗,痊愈出院。讨论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子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所引起的,多见于O型母亲所生的A型…  相似文献   

2.
例1,患儿刘某.男,4天,出生后第2天巩膜出现黄染.并逐渐加重,第3天全身皮肤出现黄集,无抽搐。化验检查:Hb93g/L,RBC2.70×1012/L,肝功能正常。第4天到我堂做新生儿溶血病试验检查证实为m系统抗E抗体所引起的HDN。患儿血型为B,CcDce;其父亲血型为B,CcDEE型;其母亲血型为B,thDbo型.汉族,无担血史,怀孕2次,第一胎妊娠足月死股,本例患儿为第2胎.于1995年3月5日足月剖因产取股术.结束妊娠。患儿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结果:直接抗火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释放抗体试验阳性r’)。患儿释放浪和母亲…  相似文献   

3.
1病例简介患儿 ,男 ,(母亲孕1产1,无输血史) ,孕32w因受外力致胎膜早破 ,保胎未果 ,30h后胎儿娩出 ,产后2h因呕吐咖啡色样物而在当地医院儿科治疗 ,次日患儿出现黄疸 ,且便中带血 ,经治疗无明显好转 ,一周后转入我院 ,诊断为①早产儿 ;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 ;③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申请输同型血。2实验室检查总胆219 17μmol/L;间胆199 94μmol/L;红细胞计数3 75×1012/L;血红蛋白浓度97 5g/L。3血型血清学检查患儿血型A型Rh( +) ,用一同型血与患儿血样行交叉配血 ,结果见表1:表1交叉配血结果由此可见患儿血清中存在IgG抗A ,查HDN三项试…  相似文献   

4.
配血困难1例     
患者纪某,女,56岁,工人,汉族,于1990年4月19日住院。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Hb25岁/L,RBC1.4×10~(12)/L,因贫血较重需要输血。血型检定:正反定型均凝集,经进一步定型为AB型。与AB型血交叉配血,主侧、次侧均凝集,经多项试验证实为冷凝集素影响配血。 ABO定型(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5.
患儿宋某,男,5天,汉族。出生后12小时巩膜出现黄染,并进行性加重,出现全身皮肤黄染、拒乳和反复抽搐,于第5天柱儿童医院治疗。患儿母亲吴某,女,26岁,蒙古族。婚后有3次妊娠史,其中2次二个月流产和1次五个月引产史,本例患儿是第4次妊娠足月剖腹产。由于患儿入院时病情重,急检化验结果:总胆红素386apol/L,Hbl25g/L,RBC4.31X10“/L。送血样到我室做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查。患儿血型为B,CCDee型。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抗体、释放抗体)结果均为阳性。患儿父亲血型为AB,CCDee型。患儿母亲血型为…  相似文献   

6.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71例新生儿黄疸患儿DNA的ABO血型基因型,并通过统计学分析,与255例海南汉族正常人群DNA的ABO血型基因型作对比分析,以探讨新生儿黄疸与ABO血型基因DNA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海南籍汉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ABO等位基因中以A等位基因多见、O等位基因少见,在海南籍汉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ABO血型基因型中以AO1基因型和BO1基因型多见、BB基因型和O1O1基因型少见,与海南籍汉族正常人群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ABO血型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10例肿瘤导致ABO血型系统抗原减弱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肿瘤因素导致 ABO 血型系统抗原减弱所引起的定型困难,解放军总医院2002年以来.在血型鉴定时发现10例肿瘤患者血标本,正向定型出现弱凝集或不凝集;反向定型正常,正反定型不一致.其自身对照为阴性,且排除假凝集所致.通过吸收放散、唾液型物质中和试验、H 抗原强度等实验检测弱抗原,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在患者病情缓解后重新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10例受检者红细胞上确有弱抗原存在,其中3例血清学实验呈现较明显亚型特征,但肿瘤经过治疗缓解后,亚型特征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定型恢复正常.说明某些肿瘤可以导致 ABO 血型系统抗原减弱,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血清学呈现亚型特征,应综合病情、输血史、家系调查及特殊血清学检查来确定血型,并与亚型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者何某,女,36岁,汉族,无输血史。于1998年10月20日因手腕砍伤,大失血,住手外科治疗。Hb60g/L,RBC2.34×1012/L。临床准备给患者输血和做手腕缝合术。需备血800ml。在给患者做ABO血型时,发现正反定血型均出现严重凝集,无法判定血型。经进一步试验证实为B型。正定型中,患者红细胞与标准血清在室温反应:与抗A、抗B、抗AB均出现严重凝集,自身对照也出现严重凝集;反定型中,患者血清与标准细胞在室温反应:与A细胞、B细胞、O细胞均出现严重凝集;用37℃生理盐水反复洗涤患者红细胞,再做正定型;将正反定型的试…  相似文献   

