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助词"了"作为实现体的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自由隐现与句中的时态密切相关,事态助词"了"、连续动作后续小句也皆因此语法意义而不与之共现.依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原则,综合考察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能为其隐现的诸多形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法意义与复句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语法意义使复句与单名相区别,语法意义是复句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复句通过关联词语把蕴涵在句中的语法意义“显现”化,同时,联系到复句的特定语境, 有的关联词会临时改变原先句式所标明的语法意义,在“真言”与“假言”,“相承”与“相反”之间转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三个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可以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粤语中的使用情况。广州话动态助词“过”的形成是动词“过”逐渐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押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6.
“还是+动/小句[+的]+好”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如何正确地把握该序列的结构、语义和语用价值,具有晕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多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末对此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是+动/小句[+的]+好”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还是+动/小句[+的]+好”和“还是+动/小句+的+好”两种形式;其中的“的”按照言语交际中语义理解的不同可分别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7.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诗语言平易自然,接近口语,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语言的真实面貌。本文对杨诗中的动态助词作了究尽式的考察,并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静态描写,在此基础上,又运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方法,总结了其中动态助词使用的特点,讨论了某些助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稿比较分析了“にしたガつて”“につれて”“にともなつて”“とともに”的意义、用法。四个复合助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其差别根据语法、文脉逻辑及语言习惯各有不同。如此以来,这便成为了日语学习者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预见性,从而解抉学生母语的干扰问题。汉语的“了”分为语气助词和动态助词,有不同的语法作用,在俄语相关的语法范畴中涉及到完成体过去时、将来时以及未完成体过去时等形式。这就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影响,主要有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相似文献   

11.
《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体系不仅在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其普遍语法观念、“句本位”语法体系、句成分语法观念、对字与词的明确区分、对动词的分类等均有助于汉语形式语法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刘宁生同志说:“‘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语法范畴并非同时产生。事实是先有状态持续之‘着’,后有动作进行之‘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吴语,闽语、粤语中,表示状态持续时,用与普通话V着相对应的形式,而表示动作进行时,则用另一助词(粤语)或用副词(吴语、闽语)。”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诗语言平易自然 ,接近口语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语言的真实面貌。本文对杨诗中的动态助词作了穷尽式的考察 ,并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静态描写。在此基础上 ,又运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方法 ,总结了其中动态助词使用的特点 ,讨论了某些助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15.
贵阳话里有一个动态助词“倒”,本字待考.这里暂用同音字“倒”代替。1.“倒”的性质和作用1.1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读作[tau]①,同北京话的动态助词在读音上有明显不同,北京话中的动态助词都念轻声,而贵阳话不仅“倒”这个动态动词不念轻声,其他动态动词也不念轻声。1.2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主要用在动词以及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的继续,动作正在进行。例如:(1)伞我拿倒嘞。(2)我正写倒嘞。(3)外面下倒起雨嘞。(4)外面黑,你慢倒点。例(1)“倒”放在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持续;例(2)“倒”与时间副词“正”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人称代词追补成分的语义特征及其涌现因素,预测句末人称代词追补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具有程式化倾向,并挖掘了其程式化的潜在条件;基于基线阐释理论和自主依存联结探讨了人称代词追补句的层级组构特征及概念组合机制,发现其形式与意义间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此发现不仅彰显了认知语法“所见即所得”的理论价值,也弥补了人称代词追补句认知动因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张晔 《科技信息》2010,(13):221-221,223
本文围绕日语初级阶段常见的句型——存在句的两种句型结构展开。尝试从造成其使用上差异的根本原因——副助词“は”和格助词“か”之间的区别出发,找到一个适合于日语初学者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述了“来着”的分布状况 ,然后讨论“来着”的语法意义 ,通过与时制助词“的”的比较 ,揭示“来着”一词的个性特征 ,最后分析了语气词“来着2 ”的功用以及与“来着1”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就《直说通略》中助词“得”的使用格式、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描写和纵向对比,以理清《直说通略》所处时代助词“得”的发展面貌和助词“得”的历史发展脉络,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比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预见性,从而解决学生母语的干扰问题。汉语的“了”分为语气助词和动态助词,有不同的语法作用,在俄语相关的语法范畴中涉及到完成体过去时、将来时以及未完成体过去时等形式。这就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影响,主要有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