9.
例1:患儿,女,年龄2天。血型为O,CCDee型;其父亲血型为B,CCDee型;其母亲血型为O,CCdee型,婚前曾有输血史。本例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后8小时开始出现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未出现抽搐,于1991年12月12日住儿童医院治疗。化验检查:Hb105g/L,RBC5.0×1012/L,血清总胆红素328.32μmol/L送血样到我室做血清学试验检查;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结果(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抗体、释放抗体)均呈阳性。用患儿释放液和其母亲血清与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10.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实属罕见,我科曾于1992年7月发现1例。现报导如下: 患者胡某某,男性,30岁,住院号F00324号。该患入院前一周体检时发现纵隔肿块。查体: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10.6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节律规则,各弁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HBsAg(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HB 135g/L、RBC 4.8×10~(12)/L、PC104×10~9/L、WBC9.4×10~9/L、Sg0.64L/0.36。CT检查为右上纵隔实质性肿块,CT值为46Hu~51Hu及240Hu,内有钙化。肿块外缘光  相似文献   

11.
患者刘某,男,48岁。病志号9205160。因左足疼痛,第二趾一处颜色青紫,并逐渐加重。于1992年11月27日入我院外科。确定诊断:左足脉管炎,第二趾湿性坏疽。诊治计划:(1)提出有关辅助检查。(2)暂对症、支持治疗、择期手术。1992年11月28日血常规检查:末稍血片见大量成堆成片血小板;WBC 23.0×10~9/L(<50×10~9/L)BT2min CT 5min BPCI580×10~9/L(>1000×10~9/L)。次日BPC 1500×10~9/L。进一步骨穿,其骨髓象结果;增生明显活跃;以巨核细胞增生尤著;原始与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无白血病浸润现象。据国内外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病。据此,转入我院血液内科,针对其病因治疗,到1993年1月16日,BPC降至790×10~9/L,病情转好出院。 讨论 血小板增多症分原发(特发性)和继发性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完全被某种抗体结合后 ,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生遮断现象 ,易导致血型定型错误。笔者遇见一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王某 ,女 ,37岁 ,怀孕 40周 ,孕 3胎第二产 ,产程 1小时 ,羊水清 ,胎盘、脐带无异常 ,无家族遗传病史。王某之子 ,男 ,1天 ,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怀疑新生儿溶血病。2 血型血清学检查( 1 )试剂与方法 :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及放散试验均按文献 [1,2 ] 方法 ;试剂谱细胞为本实验室自配。( 2 ) ABO血型鉴定 :王某 A型 ,丈夫 O型 ,王某之子 O型。( 3)抗体筛查 :王某血清与不同红细胞…  相似文献   

13.
探讨武威地区乙型病毒型肝炎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武威市凉州医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病人HBsAg阳性患者446例和HBsAb阳性人群487例,按A、B、O、AB血型分组,并以健康体检人群53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HBsAg组和对照组相比,χ~2=8.79,P0.05,说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b组和对照组相比,χ~2=1.02,P0.05,说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威武地区HBsAg阳性与ABO血型有相关性,O型血和A型血人患乙型肝炎几率较大;HBsAb的获得与ABO血型无相关性;HBsAg组和HBsAb组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占20%左右,严重病例可出现重度贫血、黄疸、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萧山区妇保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ABO溶血病60例,采用静脉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诊断标准①先确定母婴ABO血型不合并结合临床表现;②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本组病例母亲血型均为O型,子为A型37例,B型23例。临床资料新生儿ABO溶血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早产4例(占6.7%),足月54例(占90.0%),过期…  相似文献   

15.
患者李某某,男,46岁,病历号94180。因持续发热四十余天于1994年9月12日入院。病程中每日体温在36.2~0—39.5~0之间伴关节酸痛。查体:体温38℃,皮肤可见散在对称的斑血疹,粟粒状以躯干部位为多,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关节无红肿无压痛,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RBC:5.28×10~(12)/L;Hb:16g/L;WCB:6.2×10~9/L;ESR 35mm/h;GPT 51IV/L;HBS( )HBC( ),取肿大的淋巴结作病理检查:淋巴结呈轻度肿大,切面可见暗红色点状区。镜下:淋巴结内可见大小不等,形态、数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内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可见组织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藏族ABO血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300名藏族人群进行了ABO血型的随机抽样,其中男女各半,试图了解青海这一藏区的ABO血型分布情况和藏族族源.调查结果为:(1)藏族的ABO血型分布为A型占20.67%、B型占22.33%、O型占48.33%、AB型占8.67%|,特征是:O>B>A>AB,基因频率是p=0.1575、q=0.1673、r=0.6752,特征为r>q>p.(2)藏族ABO血型分布的民族指数为0.9991.此次调查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藏族人群具有较高的O基因频率,具有典型的南方人群结构特征,说明藏族与南方诸多民族有着族源关系.调查结果基本上与以往的文献资料相符,且符合我国省区血型频数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贵州某医高专学生ABO血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玻片凝集法检测 3434名医学生的ABO血型,对6个专业学生和人数大于50的民族的ABO血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汉、布依、侗、苗、土家、彝和仡佬族等7个民族和6个专业学生的ABO血型分布特点为O>A>B>AB,基因频率分布特点是r>p>q.均具有较高的O型频率.[结论]结果提示:(1)该校学生ABO血型具有南方人的血型分布特征; (2)可能与他们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患者李某,女性,25岁,未婚,住院号159948,二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时有恶心伴轻度右上腹痛而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 ),下腹部平坦,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HBsAg阴性、肝功正常,尿化验未见异常,Hb125g/L、RBC 4.2×10~(12)/L、PC 104×10~9/L、1.4×10~9/L′Sg0.64、Ly0.36。血清总蛋白70.2g、L、血清白蛋白40.8g/L血清球蛋白29.4g/L总胆红素5.8μmal/L,TTT5μ/A,GPT132μ/L。 B超检查:於右侧废腔内胆囊游离而后方可见一个6.8×5.5cm类园形光团,其内以无回声为主,内侧壁有部分实质性光团,液性暗区内可见分隔光带,该光团与肝右后叶无分界,而压迫十二指肠使其变形。右肾、胆囊、胰腺、脾正常。诊断:肝右叶外生性囊实性肿物(囊腺瘤或畸胎瘤) 手术后见:右上腹部检查,于右肝前叶胆囊后方生长出一肿物,与肝脏相连,侵及十二指肠与周围粘连严重,质硬、无波动,锐性分离肿物与十二指肠,发现肿物侵及十二指肠外侧壁,内侧壁及后壁,使十二指肠已狭窄,将肿物从肝脏切除,决定行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肝间叶性错构瘤。  相似文献   

19.
程烜 《甘肃科技》1998,14(5):31-31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在我国约1.2亿人。为了更好地预防乙型肝炎地传播,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与ABO血型的关系,笔者调查了92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ABO血型,并与兰州地区1456例正常人群的ABO血型分布做了初步的对照研究。l一般资料1.1检测组920例均为我院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检测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男性484例,女性436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75岁,平均43岁,汉族,其中A型291例,B型311例,O型194例,AB型124例。12对照组均为兰州地区部分单位体检者,无家族遗传病史,GIT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均正常者。男性、女性分别…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分离、鉴定和扩增了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初步的生测实验表明: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1×10~4PIB/m L、1×10~3PIB/m L感染扁刺蛾幼虫后2 d内扁刺蛾幼虫出现了死亡;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随着感染剂量增加而相应提高,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感染扁刺蛾幼虫后8-9 d内,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都达到了100%; 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的的半至死时间都为4 d左右、1×10~4PIB/m L、1×10~3PIB/m L、1×10~2PIB/m L、1×10~1PIB/m L的4个浓度的半至死时间分别为6 d、7 d、8 d和8 d,表明此毒株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